考古遗址如何成为一座公园
近日,《2023年度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运营报告》发布,数据显示全国55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023年接待游客总量超6700万人次,同比增长135%。毫无疑问,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旅热度不断攀升,已成为文旅新热点。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何时出现的?我国为何选择以这一形式保护文物?“遗址+公园”又为何能频频火出圈?
展示之路,走了数百年
今天,人们参观考古遗址显得十分便利,买张门票就能进入游览。但事实上,考古遗址能够作为公共产品走到大众面前,也经历了数百年的时间。
考古遗址的展示与现代考古学相伴相生,在现代考古学诞生之前,考古遗址并未得到相应的重视。
现代考古学的前身是欧洲的“古物学”。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古物收藏之风盛行。这一风气由罗马教宗和意大利贵族带起,后蔓延至整个西欧。古物成了贵族阶层的时尚单品,“古物学”也由此兴盛。
于是,出于猎奇和寻宝的目的,西方探险家开始有计划地对古代遗址进行探寻和发掘,收集古物进行贩卖。这一时期,考古活动多是以牟利为主,文物盗掘现象十分猖獗,对遗址地的破坏也相当严重。
例如1822年,在以商博良为代表的古文字学家破译了罗塞塔石碑上的埃及象形文字后,埃及吸引了相当多的冒险家和投机者。埃及文物被偷盗、掠夺的情况不胜枚举,在这一过程中,许多金字塔和陵墓都遭到了破坏。
此时,不断涌现的新文物让鉴别古物的工作难度倍增。因为古物学一般只通过文字、历史记载和口述材料进行判断,一旦没有古籍文本印证,鉴别工作就很难展开。于是乎,通过科学的方法判断物件的年代成为新的需求。
随着丹麦学者克里斯蒂安·汤姆森从工具和技术发展的顺序入手,用石、铜和铁这个框架确立断代学的三个连续发展的阶段,主张运用科学方法的现代考古学诞生了。
也是在这一时期,考古学家们开始意识到遗址地的重要性。考古遗址不仅对于鉴定文物的年代、用途等具有重大意义,还能源源不断地吸引游客,带来维持考古研究所需的经费支持,具备相当高的研究和观赏价值。
在考古学家的倡议及国家和大众的支持下,考古工作开始对考古发掘后的遗址现场进行整理,以供人们参观,并由此开启了考古遗址的展示之路。例如1864年,考古学家朱塞佩·菲奥勒利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市的庞贝遗址中通过在火山灰空腔中注入石膏以展示人体遗骸。这就是早期考古遗址展示中一个巧妙的做法。
中国探索,全球关注
在中国,以公园的形式展示、保护遗址文物最早可追溯到民国时期。
早在20世纪30年代,西安就曾在城市建设计划中明确提出要保护汉唐文化遗址,具体方案包括保存古迹、栽种树木、对文物加以整理等,以增加游览兴趣,凝聚民族力量。这可视为我国考古遗址公园理念的雏形。
新中国成立后,上述的规划理念被延续了下来。20世纪50年代,西安建设洛阳王城公园和兴庆宫公园,这二者都较早地将遗址保护与利用相结合,是以公园的形式保护大遗址的早期探索。
“遗址公园”概念在国内被首次明确提出也是在西安。当时,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凸显。于是,西安在1980年的城市规划中提出“结合文物遗址开辟大面积遗址公园和风景区”。
同一年,以宋庆龄为代表的社会知名人士、专家学者等发出了“保护整修利用圆明园遗址倡议书”。随后,《北京日报》刊发了“建议迅速建设圆明园遗址公园”的提议。1985年,圆明园遗址公园正式开放,成为我国最早的由政府力量主导,通过统筹规划,以文物保护为核心、以科研成果为基础建成的“遗址公园”。
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这一概念的提出则要到20世纪90年代。
彼时,随着我国文物事业稳步发展,对外交流不断加深,文物保护理念更加开放和多元,我国文物保护形成了多层次保护体系,进入“国际、国内、专项(世界遗产、大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等)”的时代。
此后,集安高句丽、安阳殷墟、无锡鸿山、成都金沙、陕西汉阳陵等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考古遗址公园纷纷落成。
2010年,国家文物局启动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评定工作,同年10月,首批12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和23项立项名单公布。自此,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与公众见面。
有趣的是,就在五年后,考古遗址公园第一次国际会议召开,这是国际首次系统讨论考古遗址公园的概念,并对“考古遗址公园”进行定义。可以说,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实践中的创造开始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与认可。
新时期,融合加速
近年来,许多考古遗址公园成了热门打卡地。以今年的五一假期为例,良渚古城、三星堆、殷墟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游客接待量均达到预约上限。人们不禁要问,它们究竟为何拥有如此大的吸引力?
