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总向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赠送人身意外保障 意外伤害最高可赔付11万元
本报讯(记者李润钊 通讯员林滢)“保险办成了!”近日,福建福州网约车司机林志南收到了当地工会推送的消息,他申请的人身意外保障审核通过,即日生效。据悉,包括林志南在内的3.2万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获得福州市总工会赠送的这份“保险大礼”。
据福州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推出的人身意外保障面向福州辖区内的货车司机、网约出租车司机、快递员和外卖配送员开放,职工可在线报名登记,审核通过后即可免费获得价值100元的意外保障。
保障内容包括因人身意外伤害、工作伤害、热射病等情形产生的身故赔偿、残疾赔偿以及门诊费、医疗费、住院护理补贴等,保期1年。因意外住院治疗最高可获1万元理赔,另外还可享受最高1.8万元/年的补贴,因意外伤害最高可赔付11万元。
林志南告诉记者:“由于劳动关系认定困难,我们在工伤认定中往往陷入困境。一份意外伤害保障,让我们在路上多了不少安全感。”
据悉,为最大程度向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高效、快捷、便利的保险服务,福州市总工会为职工咨询、报案、理赔设立了24小时报案专线,确保随时有人接听、受理报案,并开放线上、线下两种理赔渠道。
“我们对区域内8家典型新业态企业为职工购买的商业险险种情况进行调研摸底后,召开多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座谈会,征询职工对人身意外伤害保障方面的需求,寻求最优的保险服务方案,努力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争取最大的权益保障。”福州市总工会基层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市总工会将以赠送人身意外保障为契机,督促新业态企业不断改善职工生产经营环境、完善职业保障体系。同时,持续推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会组建和规范化建设。
相关推荐
中新健康周报|医疗领域全国共立案5.2万人;海尔生物并购上海莱士
中新健康 | 首儿所通州院区主体结构封顶 预计2027年投入使用
中新健康|北大医疗今年前三季度收入约39.3亿元 预计年内实现盈亏平衡
医保统筹支付、个人自付、个人自费分不清?看完你就明白了!
东北铁栏杆是甜的?打出溜滑也能受重伤?这些操作轻易别尝试
专访哈佛大学刘军:AI医疗是人类医生的助手而非对手
在冬季如何防滑?不慎跌倒,如何正确处理?
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守正创新,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有些食物让我们心情愉悦
“碎片化睡眠法”危害大不宜效仿
木薯糖水爆火,有人为啥喝“中毒”了
厚底雪地靴易摔伤或致筋膜炎 提醒:80%的人鞋都选错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联大通过决议要求以色列结束对巴勒斯坦领土的非法占领
- 迎风振翅 浙江如何在“低空”安全翱翔?
- 聊聊过敏这件事
- 全国政协委员陆铭建言:数字经济领域要稳慎出台收缩性政策
- 赞比亚江西经济合作区借“投洽会”引凤栖
- 印尼塞兰岛附近海域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
- 广东年花市场火热 税务助“花经济”产销两旺
- 斗鱼携手头部主播雨神共赴贵州公益助学
- 【理响中国】理性认识中国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 暑假,不妨吸引儿童重回社区
- 学者: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中国实现后发优势的重大机遇
- 2024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业界认为开放合作仍是主旋律
- 观天下·“北溪”疑云丨资深名记指认美国策划炸毁“北溪”管道
- 中国证监会:依法依规稳慎做好行政执法当事人承诺工作
- 朔州滋润机场正式通航 山西再添“空中通道”
- 新华时评:贫富分化“撕裂”美国社会
- 中国石化CCUS成果亮相联合国气候大会
- 179项政务服务事项在京津冀“同事同标”
- 截至2023年底 青海省登记在册经营主体超57万户
- 央行9月20日开展2910亿元7天期和14天期逆回购操作
- 热门推荐
-
- 翼龙-2H飞抵甘肃震区执行应急救灾任务
- 英国正式加入CPTPP,中国是下一个?多方表示欢迎
- “简”信息“减”材料 这些企业间合并收购不再需要申报→
- 中上协:中国境内新三样相关上市公司营收增长超10%
- 中稻育秧全面铺开 新技术新品种促进粮食增产增收
- 美商务部长访华 中美双方将讨论哪些话题?商务部回应
- 世界经济论坛专家:“灯塔工厂”数量庞大 中国制造业加速迈向数字化 |世界观
- 广西凭祥市浦寨—新清货运通道实现新车出口“零的突破”
- 中国证监会关于高质量建设北京证券交易所的意见
- 中国春节跨境游回暖:免签效应强,入境消费火
- “金三银四”求职季 “00后”花式择业追梦
- 道路通行中断、列车停运 陕西多地受暴雨影响
- 担忧局势升级 北欧三国发放战时应急手册
- 【环时深度】美国利用网络攻击溯源栽赃中国!
- 斗鱼多元化商业转型提速 Q1非直播收入占比达23%创新高
- 广东强降水持续且呈加强趋势 未来两日珠江潮位仍较高
- “保交楼”之后怎么办
- 河南应对防范“杜苏芮”:全面进入防汛应急状态
- 保护未成年人远离彩票 彩票自助售卖机陆续撤场
- (经济观察)保险如何助力临港发展?业界期以再保险为契机参与全球风险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