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守牢耕地保护红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中新网12月5日电 农业农村部5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进展成效,并回答记者提问。会上,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副司长杨鹏介绍,土壤普查可以查明土壤的类型、分布规律,查清土壤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土地的利用结构和耕地的利用方式跟四十年前相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亟需掌握当前土壤质量的状况,为土壤科学利用、改良培肥、保护管理等提供基础支撑,为经济社会生态建设重大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总体而言,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主要是基于四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守住一条红线。即守牢我们的耕地保护红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耕地占用刚性增强,要进一步落实耕地保护责任,严守耕地红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需摸清耕地的数量状况和质量底数。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已经摸清耕地数量的基础上,迫切需要开展土壤三普工作,实施耕地质量的“全面体检”。
二是提供一个支撑,即支撑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农业发展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需要土壤肥力与健康指标数据做支撑。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需要详实的土壤特性指标数据作支撑。指导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因土种植、因土施肥、因土改土,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需要土壤养分指标数据支撑。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化、精准化更离不开土壤大数据的支撑。
三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即保护环境,发挥土壤资源生态功能。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农用地的土壤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部分区域农田土壤退化问题突出,有的地块土壤生物多样性明显下降,土传病害加剧,都制约了土壤多功能的发挥。全面掌握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的土壤性状,可以有效发挥土壤的生产、环保、生态的功能。
四是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即优化农业生产布局,高效利用土壤资源。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需要合理利用土壤资源,发挥区域的比较优势,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提高水土光热等资源的利用率。有土壤普查的基础数据作支撑,有利于推进农林牧业生产布局优化,因土适种、科学轮作,农牧结合,因地制宜,多业发展,实现既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又保食物多样,促进乡村产业兴旺和农民增收致富。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上海:“龙宝宝”呱呱坠地给龙年新春带来新希望
- 第15届国际基建论坛将于6月在澳门举办
- 高考评卷工作全面开启,分数如何出炉?
-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发生里氏4.1级地震
- 重庆21个区县出现暴雨 31条中小河流出现涨水过程
- 字节跳动公益启动“唇腭裂救助支持计划”,一期将完成2700台手术
- 2024浙江年货节启幕 激发“年货经济”消费活力
- 打造“流动图书馆” 南昌“图书大篷车”已借阅图书1.3万余册
- 非遗产品亮相高铁列车
- 央视频车载版正式发布
- 北京完善消费品牌矩阵 2019年以来落地首店3300余家
- 中原夏文化如何向福建东南沿海地区传播?考古专家发现新线索
- 全国公共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昆明开启“文化大餐” 云南以珍贵古籍上“好菜”
- 今年以来南京海关扣留侵权嫌疑货物465批次
- “五一”假期或现大客流 长三角交通部门增强运力
- “周五下班来中国过周末”正成为潮流
- 第三届读客科幻文学奖揭晓 齐然等3位作者夺得金奖
- 重庆未来10天将维持晴热高温天气 局地最高温或达43℃
- 助推生态价值转化 北京首个野生植物保护小区揭牌
- 新疆巴音郭楞州尉犁县发生4.0级地震 震源深度15千米
- 热门推荐
-
- 社科院文学所“跨文化论坛”:汉俳深刻反映中日文化交流
- 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5周年盆栽展览活动在京都清水寺举办
- 中国金融界积极践行ESG理念
- 亚洲水下摄影锦标赛三亚开赛 展现海洋生物多样性
- 长江中下游等地今明天仍有强降雨 江南多地或迎今年首个高温日
- 也门胡塞武装称美英空袭荷台达
- 故宫博物院图书分馆:大高玄殿的承续
- 青海省今年上半年各项存款余额首次突破8000亿元
- 外商走进浙江永嘉:教玩具中窥见“中国制造”魅力
- 逐绿而行 生态优势变胜势——江西绿色转型发展一线观察
- 全国人大代表肖伟:加快推进中成药高质量发展
- 中国舞蹈家协会街舞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夏锐:用舞蹈语言演绎中国文化
- 1至7月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713亿元 同比增长7%
- 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首席代表:对中国经济充满信心
- 乡约福建:红柿“丰”景促振兴
- “Z世代”掀起自助式婚礼新风
- 华北东北等地有强降雨过程 长江中下游等地有高温天气
- 七部门:到2027年,工业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
- 青春题材的“破圈”之路 电视剧《追光的日子》研讨会举办
- 让重复检查不再成为患者的“恼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