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绿色癌症”,智能细菌来帮忙
◎实习记者 骆香茹
炎症性肠病虽然致死率较低,但长期以来,也面临着诊断困难和难以根治的问题,被称为“绿色癌症”。
近日,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院长叶邦策教授及该院副教授周英团队在《细胞—宿主与微生物》上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该团队开发了一株智能工程菌——i-ROBOT,可实现在体无创实时监测和记录炎症性肠病的发生与发展,并以自调控的给药模式缓解病症。
各色技术上阵诊断“绿色癌症”
炎症性肠病是胃肠道最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腹痛、腹泻、便血等是炎症性肠病主要的症状表现。
当前炎症性肠病的诊断方法在临床上主要有肠镜、电子微胶囊肠镜等。论文通讯作者叶邦策介绍,肠镜检查的好处是直观,可以观察到人体整个肠道的情况。“但肠镜检查是一项有创检查,在操作过程中难免损伤肠道黏膜,造成少量出血,引起被检者的不适感,患者依从性差。”叶邦策补充道,“也有无痛肠镜,但这种方式有一定风险,做这种检查前需要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对患有心脏病和肺部疾病的人来说,风险较大。”
电子微胶囊肠镜是近年来新兴的检查方式,叶邦策介绍,与传统肠镜相比,其对患者造成的痛苦更小、适应性更强,能检查传统肠镜无法到达的回肠、空肠等。但胶囊在消化道运动的过程中,无法人为控制其运动轨迹,其在消化道等位置会随机翻转,产生视觉盲区,有可能导致错过病变部位、延误病情等情况发生,且电子微胶囊肠镜的检查费用更高,给患者带来的经济压力更大。
智能工程菌是炎症性肠病的新兴诊断方式之一。叶邦策介绍,他们会提前3天将智能工程菌通过口服灌胃的方式送入小鼠体内,等肠炎造模给药结束后通过分析粪便中存在的智能工程菌的荧光信号和基因组DNA突变情况,确定肠道炎症发生、发展程度。
“智能工程菌在诊断灵敏性、便捷性以及成本上都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但目前仍仅能通过分析粪便样品来评估疾病的有无或严重程度,而难以实施在体原位诊断。”叶邦策表示,“此外,智能工程菌的生物安全性还需进一步加强。”
治疗方法从抗炎药物到智能活菌机器人
为了攻克炎症性肠病,专家们想了不少办法。过去,炎症性肠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是使用抗炎药物和免疫调节药物。叶邦策介绍,随着肠道微生物研究的深入,过去十年间,调节肠道微生态、使用智能活菌成为炎症性肠病的研究热点,创新研究不断涌现。
叶邦策团队开发的i-ROBOT是使用大肠杆菌Nissle1917作为底盘细胞进行改造的。叶邦策介绍,i-ROBOT能够感知低浓度的炎症标志物,具有诊断早期肠炎的潜力。同时,i-ROBOT还能记录疾病发生与发展的信息,帮助监测胃肠道健康状态。
当然,i-ROBOT的功能远不止于此。叶邦策表示,i-ROBOT还可以在病灶部位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释放相应浓度的药物,在实现有效治疗的同时,又能避免因过度用药而产生的副作用。
“我们认为智能工程菌是智能活菌机器人的一种。”叶邦策补充道,“智能工程菌具备优异的感知和收集周围环境信息的能力,能够与周围环境进行互动,并能在特定时间和地点采取特定的行动。”
近年来,“粪便也能治病”的冷知识刷新了不少人的认知,通过粪菌移植治疗炎症性肠病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粪菌移植是将健康人的肠道菌群植入患者肠道,重建肠道微生态系统,以此治疗肠道疾病。粪菌移植成为炎症性肠病治疗的一种新选择。然而,叶邦策提醒道:“尽管有很多阳性的结果支持粪菌移植的可行性,但是目前一些安全性、伦理性问题尚未得到很好地解决,粪菌移植疗法还存在争议。”
发展交叉学科或可破解炎症性肠病诊疗难题
叶邦策介绍,当前,许多研究证明了智能工程菌具有在活体内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应用潜力,且智能工程菌逐步朝着智能化和临床应用性的方向发展。其中,功能稳定性、临床效力和安全性是决定智能工程菌能否成功应用于临床的关键。
叶邦策表示:“合成生物学为智能工程菌感应疾病标志物的种类及传感性能提供了很好的策略,然而仅仅依靠合成生物学难以解决所有问题。”
叶邦策认为,交叉学科的发展为此提供了新的契机,例如将合成生物学与材料和化学科学相结合,能够增强智能工程菌的定植性、靶向性和可控性,进而实现炎症部位的在体原位成像检测。
此外,智能工程菌的安全性也是限制其临床应用的重要因素,为了应对智能工程菌可能导致的抗性转移、代谢物毒性等问题,研究者们仍在优化技术方案,通过不使用抗性基因作为筛选标记、选择更安全的益生菌作为智能工程菌的底盘、进行细菌毒力因子的敲除、对逃逸细菌进行有效的控制和清除等策略,有针对性地解决相关难题。
谈到智能工程菌的应用前景时,叶邦策表示,从诊断的角度来说,如果智能工程菌能够通过临床试验,运用到炎症性肠病的临床治疗中,将打破传统肠道疾病的诊断模式,部分替代侵入性的肠镜检测,能让受检者在没有任何痛苦的情况下,诊断出其是否罹患炎症性肠病。
相关推荐
中新健康周报|医疗领域全国共立案5.2万人;海尔生物并购上海莱士
中新健康 | 首儿所通州院区主体结构封顶 预计2027年投入使用
中新健康|北大医疗今年前三季度收入约39.3亿元 预计年内实现盈亏平衡
医保统筹支付、个人自付、个人自费分不清?看完你就明白了!
