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还是手术?垂体泌乳素腺瘤治疗策略迎来重要转变
中新网上海2月22日电 (陈静 汤浩)垂体泌乳素腺瘤是垂体腺瘤的一种类型。患者垂体分泌过量泌乳素,导致闭经、溢乳、不孕(育)等症状。
近十多年来,在临床中,垂体泌乳素腺瘤的治疗首选药物治疗,已经成为神经外科医生的共同认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下称:瑞金医院)垂体泌乳素腺瘤诊治中心主任吴哲褒教授22日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介绍,如今,这一治疗观念正在悄然发生改变:相关特定类型的垂体肿瘤应当首选手术治疗。
据了解,作为垂体瘤领域专家之一,吴哲褒教授参与了2023年国际垂体协会撰写的《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prolactin-secreting pituitary adenomas: a Pituitary Society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Statement》(《垂体泌乳素腺瘤的诊断和治疗:垂体协会国际共识声明》)一文的审阅和修正。
该国际共识声明由国际权威杂志《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自然评论内分泌学)》刊发。同时,该杂志还发表了由吴哲褒教授撰写的通信论述,题为《The shift of therapeutic strategy for prolactinomas: surgery as the first-line option》(《垂体泌乳素腺瘤治疗策略的转变:外科作为一线治疗选择》)。
据了解,在2006年和2011年,国际垂体学会针对泌乳素腺瘤和高泌乳素血症,曾先后制定发布两个指南(专家共识),明确指出,泌乳素腺瘤首选药物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治疗,手术治疗仅适用于耐药或者不能耐受药物副作用、药物诱导肿瘤卒中或脑脊液漏、合并有精神症状药物禁忌者。
吴哲褒教授指出,在刚发表的共识声明诸多改变中,最大的改变在于:明确了泌乳素微腺瘤和包裹良好/边界清晰的大腺瘤,外科手术应作为一线治疗。“这一治疗上的重大改变以国际共识的形式确定下来,具有极强的临床指导意义。”这位专家直言。
他解释,在临床实际,囊变的肿瘤对药物治疗效果差,而且患者面临药物副作用和长期乃至终生服药的缺点;对于生育期的女性,如果服药期间怀孕,会导致肿瘤增大出现视力下降和视野缺失等严重问题,且药物对胎儿的影响未知。
吴哲褒教授介绍,与此同时,神经内镜下经蝶垂体瘤手术疗效大幅提升,边界清楚肿瘤包膜完整,与正常垂体及鞍膈、海绵窦分界清,全切除概率很大。
他分享了一个临床病例,26岁的姜女士(化名)被确诊罹患垂体泌乳素细胞腺瘤,辗转多家医院,得到的方案都是口服药物治疗,且必须长期乃至终生服药。神经外科医生基本都建议她口服药物治疗,同时告诉她,选择药物治疗对她来说最大的问题除了药物副作用外,就是怀孕,比如,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在孕中晚期无药物保护状态下,肿瘤会存在显著增大、影响视力视野的风险。姜女士为此十分焦虑。
在瑞金医院,她获得了国际最新的诊疗方案:接受神经内镜技术下的经鼻手术,创伤小,外观上没有伤口,术后恢复时间短,将来也不需要为此服药。今年1月,吴哲褒教授团队在历时1小时的手术中,沿肿瘤假包膜完整剥除肿瘤。术后第一天,姜女士的泌乳素水平已恢复正常,术后3天痊愈出院。当下的姜女士回归正常日常生活。
垂体泌乳素腺瘤治疗策略为什么会产生如此重大的转变?在吴哲褒教授看来,首先得益于近十年来神经内镜技术的巨大进步。不同于过去的传统手术,如今运用神经内镜技术为临床带来了更广阔的手术视角、更清晰的结构显示、更精准的神经保护,手术效果大幅提高。以瑞金医院垂体泌乳素腺瘤诊治中心为例,近五年来,运用神经内镜经鼻切除这一类肿瘤的生化缓解率高达93%。同时,神经内镜微创手术的围手术期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不高于4%。
药物治疗相比,医生为何强调“首选”手术治疗呢?这位专家做了个比较,药物除了副作用外,还有撤药难。接受药物治疗患者中,只有1/5的患者可以成功撤药。神经内镜技术下的外科手术和药物治疗,两者现在有效率均在90%左右,但是手术的复发率仅7%-15%,而药物撤药后的复发率为80%。
最后,吴哲褒教授指出,全国各地的诊疗和技术水平,尤其是经蝶神经内镜切除的技术水平还不一致。因此,神经外科医师需要熟练掌握神经内镜下垂体瘤假包膜外切除技术,才能有效提高内分泌缓解率,此外还需要多学科联合诊治(MDT)团队,对具体病例开展综合判断,选择适宜的治疗方式,真正让患者从治疗中受益。(完)
相关推荐
中新健康周报|医疗领域全国共立案5.2万人;海尔生物并购上海莱士
中新健康 | 首儿所通州院区主体结构封顶 预计2027年投入使用
中新健康|北大医疗今年前三季度收入约39.3亿元 预计年内实现盈亏平衡
医保统筹支付、个人自付、个人自费分不清?看完你就明白了!
