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细胞先老,还是肠道微生物群先老?
文 羊城晚报记者 李钢
在自然界当中处处都有微生物的身影,什么是功能微生物?近日,由广州市科技局主办,广东科学中心、羊城晚报社联合承办的珠江科学大讲堂第109讲,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微生物安全与健康专家吴清平为大讲堂粉丝们作《解密功能微生物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的科普讲座。
肠道微生物群落决定你喜欢吃什么
吴清平院士长期从事微生物安全与健康领域的研究工作,针对我国食品行业出现严重的微生物安全风险,从基础研究着手,发明了先进的共性监控技术,并建立起相关的理论体系,研制了重点产业食品安全控制技术和与国际接轨的先进标准,解决了食品安全中的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显著推动我国食品安全科学理论不断提升和产业的健康发展。
吴清平介绍说,人体内的微生物数量巨大,一个人喜欢吃什么食物,也与其肠道微生物群落密切相关。人体肠道中大约有2000种细菌,以及更多种类的病毒。不过,这些病毒中的很多是有益的,其中有一种名叫噬菌体,在肠道中起到控制微生物平衡的作用。微生物占到地球生物量的60%,远远超过其他生物的数量。但是,人类目前只认识其中的不到10%,能够加以利用的微生物更是低至不到1%。
人的衰老,是人体细胞先老还是肠道微生物群先老?吴清平提出了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
吴清平说,他们曾经做过试验,将老年老鼠的粪便移植到年轻老鼠体内,结果发现年轻老鼠变老了。而年轻老鼠粪便如果移植到老年老鼠体内,老年老鼠却变年轻了。由此可以看到,肠道微生物的功能有多强大。
微生物在健康领域发挥很大作用
吴清平说,微生物在传统工业和生命健康领域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地球上只有不超过10种物质不能为微生物所分解利用。而当下蓬勃发展的合成生物,就是利用了微生物来进行合成物质。一个占地200亩的食用菌工厂一年能够生产3万吨至5万吨的食用菌菇,产能巨大。所以,微生物在绿色制造方面也有用武之地。
“如果一个小朋友喜欢喝含糖量高的饮料,很可能就会长成一个胖子。”吴清平说,如果利用可以分解糖分的微生物,那么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在万米深的海沟及高温的温泉里,都能发现微生物的存在。这就充分说明了微生物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因此,人类科学家就在不断尝试将微生物中的这些堪称强悍的基因转移到其他动植物身上,让它们也能耐高压和高温。
吴清平表示,微生物学科很年轻,随着基因组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微生物的了解开始朝着基因序列的方向深入。通过基因测序技术,能够进一步了解微生物的宏基因组、宏转录组、宏蛋白组和宏代谢组,并且形成大数据。所以生命科学与计算机、数学、人工智能都开始交融在了一起。
构建起食品微生物安全科学大数据库
因此,吴清平和他的团队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一直致力于构建中国食品微生物安全科学大数据库,通过这一科学大数据库去解决食品卫生安全的问题,进行整个国家食品安全的风险识别。
据介绍,团队经过全国范围内的采样以及综合分析,构建起了6个数据库:风险识别数据库、菌种资源数据库、分布数据库、全基因组数据库、条码指纹数据库、溯源追踪数据库。
吴清平介绍说,通过这一科学大数据库,可以呈现中国食品微生物安全整体风险水平,以及发现主要污染的致病微生物是什么。
“原来是以菌种为识别单位,这次深入到了基因型的水平上去进行识别。”吴清平说。
据介绍,在大科学数据库的基础上,可以更进一步去研究食品危害是如何形成的,搞清楚其机理机制。对此,吴清平透露,单库的风险识别数据库是全球最大的,菌种量是最多的,单库的测序量也是最大的,已经测序了2万多株实验性致病微生物,并因此挖掘出了接近200个的新的检测靶标,顺利实现了对实验性致病菌检测全覆盖。
数据库构建后,可以针对不同的食品行业进行加工安全控制,并且已经与重点食品行业龙头企业开展了合作,覆盖了我国主要的食品产业链,使微生物污染率下降了90%以上,为食品安全保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吴清平说,通过数据监测后发现,食品中大肠杆菌的污染率是最高的。熟食买回家后不能放太久,否则被污染的风险比较高。
做这些工作的用处是什么?吴清平说,一是要建立起食品快检的方法,二是要建立起相关的标准,从而为国家食品安全标准打基础。
以包装饮用水为例,在以前,人们并不知道饮用水中有哪些病原菌,也不知道如何进行检测。2007年,吴清平团队参与制定了包装饮用水的标准,精准测定了相关的细菌,从而保证了饮用水的安全性。
此外,运用最新技术,将微生物实体进行数字化,就能够在计算机中看到微生物的结构,从而可以进一步进行分析。
“我们曾经分离出一种致病菌,进行测序后就能知道它的致病能力如何,以及它的耐药基因是如何进行调控的。” 吴清平说,目前数据库中已经有几万条经过测序的基因组,对于更深入了解微生物的本质,乃至生命的本质,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人类活动的频繁,很多物种的多样性也在减少,其中包括了微生物。对此,吴清平说,一方面要去开发利用,另一方面也要加以保护。目前,吴清平团队已经建立了拥有16000多株菌种的全球食用菌菌种资源库,通过全球定位技术,可以精准找到菌种的原产地,并且通过气象数据进行关联,进一步开展人工栽培和驯化,最终形成工厂化生产。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中新健康周报|医疗领域全国共立案5.2万人;海尔生物并购上海莱士
中新健康 | 首儿所通州院区主体结构封顶 预计2027年投入使用
中新健康|北大医疗今年前三季度收入约39.3亿元 预计年内实现盈亏平衡
医保统筹支付、个人自付、个人自费分不清?看完你就明白了!