东北铁栏杆是甜的?打出溜滑也能受重伤?这些操作轻易别尝试
专访哈佛大学刘军:AI医疗是人类医生的助手而非对手
在冬季如何防滑?不慎跌倒,如何正确处理?
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守正创新,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有些食物让我们心情愉悦
“碎片化睡眠法”危害大不宜效仿
木薯糖水爆火,有人为啥喝“中毒”了
厚底雪地靴易摔伤或致筋膜炎 提醒:80%的人鞋都选错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尼日利亚发生沉船事故已致27人死亡
- 韩媒:涉嫌违反《公职选举法》 李在明被判有期徒刑1年
- (八闽千姿)“摆塔”迎中秋 两岸同节俗
- 哈俄总理举行会谈 讨论经济合作议题
- 美国中央司令部:以色列首次从黎巴嫩南部撤军
- 秋季干燥易便秘,中医教你实用缓解方法!
- 国家统计局:居民住房消费和房企投资意愿有望逐步改善
- 江西首个道路事件检测系统投入使用 提升交通安全水平
- 【揭穿美式民主真相】打“民主”旗号行反民主之实
- 十城入选首批“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城市
- 演出市场纠纷频出 各方均应守法守信
- 放歌新疆赛里木湖,舞台进到群众中间
- 京东捐赠3000万元物资驰援京津冀多地防汛救灾 首批救援物资已送达
- 9月中国CPI同比上涨0.4%
- 天津蓟州盘山景区恢复开放
- 花1.8万买衣服一年不发货不退款 平台不能把消费者当软柿子捏
- 政策持续发力显效 经济回暖信号显现
- “羊城号”盾构机在广花城际铁路始发 开挖直径逾13米
- 泰国研究机构称若泰国加入金砖合作机制将获新的发展空间
- 贵州三穗竹编工艺寓古于新 演绎东方之美
- 热门推荐
-
- 学者提出界面优化策略 柔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更高效稳定
- 以色列再次对黎巴嫩南部进行炮击
- 多地开启“高温”模式 警惕“高温病” 医生支招→
- 2022年以来广州共查办各类走私案件14520宗
- 南航将新开广州至多哈直飞航线
- 研究显示“长新冠”症状或达62种
- 十年暖心相伴 北京链家200余家门店化身“高考服务站”
- 河南遭遇严重“烂场雨” 实地探访小麦抢收现场
- 乡约福建: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 蕉城畲村蝶变展芳华
- 中国铁路国庆黄金周运输发送旅客1.95亿人次
- 58.1%受访家长感到作业总量时长得到了有效控制
- 吉林“Z世代”的民间博物馆:用老物件展现家乡工业史
- (新春走基层)《印象·刘三姐》火爆开演 场场爆满
- 20年间逾20万名孩子受惠杨元龙基金公益项目
- 河南漯河发现战国至东汉古墓葬群 出土战国青铜剑依然锋利
- 农业农村部启动农业抗旱三级应急响应
- 1-10月全国家用电冰箱产量8727.6万台,同比增长8.5%
- 跑单奖励不能代替高温津贴
- 《中国藏族古代建筑史——卫藏卷》拉萨发布
- 台湾文化界人士送别《汉声》创办人黄永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