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抑郁症更难治疗?专家称大脑过早开发违背发育规律
作者:彭晓玲
正在上映的电影《困在心绪里的孩子》,虽然票房表现不如佛罗赖恩·泽勒之前自编自导的《困在时间里的父亲》,但导演用一贯擅长的细腻手法,呈现了抑郁症如何吞噬一个少年,以及把他的家庭也带入绝望。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2021年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2022年再次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则显示,18~24岁年龄组的抑郁风险检出率高达24.1%,在所有成年人群体年龄组中检出率最高。可以说,青少年抑郁症已经成为常见的心理疾病,且近两年和疫情前比,有明显上升的趋势。
之前,广受关注的江西15岁少年胡鑫宇失踪案中,从警方公布的信息可以看到,胡鑫宇很可能也患上了抑郁症。遗憾的是,不管家长还是学校,对青少年心理问题都关注不够,也没有及时给予帮助和治疗。
《少年抑郁症:来自17个家庭的真实案例》首版于2021年,是国内第一本以亲历者口述的形式,呈现少年抑郁的症状与原因的非虚构写作。透过一个个带着无限痛苦的讲述,可以看到“鸡娃教育”、父母关系破裂、家暴、校园霸凌、遗传等复杂因素,在青少年成长中如何造成了他们的心理创伤,最后患上心理疾病。
原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主治医生、北京怡心园心理诊所负责人于宏华是这本书的医学顾问。接受采访时,她从抑郁症临床治疗与心理咨询的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希望全社会能更加重视青少年抑郁症,像胡鑫宇这样的年前生命才不会猝然中止。
家长“鸡娃”后抑郁症孩子增加
第一财经:你从什么时候发现,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率在逐年增加,年龄也在变化?
于宏华:2007年我开始工作,就从临床上接触到有抑郁症的儿童、青少年,不过当时成年人患者更多,后来,我发现门诊的孩子多起来。最开始,发病孩子很多是高中生,后来是初二、初三的孩子,现在有孩子才上初一,甚至小学还没毕业,在五六年级就出现抑郁的情况。
印象很深的是,从家长为了考好高中内卷“鸡娃”,给孩子报了很多课外辅导班后,接诊数量就明显增加了。现在我做咨询的孩子中,有三分之一都说父母以前很“鸡血”。
第一财经:“鸡娃”在北上广等大城市非常普遍,开始年龄也很早,国家出台“双减”政策后,不少家长还在私下寻找各种补习班,孩子课外补习压力依旧不小。从心理学角度看,过度“鸡娃”与青少年抑郁症有怎样的关联?
于宏华:幼儿园、小学阶段的孩子,在神经系统发育上,主要任务是发育大脑皮层下控制情绪管理的神经系统,从而练习如何管理情绪,处理人际关系,应对外界压力。而大脑的认知功能,比如学习语数英,是由额叶部分的脑区管理。
孩子过多、过早学习认知知识,是过早发展大脑额叶皮层的认知功能,于是负责调节情绪的神经系统发育就不得不暂时中止,由此导致情绪稳定的能力相对较弱。进入初中、高中,随着学习强度增大,出现学习压力时,他们就会承受不了压力,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所以,对大脑过早开发,违背了儿童神经系统发育规律。
从神经发育上来说,还有一点,孩子要想在学习上表现出色,需要发展出自己的主动性,有自己内在的动力。在该玩、该轻松的年龄,让他们完成很重的学习任务,会让他们觉得学习很难,产生厌学情绪。他们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学,因为都是父母想让他们学,没有真正的自我和内在动力,这是很可怕的,等到初中、高中,孩子就想“躺平”。
比成年人抑郁症更难治疗
第一财经:新冠肺炎疫情三年,对孩子的心理问题影响大吗?
于宏华:我有同事在医院做心理门诊,他们觉得2020年疫情之后,来看病的孩子明显多了。2021年国家出台“双减”政策,门诊数量少了一些。去年疫情反复得厉害,上了很久网课,儿童心理门诊的号又非常紧张。所以有人认为,疫情增加了孩子心理不健康的程度。
不过我认为,不管“鸡娃”还是疫情,都是外部原因,孩子都会有压力。出现问题的还是那些本身亲子关系有问题,或者早年有创伤性经历的孩子,是内因在起主要作用,外部环境只是一个促发因素。
第一财经:和成年人相比,青少年抑郁症有什么特点?
