膨化食品是“垃圾食品”吗?
本报记者 李建
雪米饼、薯片、虾条等膨化食品因口感松脆、口味多变而颇受年轻消费者尤其是孩子们的喜爱,然而,因为营养成分不全面,加之有些膨化食品含油脂较多,所以常被家长们看作是“垃圾食品”。那么,膨化食品是否真的一无是处,消费者该如何与它们“友好互动”呢?
释疑:膨化食品没营养吗
3月4日,《中国消费者报》记者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多家超市卖场走访发现,即使是热衷买买买的“零食控”们,也大都认为膨化食品“油多热量高”“就是图个口感,肯定不健康”。而带娃逛超市的家长们,更是不少人都抱着“膨化食品没营养”的看法,要么拒绝给孩子购买,要么一边挑选一边叮嘱孩子“尽量少吃、最好别吃”。
膨化食品真的没营养吗?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薛勇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说,膨化食品是以谷物、薯类或豆类等为主要原料,采用膨化工艺制成的休闲食品。而膨化本身是一种物理加工工艺,它的主要原理是利用原料受热或压差变化,让食物原料体积膨胀、组织变得更加疏松,从而获得酥脆的口感。
膨化食品并非全都是油炸食品。《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膨化食品》(GB17401-2014)将膨化食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经食油脂煎炸或经植物油喷洒、浸渍的油炸型膨化,如薯片、妙脆角、虾片、锅巴等是油炸型膨化食品;另一类则是主要通过焙烤等工艺制作的非油炸型膨化食品,如雪米饼、小馒头、爆米花等。
薛勇认为,从膨化食品的原料来看,谷类、薯类、豆类、果蔬类或坚果籽类等本身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以及膳食纤维,同时,由于膨化是高温瞬时完成,很多营养物质的损失其实比传统的蒸煮还要小,说它们“没营养”显然没道理。当然,从饮食结构上来看,膨化食品的营养的确不全面,但是人体每日的膳食需求需要合理搭配才能满足,没有任何一种食物能够单独满足人体的营养需求。这也意味着不能将膨化食品当作日常生活的主要食物。
确实,有些企业为保证膨化食品口味香浓酥脆而添加了相对较多的油和盐,导致这类食品的高热量、高脂肪和高盐。此外,为了追求口感与风味,有些膨化食品还存在超范围或过量添加食品添加剂的情况,这些都是健康安全隐患。不过,国家标准GB/T 226992022《膨化食品质量通则》对膨化食品的热量、脂肪等指标有严格的限定,只要符合国家标准,可以适量食用。
选购:留心包装需“两看”
膨化食品是粗粮细作的产物。一款提高了原粮口感、营养素配比合理的膨化食品,不仅能给人们带来轻松和愉悦,还能对主食膳食营养起到补充作用。因此,薛勇建议消费者优先选择大型商超售卖的知名品牌产品。除了关注价格与品牌,还应做到“两看”,即看标签和看包装。
首先,看标签。要选购生产标识规范齐全的膨化食品。标签上应按相关标准标明产品名称、净含量、生产日期、保质期、产品执行标准号及厂名、厂址等。购买时,选择保质期内且最好是近期生产的产品。
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是消费者应格外重视的信息。标签上配料表中的成分基本是按照含量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的。应尽量选择不使用氢化植物油的产品(但可以选择含完全氢化油的产品,其一般不含反式脂肪酸),以及不含铝膨松剂(如碳酸氢钠、碳酸氢铵)的产品。
此外,按照标准规定,食品必须标注4种营养素含量和参考值,分别是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钠。营养成分表上的数值有两栏,第一栏是该产品的某种营养成分的含量,第二栏是对应的营养素参考值,即NRV%。
对第一栏数值,消费者可以将它与国家标准限定的指标进行比较,判断其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国家标准GB/T22699-2022《膨化食品质量通则》要求脂肪含量必须≤40.0%(不含以坚果类为原料的膨化食品);氯化钠含量≤2.8%;水分≤7%(主要是为了提高食品易于保存的稳定性)等。
第二栏数值是营养学家根据我国居民体质情况推算出来的营养素参考值(NRV%),它是指每100克(或毫升)食品中总能量以及各种营养素占一天中人体所需的百分比,可以让我们直观地了解到自己摄入能量的多少。比如某种膨化食品蛋白质的营养素参考值(NRV%)是10%,表示吃一份这种食品等于成年人一天所需蛋白质的10%。
其次,看包装。膨化食品油脂含量较高,如保存不当,受高温和高湿度影响易变质。袋装的膨化食品会充入气体,不仅能起到隔绝空气、防止产品潮湿氧化的作用,还可以防止产品碎裂,使其保持完整外形。因此,选购时应挑选密封包装的且充气饱满、不漏气的产品;散装销售的膨化食品由于裸露在空气中,容易造成酸败和卫生指标超标,建议谨慎购买。
食用:少次少量更健康
膨化食品口味鲜美、食用方便,让人很容易一吃就停不下来。然而,很多膨化食品本身具有高糖、高油脂等特点,长期大量食用易给身体带来不良影响。薛勇提醒消费者食用时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打开包装时应注意闻一下产品气味是否正常,应没有刺鼻的哈喇味,外观没有霉变,口感应松脆。
