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识局:美大学枪案后建围墙 安保升级难除枪支暴力痼疾
中新网10月13日电 综合报道,美国校园枪击事件频发,马里兰州摩根州立大学日前发生枪击事件,该校随后宣布将建造围墙以加强校园安全。新泽西州律师琼斯对此表示,枪击事件并非是该大学的问题,而是美国的社会问题。一道围墙可以用来阻止外人进入校园,却难以根治美国枪支暴力的痼疾。
枪案再现
迫使校园安保升级
据美媒报道,本月3日,马里兰州摩根州立大学举行的返校庆典活动中发生枪击事件,造成5人受伤,其中4人为该校学生。此次枪击事件,再次引发外界对校园枪支暴力和安全问题的关注。
枪案发生数日后,摩根州立大学校长威尔逊就在校园礼堂发表声明称,学校将投资2200万美元用以加强校园安全保障,包括建造一座8000英尺(2400米)长的围墙。威尔逊称,这堵围墙将围起90%的校园,并能够有效地杜绝校外人员随意进出校园。
他还表示,“这样做不是为了把我们的邻居和社区成员隔绝在外,而是为了防备坏人。”
枪案发生前不久,摩根州立大学刚刚发布了年度安全报告。报告中写道,“当你查看这些数据时,你会发现摩根州立大学是一个安全的校园。” 而两天后,该校就发生了枪击案。这不仅让该大学“精心打造的安全形象被打脸”,同时也让美国人民不得不再次面对校园枪支暴力这个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
据《华盛顿邮报》最新报道,从1999年科罗拉多州哥伦拜恩高中大屠杀至2023年9月,全美校园共发生389起枪击案,已有约35.7万学生在校内经历了枪支暴力。
痼疾难除
“建墙”治标难治本
事实上,近年来,美国枪支暴力事件愈演愈烈,并不断向校园蔓延,已逐渐成为美国青少年的“头号杀手”。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称,截至10月3日,全美2023年已发生58起校园枪击事件。此外,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收集的数据显示,与上一学年相比,2021-22学年因枪支暴力而在学校死亡的人数翻了一番。
此外,美国“枪支暴力档案”网站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美因枪支暴力而死亡的人数已超过33000人,其中未成年人超过1300人。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此前援引美国家庭医生学会主席伊罗库-马利兹的话称,“我们需要认识到,枪支暴力是一种公共卫生流行病,这很重要。”
美国枪案频发,枪支暴力作为社会难以根除的沉疴宿疾,需要的处方灵药远不止一道围墙。
相关推荐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广东已成立深圳深江铁路重大坍塌事故省政府调查组
- 宁波农业新突破:出口额首超百亿元 全球市场见证绿色力量
- (两会声音)浙商话“三力”:把握时势积蓄动能“再出发”
- 印尼塔劳群岛发生6.6级地震,震源深度90千米
- 史上首次针对现总统 韩国法院批准对尹锡悦的逮捕令
- 中国产业转移对接活动将于7月28日在宁夏银川举行
- 仅提供律师费发票 能否作为索赔依据
- 杭州推广“数字墓碑” 支持仅亲友扫码保障私密性
- 长三角观察:一体化走深激发经济新活力
- 牡丹江口岸迎来首批免签入境韩国旅客
-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00”后女孩守护海上风机运行:这份工作让我很有成就感
- 毕马威中国:大模型将引领制造业向智能化迈进
- 解决住院陪护“痛点” 广西医疗护理员培训和规范管理改革显成效
- 蓝皮书:2023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为5165亿元
- 第四届海昏汉文化旅游月启幕 全面展示大汉文化魅力
- 国家图书馆将开启2025年春节系列活动 线下线上共精彩
- 加拿大多伦多举办第二届链博会路演活动
- 乡村迈上共富共美路
- 【数字乡村聚力行动】辽宁凌源:数字农业绘就乡村新图景
- 两部门:加大对受灾情影响较大的重点区域各类信贷投放力度
- 热门推荐
-
- 中新真探:体检报告上肿瘤标志物升高=得了癌症?
- 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发生4.2级地震 震源深度50千米
- 中东部大部持续回暖 周末冷空气发力上演冷暖逆转
- 王红阳院士:恶性肿瘤的诊疗面临三大瓶颈
- 夜间文旅释放消费潜力 夜游市场规模将达一点五七万亿元
- 超强台风“苏拉”或在粤港一带沿海登陆 海浪红色和风暴潮橙色警报拉响
- 北京:卫生、中小学教师等不将论文作为职称评审主要指标
- 首版杭州米其林指南发布,名庄荟美酒助力“摘星”时刻
- 探访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中哈商贸往来热络
- 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当选深商联第五届理事会主席
- (新春见闻)印度博士夫妇乐享龙年春节:欲把中国比故乡
- 马来西亚一大巴翻覆2名中国游客身亡 马方将对涉事旅行社启动调查程序
- “春节经济”映衬出“龙行龘龘”大中国
- 青海今年将创建61个“村网共建”电力便民服务示范点
- 87幅绘图摄影作品见证山西考古历史
- 中国央行“量缩价平”开展MLF操作
- 金陵琴派传承人陶然:让古琴艺术融入现代生活
- 《中国上市公司健康指数报告(2023)》发布:揭示A股市场多维健康状况
- 中国驻多伦多总领事罗伟东履新
- 俄媒:普京从库尔斯克返回莫斯科,警车护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