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有红芯 一口也别吃! 被霉菌侵袭后产生致命毒素
每到冬天,街边水果摊、地铁旁边的饮品店的显眼位置经常会立着一捆捆的甘蔗。冬天的甘蔗又脆又甜,咬一口,甜甜的汁液立刻溢满口腔,好吃到让人停不下来。
但好吃的甘蔗很可能变成致命的“毒药”,关于吃甘蔗中毒的新闻也屡见不鲜,大家一定要注意。
那么,甘蔗为什么会有毒?如何分辨?今天一文说清。
甘蔗有红芯,即使去掉了也别吃!
甘蔗虽然甜蜜,但如果发现它变红芯了,那就不要吃了,可能有致命毒素。
甘蔗采摘后,由于在运输、销售等情况下储运不当,很可能产生霉变,被菱孢霉菌污染。这种霉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剧毒的毒素——3-硝基丙酸(3-NPA)。3-NPA是一种强烈的噬神经毒素,进入人体被吸收后,发病非常快,短时间内就能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导致头晕、头痛、抽搐等症状,严重的可导致脑缺血坏死、呼吸衰竭,甚至死亡。部分中毒患者可能还会导致语言、运动障碍等。
特别是儿童,他们的肝肾等解毒器官没有发育成熟,抵抗力较弱,一旦发生儿童食用霉变甘蔗中毒,更容易发展成重症。
甘蔗发生霉变,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甘蔗芯变红色或红褐色,这是因为菱孢霉菌疯狂繁殖后,产生了红色的硝酸类物质。此外,变软、长毛、有异味的甘蔗也可能有霉变风险,尽量不要吃。
这时,可能会有人问:那把红芯的部分去掉是不是就能吃了?
不是!不是!不是!
甘蔗被霉菌侵袭后,菌丝已经延伸到甘蔗的每一个部位,除了霉变的那一部分,完好的部分其实也含毒素,只不过这些毒素不会发红,所以肉眼看不到。
如何选购到又安全又甜的甘蔗?
◎优先挑选质地坚硬的甘蔗,如果发现甘蔗变软了,有红芯了,或者闻起来有异味了,不要买,不要吃。
◎很多人都希望选到又甜又好吃的甘蔗,其实市场售卖的能直接啃的甘蔗品种基本差不多,口感差异不大。所以不用太纠结怎么选。不过,为了方便好啃,可以选择细长的。
一个小提醒
甘蔗的糖分含量高,吃的时候应注意适量,不宜多吃。尤其是患有糖尿病和血糖偏高的人群,更要注意少吃甘蔗。
儿童如果不会吐蔗渣,吃甘蔗时很容易会呛到喉咙,引发窒息的风险,不建议直接啃甘蔗。
关于甘蔗两个多数人不知道的知识
◎甘蔗其实不是水果 甘蔗是一种热带草本植物,与竹子、小麦、玉米和水稻属于同一科。它是典型的热带作物,喜光喜热。甘蔗十分高大,个头可以长到 5—6 米,长刀一样修长的叶子,头上会开出芦苇那样成穗的花,茎秆分成许多节,在分节的地方可以长出芽来(所谓的分蘖[niè])。它的根状茎中储存着大量含糖汁液——即“蔗糖”。
后来甘蔗向北传播,印度人率先从甘蔗汁中提炼出了结晶的糖。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期,甘蔗传入中国南方,大约在唐代推广到全国。
一般情况,甘蔗在每年10月份左右成熟,成熟到次年的三四月份都可以吃到,这也难怪它成为了冬天里常见的一种“水果”。之所以要加上引号,因为严格地说它不是水果,它产出的不是果实,而是茎秆。
不同种类的甘蔗,它们的颜色、茎秆粗细、甜度高低、汁水和纤维的多少等等都会有所不同。不过,按用途来分,主要有两种:用于生产糖和用于鲜食。无论是鲜食还是主要供应制糖的甘蔗都是人工杂交的结果。
用于鲜食(直接啃)的甘蔗,又叫做“果蔗”,具有水分多、糖分高、纤维含量低的特点。在国内,我们常啃的甘蔗是中国的竹蔗(S. sinense),这种甘蔗不仅拥有甜蜜(含糖量较高)的味道,还有丰富的汁水,非常适合直接啃。
◎甘蔗:重要的经济商品 除了鲜食,甘蔗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制糖,目前,全世界每年生产的糖80%来源于甘蔗。
将甘蔗经过收割、榨汁、提纯、干燥等工艺处理,可以制成我们平时吃的各种各样的糖。
说到糖,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它不健康,似乎不是一个好东西。实际上,在世界历史上,糖发挥着重要的影响。直至现在,糖依然是各国重要的经济商品。
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糖都是非常贵重的商品,因为它的贵重,世界各国借助对甜蜜的追求开展了各种利益和权力的争夺,不只一次改变了世界格局。糖变得便宜、家家户户随时都能吃到,也就是最近一两百年的事情。至于说糖对健康不利,但我国食糖人均年消费量还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我国是重要的食糖生产国和消费国,糖料种植在我国农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我国,广西、云南、广东三省份占据了甘蔗产量的头三把交椅,合计甘蔗产量达全国产量的90%以上。食糖既是不可或缺的生活物资,也是食品、饮料、制药、化工等120多个行业门类的基础原料。
综合科普中国报道
相关推荐
中新健康周报|医疗领域全国共立案5.2万人;海尔生物并购上海莱士
中新健康 | 首儿所通州院区主体结构封顶 预计2027年投入使用
中新健康|北大医疗今年前三季度收入约39.3亿元 预计年内实现盈亏平衡
医保统筹支付、个人自付、个人自费分不清?看完你就明白了!
