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科专家吴皓——给更多人带来听力健康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耳科专家吴皓——
给更多人带来听力健康(讲述·一辈子一件事)
李泓冰 姜泓冰
人物小传
吴皓: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主任医师。长期从事耳科学和听觉医学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累计完成耳神经颅底手术超过5000例。牵头建立我国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并在全国推广。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等。
“我国20岁以下聋哑人大幅减少了!上海的聋哑学校,从上世纪90年代的22所,到现在只剩下两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耳科专家吴皓说,如今他正争取让聋哑儿童人数无限接近于“0”,继而再向阻断阿尔茨海默病的继发因素之一——老年听力丧失发力。
通过基因筛查,数十万中国儿童避免了终身聋哑
据调查,在人群中,先天性听力损失发生率为1‰—3‰。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聋哑学校还很多。到2021年,虽然特殊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但聋哑学校数量却缩减了一半以上,原因是20岁以下听障人士数量快速减少。这是怎么发生的?
耳蜗是听力受损的关键部位,早期植入人工耳蜗是重建听力的重要手段。吴皓团队通过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1岁以内植入,手术安全性良好,术后孩子的言语发育、环境适应和社交能力都会显著提高。
能不能从一出生就“找”到他们?2001年,调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的吴皓,担任儿童听力筛查中心的首任主任,带领团队尝试在产房开展大规模新生儿听力筛查。
发达国家都有新生儿听力筛查系统,但成本较高、操作复杂,还需要培养专业听力师。吴皓团队几经研究,锚定操作简便的耳声发射技术,哪怕是乡村医院的产房护士,经过培训都可掌握。但技术也有缺点——存在假阳性。他们继续钻研,发现在婴儿出生72小时前后筛查,假阳性比例最低;首次筛查存疑的孩子,出生四周后回访复测,可继续降低假阳性风险。
吴皓团队拟定了《新生儿听力筛查和诊治方案》,并简化成“三步法”,容易操作,很快便在上海铺开。他们还撰写了一份全国各地听力筛查情况的调研报告。2014年,原国家卫计委启动全国贫困地区新生儿听力筛查项目,涉及49万例新生儿。随后,各地相继开设听力障碍诊治中心,如今我国已实现地市级全覆盖。
然而,仍有通过筛查的孩子,日后出现听力问题。吴皓团队选定了上海杨浦2006年幼儿园入园新生开展听力筛查,发现部分儿童是“迟发性耳聋”。团队回到实验室反复研究,找到了迟发性耳聋易感基因。数十万中国儿童,因此避免了终身聋哑残疾。
在钉子尖上“绣花”,完成耳神经颅底手术5000余例
后来,担任了国家卫生健康委新生儿疾病筛查听力诊断治疗组组长的吴皓,通过调查发现:一些患儿先天就没有听觉神经,无法通过人工耳蜗植入恢复听觉。
怎么办?听觉脑干植入手术能解决问题。吴皓团队迎难而上,2019年1月,他们完成国内首例儿童听觉脑干植入手术,将一枚直径仅5毫米的电路板,精准植入一名2岁儿童大脑深部的听觉中枢,通过刺激听觉神经元,让孩子对声音产生反应。极其复杂的高难度手术,相当于在钉子尖上“绣花”。
2024年,这个孩子已经7岁,和同龄的正常孩子一起读小学。上海九院也成为国内从事儿童听觉脑干植入手术实力较强的治疗中心,已经完成108例手术,平均手术时间缩短至5个小时左右。
如今,吴皓还会经常回忆起1996—1998年,在法国做临床博士后的经历。当时30岁出头的他,以顽强的毅力学法语,通过法国外籍医生考试,成为住院医师。“否则只能‘看手术’,不能‘动手术’。”吴皓说,在眼耳鼻喉各路神经密集的颅底方寸之地做手术,风险太高,一点点失误,都可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
作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领域的知名专家,吴皓担任了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主任委员。在耳聋、听神经瘤、颈静脉孔肿瘤等高难度手术领域,累计完成耳神经颅底手术5000余例。
关注老年人听力健康,推动相关检测研究
近年来,上海九院的医生们很重视临床研究和成果转化。2022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中,上海九院一举斩获3项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人获“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同时,吴皓团队在《自然·通讯》发表成果:首次在分子层面揭示耳蜗突触病变的新机制。
