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产品琳琅满目 如何面对儿童近视防控困境?
如何面对儿童近视防控困境?家长走上漫漫长路
近视产品琳琅满目,治疗选择五花八门
羊城晚报记者 朱嘉乐
随着近视的低龄化,不少家长急切地希望为孩子寻求一些改变之道。从叶黄素软糖、护眼片,到硬性透气性接触镜(RGP)、角膜塑形镜(OK镜)、离焦镜、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再到各种护眼贴、哺光仪、拉远镜、大路灯……这些在社交平台上广为流传的产品琳琅满目,为他们提供了五花八门的治疗选择。
面对儿童和青少年近视的普遍现象,我们不禁要问:为何会如此?这些花样繁多的治疗手段真的有效吗?我们又该如何走出孩子过早近视的困境?
孩子近视早?家长焦虑得抹泪失眠
“自认为对孩子视力一直管控得很好,万万没想到孩子近视200度!拿到检查报告时,孩子情绪有些不好,我们之前一直鼓励孩子远离电子产品,将来可以当飞行员,孩子的梦碎了。背对着孩子的时候我就忍不住抹眼泪……”7岁的小光(化名)就读一年级,妈妈得知孩子近视后,已经哭了两天,“虽然只是戴个眼镜,我感觉我的天都要塌了”。
在社交平台上,说起孩子近视的话题,家长心中的苦楚和无奈一并宣泄。“和我家孩子情况一样,郁闷得我半个月都缓不过来,半夜都愁醒了。”“感觉自己好不称职,孩子才一年级就近视50度。”“我就想不通,接受不了,焦虑一个多星期了,一想到就会哭。”
焦虑归焦虑,小光妈妈陪着他开始了近视防控之路。配备离焦框架镜和离焦软镜交替使用,报名视功能训练班、每天2小时户外运动、检查更换家里的光源、监督孩子养成良好用眼习惯……当前普遍的防控手段,他们都在不断尝试。目前,小光的视力得到了一定控制。
离不开电子产品?关注孩子的远视储备
不光是孩子已经近视的家长焦虑,随着近视防控意识的增强,许多暂未近视的孩子家长将近视预防关口前移,越来越关注下一代的“远视储备”。
什么是远视储备?一般情况下,新生儿出生后眼球为远视状态。随着孩子身体和眼球的发育,远视度数逐渐减少,一直减少到0度。在减少到0度期间的远视度数就叫远视储备。如果在视觉发育期间,眼球继续变长,就会发展成为近视眼。
国家疾控局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1.9%。
记者了解到,大批儿童在6-8岁时远视储备账户就已归零。当前,儿童、青少年在日常户外活动不足、看电子屏幕时间增加、睡眠时间不够、饮食结构不合理等现象普遍存在。随着电子产品不断推陈出新,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成了家长的“哄娃工具”,也成了孩子离不开的“电子保姆”。除此之外,许多学校要求学生通过智能设备学习,在教学软件上完成作业、打卡,相比传统教学模式增加了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
“孩子每天都要在网上提交作业,电子产品屏幕较亮,担心用眼过度。”颖莉(化名)的两个儿子分别将满7岁和9岁,两个孩子目前都没有近视,但她也受到身边家长的影响,多带孩子到户外活动。“有些家长给孩子选择体育课或培训班时,考虑到要在户外上课,晒晒太阳更有助于保护视力,就不想参加室内课程了。”
配齐“护眼全家桶”?市面产品五花八门
“每天戴10分钟让度数0增长”“轻抚眼球、视力训练,护眼仪减慢近视增长度数”“读写轻松、近视无忧,智慧读写黑科技——读写远像仪”……打开电商平台搜索“近视防控”,琳琅满目的视力矫正产品层出不穷,价格基本均超过千元。
对于不少家长来说,“宁可信其有,也不想错过一丝有利于孩子视力防控的机会,免得将来后悔。”眼部按摩仪、读写镜、哺光仪、远像仪、雾视屏、反转拍、大路灯等五花八门的产品组成的“护眼全家桶”,成了他们的普遍选择。近视眼膏、护眼贴、热敷眼罩等市面宣传的“神药”也受到部分家长的青睐。
需要注意的是,早在2019年3月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儿童青少年近视矫正工作切实加强监管的通知》,明确在目前医疗技术条件下,近视不能治愈。在开展近视矫正对外宣传中不得使用“康复”“恢复”“降低度数”“近视治愈”“近视克星”等表述误导近视儿童青少年和家长。
以哺光仪为例,目前,国家正在规范哺光仪市场,并将其升级为第三类医疗器械进行管理,商家想要获得生产和销售资质将更加困难。
如何有效防控?接纳鼓励家里的“小眼镜”
家长对孩子近视防控的迫切关注和焦虑心态,为各种“近视神器”的推广带来肥沃的市场环境。那么真正有效的近视防控手段有哪些?近年来,离焦框架眼镜、硬性透气性接触镜(RGP)、角膜塑形镜(OK镜)、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等方法均有一定的近视控制效果,但需要儿童在医师指导和家长护理下使用。
除此之外,根据近日发布的《近视防治指南(2024年版)》《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三十问答(2024年版)》,户外活动时间与近视的发病率和进展量呈负相关,一般建议每天户外阳光下活动不少于2小时,或者每周累计达到14小时。