东北铁栏杆是甜的?打出溜滑也能受重伤?这些操作轻易别尝试
专访哈佛大学刘军:AI医疗是人类医生的助手而非对手
在冬季如何防滑?不慎跌倒,如何正确处理?
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守正创新,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有些食物让我们心情愉悦
“碎片化睡眠法”危害大不宜效仿
木薯糖水爆火,有人为啥喝“中毒”了
厚底雪地靴易摔伤或致筋膜炎 提醒:80%的人鞋都选错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报告:中国文化符号在周边国家认知度和影响力持续增强
- 最新工资价位表来了!你的工资是什么段位?
- 摩根大通:中国出口多样化将有利于维持出口稳定增长
- 《媒体眼中的徽州》樊成柱:“光影非遗”放光彩
- 第七届丝博会签订合作项目1857个 总投资额1.22万亿元
- 2022上海国际“郎静山摄影艺术奖”慈善摄影大赛颁奖
- 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试掘上午启动 “世界级考古博物馆”在路上
- 中国探索出黑土地保护关键技术 东北保护性耕作8300万亩
- 积极因素持续增多、内生动力持续增强 推动中国经济巨轮“扬帆远航”
- 《长三角地区食品和食用农产品信息追溯》9月起实施
- 以书为桥 两岸青年分享“书适生活”
- 最新研究:美国孕产妇死亡率显现种族差异 黑人是白人三倍以上
- 张艺谋回应执导电影版《三体》:会全力以赴,继续努力
- 从长江到黄鹤楼,中秋假期武汉处处是好戏
- IMF驻华首席代表:中国经济更快增长与世界是共赢
- (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壮乡广西:唱响民族团结歌 共绘高质量发展“同心圆”
- 哪类犬种寿命最长?基于英国58万条狗的数据研究显示为小型长脸犬
- 纪念原著出版80周年 图像小说版《小王子》带来文学和艺术双重审美
- 一线老师呼吁教师节淡化“礼数” 走心不“走礼”
-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新展开幕 汇聚京沪两地梅兰芳相关文物
- 热门推荐
-
- 报告:中国对海洋新兴产业的投入持续加大
- 5月28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7.1101元 下调10个基点
- 从严整治网红乱象
- 第九届中澳跨文化研究论坛暨北外澳研中心成立40周年纪念会在京举行
- “119”宣传月:福建消防普及消防安全知识 提升群众自救互救能力
- 外媒:在安理会会议上,伊朗和以色列“激烈交锋”
- 著名诗人作家齐聚武汉 共话诗歌发展趋势
- 全力以赴!各地秋粮陆续成熟 多措并举保粮食丰收
- 少年班火爆,别忘了盲目追捧“神童”的教训
- 海峡两岸林氏宗亲齐聚河南新乡市叙亲情、谋合作
- 三支团队在气候解决方案大中华区决赛胜出 将参加全球总决赛
- 乌镇峰会吉祥物“小互”受追捧 周边产品迎销售高峰
- 国产美妆抢抓风口快速成长
- 2023澳中博览会举办论坛 与会者强调澳中合作重要性
- 林毅夫:不同类型产业如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 数字服务赋能山东基层治理 为城乡建设装上“智慧大脑”
- 辽宁信用领域制度创新走在全国前列
- 中国首个长征主题全域行浸式数字体验馆“红飘带”试运营
- 【万千气象看中国】500多年民俗“打新婚”:打的是美好祝愿
- “黑科技”扎堆亮相浙江交博会 展现智慧交通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