东北铁栏杆是甜的?打出溜滑也能受重伤?这些操作轻易别尝试
专访哈佛大学刘军:AI医疗是人类医生的助手而非对手
在冬季如何防滑?不慎跌倒,如何正确处理?
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守正创新,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有些食物让我们心情愉悦
“碎片化睡眠法”危害大不宜效仿
木薯糖水爆火,有人为啥喝“中毒”了
厚底雪地靴易摔伤或致筋膜炎 提醒:80%的人鞋都选错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量少价高购买难,堪称“续命粮”的特医食品何时能亲民?
- 世贸组织总干事:“多重危机”下的世界更需要贸易
- 一线城市楼市优化政策持续加码,2024年楼市将会如何?
- 【我们的家园】遇见国家级非遗觉木隆藏戏:戏韵悠扬,传唱不息
- 带你逛进博会 走近瑞典王室御用床具品牌海丝腾
- 陕西丹凤回应“强砍3万多棵国槐树”事件:属违规占用永久基本农田
- 中国经济未来可期
- 新春走基层|回家路“近了” 致富路“宽了”
- 数字技术助力戏曲“焕活”传承
- 商务部:望美方将积极承诺转化为实际行动
- 支持科技创新 金融如何提供“长钱”?
- 广西建成自治区级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库
- 王毅介绍中国东盟合作丰硕成果
- 海口往返越南河内客运航线开通
- 江南名楼滕王阁北园即将开放 章江晓渡再现赣江之滨
- 中国春招市场供需两旺 高端制造业人才走俏
- 震后发出第一道求救信号 他们走出悲伤“忙着好好生活”
- 从“跟跑”“并跑”到“领跑” 湖南轨道交通“驶向”全球
- 猜灯谜、看表演 拉萨布达拉宫脚下民众喜庆闹元宵
- 福建泉州肖厝口岸煤炭进口创历史同期新高
- 热门推荐
-
- 全国各地音乐节排期密集 “音乐+旅游”助文旅破圈
- 海内外35支木偶表演团队泉州展演 逾万民众共狂欢
- 韩江发生2024年第6号洪水 36区县防汛应急响应
- 中国A股贵金属板块周一涨幅居前
- 广西石山地区首次拍摄到中华穿山甲野外活动影像
- “七下八上”期间中国平均气温为1961年来历史同期最热
- 滇中引水工程海东隧洞4号至5号洞长三千米区间段提前415天贯通
- 上海:“国粹”破圈融合 岐黄丹青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
- 中国人民大学通报举报调查结果:情况属实,解聘涉事教师
- 排放二氧化碳超10亿吨 研究称加拿大森林大火已成全球环境事件
- 瓜果飘香、水稻金黄 这里黄沙变“黄金” 千亩荒滩变良田
- 中国官方上调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至1.5
- 老字号尊古不泥古 上海人更有口福了!
- 送别金铁霖!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 中国航空公司首次开通中国与土耳其直飞航线
- 创新药加速进目录 今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谈判有哪些亮点?
- 浙江义乌新乡贤注资1.3亿元支持农创客“深耕”家乡
- 黄河羊曲水电站1号机组定子吊装成功
- 养猫五月在宠物医院花费过万 宠物医疗为何如此“烧钱”?
- 延续“砂糖橘”双向奔赴情谊 广西跨越千里“投喂”尔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