“每天保证孩子户外三个半小时,下午放学之后就去光线充足且视野开阔的场地,放风筝、羽毛球、跑步、篮球、骑行、飞盘等都是不错的。”8岁的琦琦(化名)已有散光,家长周女士在网上查阅大量资料后,将带孩子到户外运动列为了每天必做事项。“我们向医生了解到,大户外=光照足+2小时+运动+视野开阔,可以延缓眼轴增长,减缓近视的发生和进展。”据了解,光照足一般指光照强度1万LUX以上,晴天阴凉处、一般的阴天都可以达到这个标准。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近视眼激光治疗科主任黄国富表示,“如果孩子近视了,家长要正确理性看待,不必过分紧张或焦虑,及时带孩子到专业机构进行验光检查,并根据需要戴合适的眼镜。”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开始明白,近视只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小插曲,并不足以影响他的未来。我不再责怪自己没有好好保护他的眼睛,而是选择积极地面对这个现实。我相信孩子会在近视的陪伴下,健康快乐地成长。”经历过一段迷茫时期之后,一位家长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这段话。(羊城晚报)
相关推荐
中新健康周报|医疗领域全国共立案5.2万人;海尔生物并购上海莱士
中新健康 | 首儿所通州院区主体结构封顶 预计2027年投入使用
中新健康|北大医疗今年前三季度收入约39.3亿元 预计年内实现盈亏平衡
医保统筹支付、个人自付、个人自费分不清?看完你就明白了!
东北铁栏杆是甜的?打出溜滑也能受重伤?这些操作轻易别尝试
专访哈佛大学刘军:AI医疗是人类医生的助手而非对手
在冬季如何防滑?不慎跌倒,如何正确处理?
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守正创新,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有些食物让我们心情愉悦
“碎片化睡眠法”危害大不宜效仿
木薯糖水爆火,有人为啥喝“中毒”了
厚底雪地靴易摔伤或致筋膜炎 提醒:80%的人鞋都选错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中国罗非鱼之都”广东茂名举办罗非鱼全球推介会
- 平遥古城“亮相”美国最大旅游展会 展示中国文化魅力
- 中方向刚果(布)提供洪灾紧急援助
- 故宫文创融合馆开馆 打造无障碍文化体验空间
-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新馆,有哪些设计巧思?
- 中国科技馆:清明节假期将推出风筝制作技艺体验等特色活动
- 常刷手机眼睛干,不妨试试这几招
- 菲律宾总统马科斯:政府基建项目要抵御气候变化
- 海南增配131辆救护车 打造“15分钟医疗救治急救圈”
- “夜经济”催生海南消费新“夜”态
- 天涯已进ICU 一群人想抢救
- 摈弃“消防车来了就挪开”的想法
- 世界卵巢癌日:初始治疗最为关键
- 广东加速春季造林 5月前完成林分优化200万亩
- 冬季易发呼吸道疾病 专家不建议自行使用多种药物
- 宿主恒星如何“吞噬”行星?一项最新天文发现或“逮个正着”
- 产业聚焦:三大运营商云业务增长强劲
- 中国人民大学“一带一路”国际商学院揭牌成立
- 全球秦商齐聚西安:同享发展机遇 共话三秦未来
- “男孩被逼吃粪便”后续:警方称欺凌者未满14周岁
- 热门推荐
-
- (寻味中华 | 文博)乘“移动博物馆”一日看尽长安花
- 滴滴:端午异地游火热 机场火车站订单比节前涨70%
- 新冠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工作方案发布 不同风险人群用红黄绿三色标记
- 新加坡今年经济增长谨慎乐观
- 国内首条跨省轨交系统无感换乘线路开通
- 你最关心的15个关于减肥的饮食问答来了!
- 今年主汛期武汉降雨或偏多三成以上
- 连锁口腔的泡沫破灭,消费医疗“放下偶像包袱”绝地求生
- 数字游民:让工作“游动”起来
- 京东CEO许冉:无应用支撑,很多AI没创造很大价值
- 国产利拉鲁肽获批上市 糖尿病患者控糖新增选择
- 寻找蜀王的细节“老饕”
- 广州方舱医院推动实现“快进快出” 已有2.1万人出舱
- 中国首部大型高原医学系列专业丛书问世 逾700万字
- “抱璞守真——中国文化荟萃雅集”将于8月6日至8月20日在京举行
- 双节期间大兴机场预计运送旅客96.93万人次
- 宁夏:确保民营经济总量占GDP比重2026年达到52%左右
- 西藏布达拉宫年度粉刷迎“美颜”
- 徐峥谈《逆行人生》:希望激励更多人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和价值
- 著名作曲家黄准逝世 曾为《红色娘子军》等影片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