年轻医生,经常能听到吴皓语重心长的教导:“医生做科研,要做有意义的科研,要通过科研解决临床问题。”“优秀医生不光要会开刀,还要成为科学家。”“医院一直提倡科研,基础、临床、应用、转化都重要。”
说到就要做到,吴皓率先垂范。他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151篇,主持或参与制定行业技术规范、指南、共识10项。在他的带领下,上海九院较早成立临床研究中心,建设医工交叉平台。2022年,上海九院成为获得上海知识产权成果奖的唯一医疗机构。
聋儿少了,吴皓又将目标聚焦在老年性耳聋领域。老年人听力不好,沉默寡言,易患阿尔茨海默病。吴皓对此很焦虑。
5年前起,吴皓团队在上海宝山、浦东选择典型社区,建立老年人听力健康研究队列,开展基因测序和干预研究,以便弄清老年性耳聋的发生,到底是哪些基因在起作用,再判断能否通过基因筛查提前干预,也希望发现新的药物。他们还调查了长期在高噪声环境中工作人群的听力受损情况,寻找对噪声敏感的基因……
如今,年近花甲的吴皓,一谈到未来,眼里炯炯有神。在他看来,未来人工听觉效果会更好:通过基础研究,形成更好的编码机制,让人工耳蜗在声音转化过程中提取更多信息,让患者听到更自然的声音;结合基因治疗,让内耳细胞再生……“如果一生只做一件事,我希望给更多人带来听力健康。”吴皓说。(人民日报)
相关推荐
中新健康周报|医疗领域全国共立案5.2万人;海尔生物并购上海莱士
中新健康 | 首儿所通州院区主体结构封顶 预计2027年投入使用
中新健康|北大医疗今年前三季度收入约39.3亿元 预计年内实现盈亏平衡
医保统筹支付、个人自付、个人自费分不清?看完你就明白了!
东北铁栏杆是甜的?打出溜滑也能受重伤?这些操作轻易别尝试
专访哈佛大学刘军:AI医疗是人类医生的助手而非对手
在冬季如何防滑?不慎跌倒,如何正确处理?
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守正创新,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有些食物让我们心情愉悦
“碎片化睡眠法”危害大不宜效仿
木薯糖水爆火,有人为啥喝“中毒”了
厚底雪地靴易摔伤或致筋膜炎 提醒:80%的人鞋都选错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中国东北小城借泳装产业“乘风踏浪”
- 华为-哈萨克斯坦国家铁路公司联合创新中心成立
- 美政客痛批枪支暴力:不严格控枪,美国人都会成为“活靶子”
- 青年导演关注残障人士 《双拐大侠》对抗“躺平”
- 中国商务部发布《美国履行世贸规则义务情况报告》
- 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在COP29发声:为气候行动提供禅宗智慧
- (乡村行·看振兴)“苦竹子”长出“甜日子” 新乡贤助“亿元村”文化振兴
- 黄河岸边上演“速度与激情” 180名赛车手山西大宁“秀”车技
- 三大重点工作,引领2024年楼市
- 辽宁省贸促会高分子材料行业支会组织企业赴日本参展
- (新春走基层)铁路通信老工长:用实干站好最后一班春运岗
- 宁夏万方级光伏制可再生氢与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煤制油项目成功贯通
- 武汉大学举办高中生赏樱专场
- 探访“大国粮仓”:办理“身份证”入住“智能房” 让粮食收得放心存得安心
- 福建省实验闽剧院启动70年回顾展演迎新春
- 虚拟人“唱响”数字经济 首届中国数字音乐会举办
- 广州港南沙港区新增1条外贸航线
- 被“冒名顶替”后的人生
- 强内供保外送 新疆确保迎峰度夏期间电力供应
- 钩沉张大千巴西往事 纪录片《万里千寻》全球首映
- 热门推荐
-
- 河北2895项公路灾后重建工程完工
- 提质森旅康养 专家齐聚池州探析长三角森林旅游模式
- 江西广丰:“双向服务”助力千年古镇谱新篇
- 日本自民党总裁选举今日出结果 麻生太郎表态支持高市早苗
- 韩国总统尹锡悦发表电视讲话 向韩国民众道歉
- 英国汉学家乐做中华文明“知音人”
- 巴西圣保罗侨界向当地暴雨灾区捐赠物资
- 河南方城新发现一处岩画群
- 报告:全球平台经济高速发展面临挑战
- 前三季度湖南进出口总值4622.9亿元 总体呈筑底企稳态势
- 赣鄱大地上兴起“文博游” 博物馆何以魅力无穷?
- 酷暑难耐 欧洲多国高温持续
- 成都 “金沙号”主题飞机化身移动 “空中博物馆”
- 全国主产区收购小麦超3800万吨
- 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文旅品牌推广联盟在广东龙门成立
- 大包小包存地铁,让“特种兵式”旅游更便利
- 数读中国|我国交通重大项目有序推进 建设技术迈上新台阶
- 突发!美国两架消防直升机空中相撞 致3人死亡
- 外媒:世界名画《蒙娜丽莎》或将享有“单间”
- 撕掉保健床垫“包治百病”的虚假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