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把握母乳喂养“黄金72小时”
饶琳 李红
当母亲进行母乳喂养时,不仅仅为孩子提供物质需求,还传递了一股能量,这股能量看不见摸不着,我们称之为爱、温暖。婴儿在母亲怀里感受到母亲的温暖,产生亲近感、安全感和兴奋感。十月怀胎到顺利分娩,母亲和孩子一直都在进行能量的转移和沟通。无论是剖宫产还是自然分娩,无论是体重正常还是异常,纯母乳喂养对孩子的健康茁壮成长都非常重要。
但万事开头难,母乳喂养亦是如此。婴儿出生后的最初三天是母乳喂养成功的关键期。把握好产后第一个72小时,也被称作母乳喂养的“黄金72小时”。科学应对“产后72小时”,每一位妈妈都可以完成母乳喂养的顺利过渡。
产后第一个24小时:“母婴合体”
产后第一个24小时的关键是“母婴合体”,即妈妈和宝宝每时每刻、不间断地在一起,该时期强调宝宝一出生就在妈妈身边,尽量减少因非治疗因素导致的母婴分离。
分娩后第一个24小时是宝宝对新环境的调适期。宝宝的吃睡模式可分为三个阶段——出生后2小时、2-20小时和20-24小时。出生后2小时内,宝宝处于警觉期,这可能和人的本能有关,当他们从母亲子宫内封闭的、充满羊水的环境转换到开放、充满空气的环境,对新环境充满好奇和警觉,此时他们处于较为清醒的状态,非常渴望吸吮,这也就是为什么要进行肌肤接触和早吸吮的原因。
出生后2-20小时,宝宝兴奋过后,有些疲劳,开始处于浅睡眠及深睡眠期,可能深度睡眠4-6小时,会间断性地吸吮,可能边吃边睡。出生后20-24小时,新生儿较为清醒,此时新生儿的特点是2-3小时内密集吸吮5-10次,然后进入4-5小时的深睡状态,健康足月睡眠时间占64%。但早产儿和黄疸的新生儿易嗜睡,需增强喂养。
该时期,我们要做到“三早”和母婴同室。“三早”即早肌肤接触、早吸吮和早开乳。健康的新生儿应在分娩后立即获得持续、直接的肌肤接触,直至完成第一次喂哺。“三早”给母婴带来诸多益处,包括:
利于保持平静——通过体温的传递,可稳定新生儿体温,同时可稳定新生儿的呼吸、心率和血糖水平,使新生儿啼哭次数减少,尤其对低出生体重儿和早产儿;
提高免疫力——皮肤接触可帮助母亲皮肤、黏膜表面和肠道的微生物移植给新生儿,从而刺激新生儿免疫系统,建立自身免疫屏障;
建立亲密关系——进行过程中眼神和情感的交流,有助于母亲与婴儿建立亲密联结,使之相互依赖;
促进新生儿生长发育——皮肤接触可让新生儿能感受到母亲的体温、心跳,有利于新生儿放松,激活感觉神经。
早吸吮还可以即刻激活大脑嗅觉和触觉两个区域,以保护大脑神经回路的正确建立,使神经中枢功能趋于成熟。当然,这一切直接促进了母乳喂养,母婴接触可刺激产妇的迷走神经,增加催产素分泌,促进乳汁分泌,增加新生儿喂养频率,早期建立母乳喂养关系,建立母婴联结,也能帮助母亲建立信心。
母婴皮肤接触操作这样做:擦干宝宝后,移开湿毛巾,使宝宝胸腹部的皮肤直接与母亲的胸腹部皮肤接触,用另一块干净的干毛巾覆盖新生儿,但不要包裹,持续接触至少90分钟。在此期间做到三要点:不打扰、不中断、时间足够。
母婴同室即妈妈和宝宝每天24小时待在一起,妈妈和宝宝检查、免疫接种等,均在母亲的床旁完成。母婴同室能让母亲及时发现和回应婴儿的喂食信号,增强母亲母乳喂养的信心,建立母婴亲密关系,促进母乳喂养。
产后第二个24小时:“通宵奋战”
产后第二个24小时,宝宝需求突然增加,该时期强调持续肌肤接触,鼓励按婴儿发出的进食信号喂养,保证哺乳的舒适安全。
这24小时内,宝宝们主要特点是“夜间精灵”,主要表现为白天睡觉,夜间活跃,可出现频繁哭闹和密集哺乳,宝宝不停吸吮,吸吮时长可达1小时甚至更长。发生这种现象不一定是乳汁不够的标志,也不代表需要给宝宝额外添加奶粉,但后期持续出现可能是乳汁转移不佳的信号,要结合新生儿体重、大小便及母亲乳房和泌乳量等因素综合评估。
面对这些可爱又令人抓狂的夜间小精灵,如何应对?该时期要做到母婴持续肌肤接触,掌握顺应喂养和母乳喂养技巧。母婴持续肌肤接触是最好应对方式,通过模拟子宫内环境,频繁哺乳,但要注意婴儿保暖、跌落和窒息等意外事件发生。该时期,婴儿会频繁寻乳,鼓励母亲按婴儿发出的进食信号喂养,尽可能顺应喂养。顺应喂养的理念由按需哺乳和以婴儿引导喂养延伸而来,核心是母亲能识别、回应婴儿发出的饥饿与进食信号。
对健康足月婴儿,不建议定时喂养、频繁叫醒哺乳和人为延迟哺乳,应满足婴儿自然需求,增加皮肤接触的次数和时间,鼓励24小时同室,做好顺应喂养。
产后第三个24小时:“爆仓现象”
该时期,乳房在激素变化的影响下,泌乳量急剧增加,容易发生乳房胀满感,这属于正常现象。
尽管产后乳房胀满感的出现可能是好事情,但也是产后最初几天最常见的问题,是导致早期断奶的常见原因。乳房肿胀的发生率取决于产后最初几天的母乳喂养管理,若尽早实行母婴同室,做好按需哺乳,乳房肿胀的发生也会较少。
经历过“爆仓期”的妈妈们描述乳房肿胀带来的疼痛远远超出分娩时的疼痛,无法忍受。如果妈妈不想经历痛苦的“爆仓期”,应该如何应对呢?