有专家指出,如今我国考古已经进入遗址保护、利用相互作用、协调发展的新时期,各方面要素的综合发力推动了“遗址热”。
一方面,考古界越来越重视考古研究与公众的沟通,文物考古逐步走出“象牙塔”。一大批考古类纪录片、综艺节目的推出激发了公众对文物考古的热情。
另一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提升自身修养与内涵的需求也不断上升,国家遗址公园中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人们对内在精神价值的追求。
这从一组数据中也能看到。2023年,55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组织举办或参与社会活动3667项,同比增长280%。研学、展览、专题讲座和论坛等活动明显增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教育功能日益突出,考古主题活动成为主流。
除此之外,各考古遗址公园也在积极推进文旅深度融合,通过文创与科技让文化遗产走进民众的日常生活。
例如,在三星堆文创产品中,系列盲盒最受追捧,几乎成为来三星堆博物馆的年轻游客人手必备的文创产品。以三星堆文化为主题的动画片《三星堆荣耀觉醒》《金色面具》也相继推出,在短视频平台获得广泛关注。
在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游客则能获得“沉浸感”:在体验点进行考古发掘;在先民聚居区“加工”制作玉鸟、玉璧、漆器;通过名为“5G+AR(增强现实)魔镜”的设备穿戴上良渚国王或王后的服饰及玉饰。
不过,在未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保护规划设计研究所所长张治强认为,考古遗址公园既然是公园,就要具备公园的特征,即道路、交通、游戏等,然而目前国内考古遗址公园只有少数能够满足这些特征,大多数还在发展阶段,需要进一步完善。
解放日报记者 肖雅文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黑龙江抚远:耕地内出现野生黑熊
- 德国总理朔尔茨访问乌克兰
- (乡村行·看振兴)山东以“小戏小剧”唱响乡村文旅融合“大戏”
- 沿旅游公路赏好风光 山西推动交旅融合发展
- “海口-维也纳-伯恩茅斯”货运航线开通
- 重回全国第二,重庆汽车“翻盘”了?
- K396次列车上900余名旅客和工作人员全部平安
- 2023年中国美人鱼公开赛亚特兰蒂斯站在三亚开赛
- 我国自北向南将出现大降温 内蒙古黑龙江再度遭遇强降雪
- 浙江县域观察:政企“双向奔赴” 千年府城经济“上新”
- 就韩无人机侵犯朝鲜领空事件 金与正严厉谴责!
- 少年志|那些“全国统一”的童年回忆
- “风雨过后 海南依然美丽” 海南国庆黄金周旅游文化推介活动在北京举办
- 汉晋夫余时期文物陶器座吉林首展 罕见形制藏有待解之谜
- 强扭之瓜——岸田访韩“底气”不足
- 杨子峰教授:坚持文化自信 做好基础研究 推进中西医结合发展
- 国家版权局等四部门启动院线电影版权保护专项工作
- 修一只玩具熊要9060元 网红“玩偶医生”陷收费争议
- 山东打造优化营商环境5.0版 着力解决企业民众“烦心事”
- 净利润5.59亿美元:去年最赚钱的电影,是它!
- 热门推荐
-
- 城市漫游、日行数万步……年轻人旅游呈现新特点
- 以总理向遇难人质家属道歉 但坚持以军须永久驻留“费城走廊”
- 国铁西安局打造“开往春天的列车” 促油菜花“旅游热”
- 强震已致土叙46000余人死亡 土官员称搜救将基本结束
- 2024年“数据要素×”大赛辽宁分赛启动 锚定工业制造等五大赛道19个赛题
- 中国最南端茶叶产区首次实现茶叶出口海外
- 2023海南企业百强名单出炉 入围门槛大幅提高
- 跨省异地就医再现重大利好,让异乡人更有“医靠”
- 云南出台5项地方标准保护亚洲象
- 中国非洲研究院院长:中非合作是南南合作的典范
- 新疆墨玉:45.5万亩冬小麦接续播种
- 俄媒:中国经济让一厢情愿的西方专家的悲观预测落空
- 20余个国家和地区参展商打卡内蒙古文博会
- 国铁西安局端午小长假加开102趟列车
- 妇女创业主题成就展亮相中蒙博览会 展现北疆“她力量”
- 港澳委员:贵州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从热门元素中做好宣推
- 穿上商家寄的服装拍照就能挣钱?
- 滴滴保障车队持续拓展服务场景 为足协杯决赛球迷提供出行服务
- 共享体育场地,更好满足公众健身需求
- 中国驻加拿大大使馆举行龙年春节招待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