于宏华:成年人的抑郁症和孩子不一样。成年人比较典型的症状是高兴不起来,心情低落、没有兴趣,精力减退,不想吃东西,要么睡得多,要么失眠。孩子的抑郁症表现为烦躁,容易发脾气,哭闹着不愿上学、厌学。
孩子的抑郁症和亲子互动有很大关系,同时又在青春发育期,心理有很强的可塑性。一旦家长及早进行心理治疗和咨询,自己也及时调整家庭互动模式,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如果父母不配合,就会比成年人更难治疗。因为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比较强,不像成年人已经脱离了父母。
第一财经:医学上有种观点认为,抑郁症和遗传因素有关,两者又是如何关联的?
于宏华:我认为抑郁症有一定的遗传因素,但不是特别明显。尤其儿童抑郁症,与其说是生物学遗传,不如说是父母的性格特点对孩子的影响。比如母亲不能用稳定的情绪来接纳、理解和养育孩子;父亲对孩子和妻子有暴力打骂,无法提供稳定、和谐的家庭环境。所以,要界定抑郁症是生物学上的遗传,还是亲子互动中的影响,其实很难说,很多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特别是有些家长,自己就需要做深层次的个人心理治疗,否则他们很难改变。但现实中因为费用、时间安排等原因,这种家长不多。最关键的是,改变需要花时间,尤其是性格方面的改变,没有两年以上时间达不到效果,时间对孩子又非常宝贵,转眼就是青春期,或者初中毕业。所以从医学上讲,我们会期待父母做改变,但也意识到父母改变的局限性,只能在某种程度上改变,所以更多集中在儿童和青少年心理治疗上,去修正之前亲子关系模式造成的影响。毕竟就算父母发生了非常深刻的改变,影响已经存在了。
父母很难克服“无意识”的影响
第一财经:这些年,通过武志红等“网红”心理咨询师,还有好些很火的电视剧,很多人都知道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为什么现实中,有些家长还是处理不当,对孩子造成巨大影响呢?
于宏华:对父母来说,确实不养孩子,就不知道有哪些“雷”需要避免。他们刚结婚或者怀孕之初,应该有相应的心理健康科普教育,比如孩子生下来的第一年,最好不要和父母分离;不要频繁更换抚养人;婴儿哭就赶紧安抚,不要等哭够了再去抱;多和婴儿互动,等等。要告诉他们,这样养育对培养孩子的安全感和自信有帮助。如果这些育儿知识得到很好的普及,父母肯定会有意识去科学养育。
如果没有类似普及,父母本身性格比较健全,也会很好地养育孩子,因为父母的天性就是爱孩子。那为什么有的父母就不能做到?这与现代社会的压力有关,比如有些母亲产后很快就要出去工作,家里没有合适的老人帮助带孩子,不得不把孩子托付给保姆。这些外部的因素都导致母亲不得不过早断裂和孩子之间的连接,影响孩子心理健康。
另外就是即便有科普知识普及,也有人照顾孩子,但人要认识自己、改变自己特别难。有些父母也知道育儿心理知识,甚至看了很多儿童教育的书,但本身性格急躁,或者有暴力倾向,一生气就控制不住打孩子,完了又后悔,这种情况下,孩子还是会受到原生家庭影响。因为父母的行为从心理学上讲是无意识的,不是说头脑知道,不应该这样对孩子就够了,他们情绪冲动的时候是由内在无意识的冲突模式决定的。这些也是从小被父母打骂的孩子,长大后可能还会重复父母对待他的模式的原因,刻在神经系统里面的模式,不容易轻易改变。
父母要减压,而不是增压
第一财经:你是不是也觉得,现在孩子生活条件都好,但普遍压力比父母大?
于宏华:压力问题,还是得看父母在孩子和压力中间起什么样的传递和调节作用。确实现在孩子面临的外界压力很大,但家长可以尽量给孩子减压。有的父母却是外界压力有10分,到他们那里就变成20分、30分,把压力扩大、传递给孩子。这方面尤其是母亲居多,容易过度焦虑,本身对孩子也严格要求,觉得孩子应该怎么样,如果做不到,将来就考不上高中、考不上大学、找不到好工作,想得特别多。实际上,很多时候情况并没有家长想的那么严重。但当家长一说,孩子就变得压力巨大,哭,会很绝望。
第一财经:孩子和家长的很多心理问题,背后又折射出社会问题。作为心理咨询师,有没有很无奈的时候,因为个体要改变社会是非常难的?