预防是首选。做好早期、持续皮肤接触,选择舒适的哺乳姿势,掌握正确的乳房含接,顺应喂养,不过度干预乳汁分泌。其次,可进行适当干预。哺乳时,采用反向按压软化乳晕技术,帮助婴儿含接;哺乳间隙可使用冰贴、中医贴等缓解局部肿、胀、热、痛。若不能忍受疼痛,可根据医嘱选用适合的药物。
请注意,该时期拒绝人工暴力按摩,以免发生人为爆仓,对乳房造成更大的伤害,导致发生严重的乳腺炎。
把握好母乳喂养“黄金72小时”的攻略,相信每位妈妈都能顺利闯关,轻松踏上母乳喂养之路,为孩子的将来助跑。
(作者分别为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护理部副主任、主任)
相关推荐
中新健康周报|医疗领域全国共立案5.2万人;海尔生物并购上海莱士
中新健康 | 首儿所通州院区主体结构封顶 预计2027年投入使用
中新健康|北大医疗今年前三季度收入约39.3亿元 预计年内实现盈亏平衡
医保统筹支付、个人自付、个人自费分不清?看完你就明白了!
东北铁栏杆是甜的?打出溜滑也能受重伤?这些操作轻易别尝试
专访哈佛大学刘军:AI医疗是人类医生的助手而非对手
在冬季如何防滑?不慎跌倒,如何正确处理?
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守正创新,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有些食物让我们心情愉悦
“碎片化睡眠法”危害大不宜效仿
木薯糖水爆火,有人为啥喝“中毒”了
厚底雪地靴易摔伤或致筋膜炎 提醒:80%的人鞋都选错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俄外交部召见波罗的海三国驻俄临时代办
- 摩根士丹利经济学家:2024,政策发力促进中国经济发展
- 青年演奏家李杨冠宇谈抖音直播:让民乐传播变成一件能玩起来的事
- 重庆首条市域外城市快速路通车 广安加速“同城融圈”
- 北京71座地铁站与周边建筑衔接,站内将试点免洗快剪等业态
- 小说《微水浮尘》在京首发 同名广播剧上线
- 濮存昕领衔演绎莎翁封笔之作 《暴风雨》将再登舞台
- 舞剧《千手观音》首次复排 张继钢呈现“中式浪漫”
- 新西兰惠灵顿市长率团访问中国 寻求电影教育等领域合作
- 德国巴伐利亚州政商界人士:德中应持续沿着合作道路前行
- 受大规模限电影响 南非卫生系统面临巨大压力和风险
- (新春走基层)传统文化拜大年 山东城市乡村众乐乐
- 湖南历史文化旅游联盟在南岳衡山成立
- 美媒:一男子闯入美国得州空军基地 目前已被拘留
- 我国红树林面积增长至43.8万亩 初步扭转面积急剧减少趋势
- 【文心艺评】“文化出海”需提高中国故事“讲述力”
- 哈萨克斯坦总统将出席土耳其总统就职典礼
- 泰康打造养联体,满足多层次养老需求
- “十一”假期成都地铁全线网累计运输乘客3888万人次
- 天津取消住房限制性措施后 居民购房有何变化?
- 热门推荐
-
- 杭州文化观察:除了德寿宫,还能看见多少南宋?
- 四川甘孜州雅江县发生3.4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 第二届“全球南方”智库对话会举行
- (“一带一路”10周年)首席访谈: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一带一路”贡献两大公共产品
- 让长江文化绽放时代光芒(人民论坛)
- 今年上半年上海市贸促会签发RCEP原产地证书同比增逾七成
- (我家这一年)文锁叔,住上了村里第一个“别墅”
- 广东完成森林质量精准提升面积340.89万亩
- 南农大宿迁研究院培育“枸杞番茄” 江苏首种成功挂果
- 长三角唱响田山歌 2023第五届江南民歌节浙江嘉善举行
- 毕业旅行 为进入社会预热
- 学习中文,让我的生活充满乐趣(我和中国的故事)
- 李云泽:过去三年中国银行业信贷规模年均增长11.2% 高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 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在广州开幕
- 山西太原“快递+”助农产品进城 年拉动农产品扩销约2.7亿元
- 锦绣中国年|“大秧歌”舞出多彩生活
- 中关村论坛年会期间将举办中关村国际前沿科技大赛总决赛
- 第十二届“中华慈善奖”表彰大会举行 修涞贵等获捐赠个人奖
- 4月8日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平均价格为20.46元/公斤
- 2024北京博物馆月电影周将推出近40场观影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