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怎么看待喝冷饮、吹空调等消暑方法?“三伏贴”适用于哪些人群……权威解答来啦!
为缓解暑热,不少人喜欢喝冷饮、吃冰镇食品等,中医怎么看?
对健康人群而言,少量适度的冷饮、空调的确有助于快速消解暑热,防止神气耗伤。
过食冷饮会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出现积食、腹痛、腹泻等疾病,尤其儿童、孕妇、老人或慢病人群。
夏季大汗淋漓之时,毛孔大开,突然进入过冷的空调房,或对着空调直吹,会致毛窍闭塞,不但起不到清暑的作用,反而会使阳气郁闭,出现头痛、身困、乏力等不适,此种状态中医称之为“中暑”,长此反复发作,也会伤及脾胃和人体正气,导致慢病出现急性发作。
但是不能将空调妖魔化,适宜的温度尤其是晚上对睡眠也有好处。
我们在夏季要注重顾护阳气。起居上,注意夜卧早起,中午适当休息,适度运动出汗,保持心情舒畅,不要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尤其是孕产妇和儿童尽量不要在中午12点到下午3点这个时间段进行户外活动。
饮食上,可适量食用生姜、胡椒、花椒等辛散香料,山楂、陈皮等理气消食及薏苡仁、茯苓等祛湿的食品,从而帮助脾胃运化功能。
通过起居饮食的调整,使阳气宣发无碍,气机调畅,不但可以预防暑湿导致的慢性疾病加重,也可降低暑热对人体的影响。
“三伏贴”的主要成分是什么?有什么作用?适合什么人群?
“三伏贴”来源于明朝古方“天灸”,主要以白芥子为核心,加上干姜和一些温通的药物,组成一个外用的剂型。这个剂型在原始使用的时候主要是针对哮喘病人,灸完会在穴位上发泡留痕,通过持续刺激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现在各医院都把它改良了。每个医院有不同的配方,根据不同人群进行辨证使用。例如孩子、老年人和成年人、哮喘病人、慢阻肺病人,药物组方上略微不同。
文字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布会
(健康中国微信公众号)
相关推荐
中新健康周报|医疗领域全国共立案5.2万人;海尔生物并购上海莱士
中新健康 | 首儿所通州院区主体结构封顶 预计2027年投入使用
中新健康|北大医疗今年前三季度收入约39.3亿元 预计年内实现盈亏平衡
医保统筹支付、个人自付、个人自费分不清?看完你就明白了!
东北铁栏杆是甜的?打出溜滑也能受重伤?这些操作轻易别尝试
专访哈佛大学刘军:AI医疗是人类医生的助手而非对手
在冬季如何防滑?不慎跌倒,如何正确处理?
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守正创新,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有些食物让我们心情愉悦
“碎片化睡眠法”危害大不宜效仿
木薯糖水爆火,有人为啥喝“中毒”了
厚底雪地靴易摔伤或致筋膜炎 提醒:80%的人鞋都选错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塞拉利昂宣布因毒品滥用进入“国家紧急状态”
- 文化观察:今天我们应该如何走进宋画?
- 欧亚经济联盟高度关注粮食安全
- 浙江天台:94岁台胞落叶归根
- 山东持续深化招才引智 激活就业创业“一池春水”
- 驻藏大臣史迹专题展在西藏博物馆展出
- 叙利亚中部地震引发恐慌 65人在踩踏事件中受伤
- 新疆昌吉州加快构建“风光氢储”全链条产业集群
- 构筑“小院高墙”终将反噬自身(钟声)
- 台湾2024年第一季度外销订单金额同比减少2.1%
- 澳大利亚发生直升机坠海事故:4人失踪,美澳军演暂停
- 新任中国驻加拿大大使王镝向加总督递交国书
- 上海图书馆东馆打造中国首个“悦读森林” 延展室外阅读空间
- 大学生被冰锥砸中身亡 谁该为冰锥伤人负责?
- 印尼新总统普拉博沃宣誓就职
- 推动解决政府采购异常低价问题,财政部将在相关地区开展试点
- 孙志伟:加强房颤健康知识普及 点亮“健康中国”璀璨星光
- 经济观察:长春全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 纽约中小学生探秘百老汇 感受音乐剧舞台魅力
- 《情书》女主角中山美穗死因公布:意外事故
- 热门推荐
-
- 内蒙古科尔沁草原的低碳冬季:蓝天、暖阳,“绿色”过冬
- 关于严格执行退市制度的意见
- 日本石川县能登地区地震已致1死12伤
- 佩泽什基安赢得伊朗总统选举
- 全流程数字监管 江西人社部门构建就业补助资金全流程“闭环链”
- 中国商务部:将与越南加强双边贸易合作
- 北京互联网法院:“AI换脸”等新类型侵权案件涌现
- 出国旅游发条朋友圈流量费1.6万元?上海市通信管理局回应
- 韩国总统办公室室长、首席秘书官集体辞职
- 外媒:伊朗前外长扎里夫宣布将重返副总统职位
- 俄媒:俄罗斯法院批准羁押第8名莫斯科恐袭涉案人员
- 近600件文物首次亮相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试运行
- 拜登正式道歉:“美国史上最可怕篇章之一,应感到羞愧”
- 市场监管总局公布五例过度包装、“天价”月饼典型案例
- “绿建”赋能 福州力推装配式建筑及装修应用
- 中俄友谊音乐会在莫斯科举行
- 福岛核电站4人被核污水溅射 其中2人紧急送医
- “无人机违规进入揭阳潮汕机场禁飞区”涉事人员已被刑拘
- 让企业感受到司法温度 江西抚州多措并举实现“法惠千企”
- 调查:近半全球投资者和风险经理认为金融资产价格未反映气候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