于宏华:确实,社会问题是导致心理问题的一部分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怎样的社会,仍然有心理健康的人。就像电影《美丽人生》,父亲在纳粹集中营里还在想各种办法,让孩子心灵不受影响,让他幸存下来。所以如果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给予足够的安全感、足够的自信,学会规矩,做人做事有弹性,能够体谅人,也能够尊重自己的感受,不管后面孩子遇到什么样的社会环境,都能够应对压力。比如说哪怕考不上高中,做一个劳动者,他也是快乐的,也能积极生存。所以我一直觉得,社会外界环境是抑郁症的促发因素,不是首要内因。
不过我还要说的是,前面我们谈了很多家长的问题,有人会不会觉得,抑郁症一定就是父母的问题?我觉得有点绝对,有时也和孩子本身有关系。一方面,孩子本身气质就是属于那种难养型,生出来哭闹就比别人多,更难带,这种情况下妈妈更容易焦虑,母子互动的关系就没那么理想。另一方面,父母性格等各方面都没什么问题,孩子也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这和每个人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关系,有些孩子可能会过度压抑自己。
因此,我很想表达的一个重要观点是,绝大多数父母不是想故意伤害孩子。就算是伤害了,也是前面说的无意识的,肯定是为了孩子好。很多父母对孩子付出非常多,非常努力,非常操心,正是因为做得太多了,孩子才感受到过分控制。所以,我在书里点评案例时才说:“父母的爱做得多,不如做得合适。”
相关推荐
中新健康周报|医疗领域全国共立案5.2万人;海尔生物并购上海莱士
中新健康 | 首儿所通州院区主体结构封顶 预计2027年投入使用
中新健康|北大医疗今年前三季度收入约39.3亿元 预计年内实现盈亏平衡
医保统筹支付、个人自付、个人自费分不清?看完你就明白了!
东北铁栏杆是甜的?打出溜滑也能受重伤?这些操作轻易别尝试
专访哈佛大学刘军:AI医疗是人类医生的助手而非对手
在冬季如何防滑?不慎跌倒,如何正确处理?
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守正创新,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有些食物让我们心情愉悦
“碎片化睡眠法”危害大不宜效仿
木薯糖水爆火,有人为啥喝“中毒”了
厚底雪地靴易摔伤或致筋膜炎 提醒:80%的人鞋都选错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俄罗斯代表团随行记者未获得赴美签证 俄外长表示谴责
- 海外侨胞同祭“人文初祖” 共植寻根溯源“桥山柏”
- 广西一政法委员因公牺牲:燃尽生命守护一方平安
- 中信银行贯彻“零售第一战略” 2023年信用卡经营业绩创新突破
- 交通运输部:春运首日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预计超1.7亿人次
- 杭州表彰首届“杭州慈善奖”获得者
- 纵有订单滚滚来 桃农偏要“三不摘”
- 地铁1号线发生延误 深圳地铁致歉
- 在“无限可能”的舞台对话经典 国家大剧院制作话剧《十字街头》热血回归
- 前脚上班后脚上课 错峰学习渐成时尚
- 科技视点:更加通用的人工智能有望实现
- 第二届京津冀绿色发展大会在河北崇礼开幕
- 严查拒载、议价、绕路等行为 北京开展出租汽车行业专项整治行动
- 房票,已来到一线城市
- 开创多个“首次”电竞营销玩法 海信助力KPL打造首届最热年度总决赛
- 新疆阿克苏地区农牧民运动会开幕
- (杭州亚运会)亚运“带火”海洋运动 民众假期忙“赶海”
- 中英贸易“破冰之旅”70周年庆祝午宴举行
- 内蒙古发布两项氢能产业重要文件
- 西藏人影防雹保护农田面积超330万亩
- 热门推荐
-
- 9名倒卖国博门票人员被北京警方处理
- 加拿大温哥华举办第七届进博会推介会
- 18位五千多年文明遗址考古队长发布“陶寺宣言”
- 最高超标420倍!日本千叶县公布水源有机氟化物检测结果
- 2023智慧城市发展论坛在深举行
- 古城平遥游客暴增近7万人 县委大院25年来首次开放停车
- 布局商业飞船 畅想星座建设:业界谈雄安“空天信息”前景
- 长期咳嗽咳痰还咯血 背后的沉默杀手竟是它
- 印尼西爪哇省90余人疑似食物中毒,1人死亡
- 青年人为什么爱上脱口秀
- 2024年民航春运旅客将达8000万人次
- 前三季度中国规上文化企业营收同比增长5.9%
- 安徽芜湖响水涧:发挥自然优势 共绘农业与旅游发展新蓝图
- 水彩画家眼中的太行山:变化多样又极其亲切
- 开启“烧烤”模式 广东全省“拉响”101个高温预警
- 孟买巨型广告牌倒塌致12人死亡
- 土耳其“洋女婿”中国创业:海滨飘荡咖啡香
- 打好强降雨防御硬仗,广东“拼了”!
- 兰州口岸里的国门女警群像
- 新中国美术教育奠基人 近日在颐和园开办主题艺术特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