东北铁栏杆是甜的?打出溜滑也能受重伤?这些操作轻易别尝试
专访哈佛大学刘军:AI医疗是人类医生的助手而非对手
在冬季如何防滑?不慎跌倒,如何正确处理?
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守正创新,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有些食物让我们心情愉悦
“碎片化睡眠法”危害大不宜效仿
木薯糖水爆火,有人为啥喝“中毒”了
厚底雪地靴易摔伤或致筋膜炎 提醒:80%的人鞋都选错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核酸药物研发加速 学科融合迫在眉睫
- 意大利七旬探险家穿越古丝路黄金段
- 故宫博物院:2月1日对教师和本科、专科院校学生免费开放
- 黎巴嫩称境内两地遭以军空袭 以方暂无回应
- 芬兰继续关闭与俄边境口岸 直至 “另行通知”
- 中新人物|周蕙:谁说歌迷一定是年轻人,我唱给中年人听
- 新作首映 导演王宝强获认可:“不是成长,是进化”
- 困难失业人员一次性补助3000元
- 山东政企协同联动 破解企业科技创新难题
- 广西铁路部门加开或重联16对动车应对返程高峰
- 国际识局:美大学枪案后建围墙 安保升级难除枪支暴力痼疾
- 诚邀水韵江苏 青海文旅主题宣传推介首场活动在江苏举行
- “双节”假期不打烊 广东多个重点项目建设加速推进
- “黄河百姓——朱宪民摄影60年回顾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
- 安徽公安打造义警队伍 街头巷尾里非凡英雄
- 阿尔及利亚学者:与中国携手,推动中阿、中非合作迈上新台阶
- 孩子算数总是马虎出错?专家出招
- “小眼镜”增多 专家支招教你科学用眼
- 杭州 “Z世代”运动新风尚:“走运”迎新年
- 如何提高睡眠质量?听专家解读关于睡眠那些事
- 热门推荐
-
- “国家地理经典影像大展”江西首展 作品跨越130年时空(图)
- 万达投资有限公司拟转让51%股权
- 北京构建野生动植物智慧保护体系
- 供暖季来临各地准备好了吗
- OPPO年度影像旗舰Find X8系列重磅发布
- “集成电路材料”主题微型科技馆亮相上海中山公园
- (中国新貌)从陆地到水下,“数字考古”丰富山东“历史图鉴”
- 湖南(夏季)乡村文化旅游节开幕 推六大湘西特色旅游线路
- 俄外交部:阿萨德辞去总统职务并离开叙利亚
- 全球国家评估能力会议将首次在中国举办
- 内塔尼亚胡被发逮捕令 俄方也回应了
- 外媒关注中美元首利马会晤:为两国关系发展指明方向
- 新造“罗盘座”轮上海外高桥口岸交付
- 车展挺来“电”!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市场令人振奋
- 新疆新能源装机规模突破1亿千瓦大关 成第一大电源
- 刘世锦:低碳绿色产业已成为疫后经济复苏重要驱动力
- 广东省公共地图服务系统正式上线
- “京产剧”佳作频出 讴歌新时代新气象
- 百名记者走进绛州古城:游古城、赏非遗、品美食
- 戏曲之盛 关键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