第二,不宜长期过多食用。长期大量食用油脂和热量较高的膨化食品,易造成人体脂肪积累,出现肥胖等问题。特别是处于身体发育阶段的青少年和儿童,更要注意合理膳食、均衡营养。大量食用膨化食品,尤其是饭前大量进食极易造成饱胀感,影响正常饮食,导致多种营养素得不到保障,造成营养不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中国营养学会共同编制的《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指南(2018)》将零食分为“可经常食用”“适当食用”“限制食用”三个推荐等级,其中膨化食品等被列入“限制食用”等级,建议每周最多吃一次。除了青少年群体,一些糖类摄入不宜过多的人群或高血压病人,也应谨慎选择。
第三,不宜空腹食用膨化食品。有些人习惯空腹时拿膨化食品来抵抗饥饿感。但在空肚子的情况下,有些膨化食品可能含有的铅、砷等毒素特别易被身体吸收。一般来说,造成重金属元素超标的原因有以下两种可能:一是加工使用的容器,如果在生产过程中使用铝制的工具和容器,就会在食品中引入铝元素,导致食品铝含量超标;某些包装袋由铝薄膜做成,如果存放时间过长,保护层损坏,也会造成食品中铝含量超标。二是使用含铝膨松剂也可能造成铝超标,比如作为膨松剂的明矾就是一种含铝化合物,个别企业为了追求更好的松脆口感而超量使用,从而造成铝含量超标。
相关推荐
中新健康周报|医疗领域全国共立案5.2万人;海尔生物并购上海莱士
中新健康 | 首儿所通州院区主体结构封顶 预计2027年投入使用
中新健康|北大医疗今年前三季度收入约39.3亿元 预计年内实现盈亏平衡
医保统筹支付、个人自付、个人自费分不清?看完你就明白了!
东北铁栏杆是甜的?打出溜滑也能受重伤?这些操作轻易别尝试
专访哈佛大学刘军:AI医疗是人类医生的助手而非对手
在冬季如何防滑?不慎跌倒,如何正确处理?
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守正创新,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有些食物让我们心情愉悦
“碎片化睡眠法”危害大不宜效仿
木薯糖水爆火,有人为啥喝“中毒”了
厚底雪地靴易摔伤或致筋膜炎 提醒:80%的人鞋都选错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新漫评:吸血全球 美元霸权何时休?
- 河南巩义通报“火箭试验故障”:火情已扑灭 无人员伤亡
- 全球化智库理事长王辉耀:中国可向更多国家开放签证以更多的开放促改革
- 厄瓜多尔一监狱发生暴力事件 致至少15死14伤
- 1至8月铁路运输业三大指标稳步增长
- 外卖塑料污染怎么“降”如何“解”?一文了解
- 漫画家李昆武:让海外民众找到了解中国的部分答案
- 新疆蟠桃进京!“香甜脆爽”引食客热捧
- 暴雨来袭!自然资源部对四地启动地质灾害防御Ⅳ级响应
- 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暴雨黄色预警
- 国际社会呼吁彻查“北溪”管道事件(深度观察)
- 7名两院院士齐聚重庆 为提高外科诊疗水平谋良策
- 第二十五届高交会累计洽商交易372.79亿元
- 王一鸣:中国正前所未有地步入科技革命前沿地带
- “不是羽绒服买不起,而是花棉袄更有性价比”
- 美海军一伞兵表演时降落至观众群 致2人受伤
- 2024第三届温哥华国际钢琴比赛中国区决赛为精英搭建国际舞台
- 第九届三亚文博会开幕 多国展商交流互鉴海洋文化
- 国庆档影片满意度调查出炉 你看过哪部电影?
- 福建稳经济观察:“税务体检+专家回访”新机制助企走出去
- 热门推荐
-
- 26年前“和县武校投毒七死案”开庭 两被告一人承认合谋一人否认
- 中法合作影偶剧《星鱼》开启2024北京影偶艺术周
- 胡塞武装在红海发动袭击 一艘货船被击中
- 戏剧“扩圈”,让更多优质作品走近消费者
- 突发!也门慈善物资发放期间发生踩踏事故 致上百人死伤
- 厦门机场通报“空载摆渡车撞航站楼”:无旅客受伤
-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火情继续蔓延 3.5万人收到疏散令
- 苏州工业园区商务局工作人员马某某网上反映相关问题 苏州通报核查情况
- 今年前6月重庆累计办理启运港退税超3700万元
- 山东各地“蓝朋友”走进学校社区 “花式”宣传消防知识
- 2024年《米其林指南》法国版出炉 大力推介年轻厨师
- 天津,向“新”而行
- 跨越马祖澳 福马“同城生活圈”建设加速
- 黑龙江:前10个月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同比增6.6%
- 湖北新发现春秋时期楚墓 出土完整青铜礼器群
- 上海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汽车进出境“换乘”加速度
- 第三期中华优秀文化体验馆青海项目玉树轮展在北京启动
- 大寒:寒雪消处春意升
- 潘功胜:近期中国经济指标持续改善
- 2024(第二届)电子产业供应链生态大会在东莞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