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日间手术,当天就能回家
原标题:等的时间短 花的费用少
做日间手术,当天就能回家(大健康观察)
本报记者 武少民 龚相娟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10月11日 第 09 版)
围绕人民群众看病就医反映比较突出的医疗服务问题,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提出推行日间手术,合理调配诊疗资源。
2021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促进行动(2021-2025年)》,提出要建立健全日间医疗服务等制度。
日间手术这一要求提出后,推行进度如何,给患者带来了哪些便利?做手术不住院安全吗?医保可以报销吗?围绕这些问题,本报记者在天津进行了采访。
从入院到出院,只用了3个小时
见到许强时,他戴着眼罩,坐在医院候诊大厅等待叫号复查。
“我这个年龄在白内障患者里算年轻人。”51岁的许强拿自己打趣,状态不错。
不久前,许强左眼模糊得厉害,眼前常出现黑斑,只能看清一尺内的东西,家人催促赶紧到医院检查治疗。“肯定得手术,先请假3天看看吧。”许强和家属提前为住院手术做好了准备。
到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就诊前,他跟“病友”聊了聊,估摸着视力下降跟自己的糖尿病有关,但没想到又查出了白内障。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白内障,医生解释病情后,建议做日间手术治疗。
“日间手术不用住院?做完手术就能回家?”让许强惊讶的“日间手术”与传统住院手术的最大区别就是等待时间短、不用住院。
今年3月,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操作手册(2022版)》中,阐述了日间手术的内涵——在日间手术室或住院部手术室内、麻醉状态下完成的手术(含介入治疗),指按照诊疗计划患者在1日(24小时)内入、出院完成手术或介入治疗(不包括门诊手术或门诊介入治疗)。即便特殊病例需要延期住院,住院时间也不超过48小时。
“日间服务的时间范畴,在实践中不一定局限于24小时或48小时。凡是提升诊疗效率、加速患者康复、降低医疗成本的措施,都可以在临床实践中推行。”天津市卫健委医政处相关负责人说。
“不住院,那家属也不用请假陪护了。”这让许强和家属心里都轻松了一些。
“在手术室用了40分钟左右吧,一开始紧张,听了医生的讲解指导后就放松了。”许强回忆,手术完成后,护理人员把他送回病房留观。当得知这个手术是按住院费比例报销时,许强还不太相信,上网查了查。确实如此。2019年12月,天津市医保局、市卫生健康委发布的通知提到,为更好地支持医疗机构开展日间手术,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减轻参保人员医疗负担,“参保人员接受日间手术诊疗服务所发生的医疗费用,按照我市有关规定享受住院报销待遇”。
留观半小时后,一切指标正常,医院为许强办理了出院手续。“出了医院大楼,我专门看了眼时间。从入院到出院,3个小时。”许强说。
要在安全前提下提高效率
能否做日间手术,要考虑多方面因素。
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委提出推行“日间手术”,并规定了适用情形:选择既往需要住院治疗的诊断明确单一、临床路径清晰、风险可控的中小型择期手术,逐步推行日间手术。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在日间手术这一要求正式提出后,展开调研讨论,决定先试点再推广,以就诊率高、医院手术非常成熟的白内障病种切入,逐步完善流程。
“病种简单明确,并发症风险小、术后护理简单”是开展日间手术的基本要求。此前,有关部门印发了《开展三级医院日间手术试点工作方案》,对医院场地、人员、病种都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同时发布了《日间手术病种及术式推荐目录》供医疗机构开展日间手术时使用。到了今年,《目录》中的手术病种增加到708个。
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根据《目录》,经过医院医疗技术管理委员会讨论,确定日间手术“三个准入”标准,包括病种准入、手术医师准入、患者准入。
病种,先试点再推广;医师,具备丰富手术经验;患者,做好术前评估。如果术中出现并发症,或输液过程出现药物不良反应,不符合日间出院标准,医院设有转为普通住院的绿色通道,保障患者安全。
“日间手术术前准备时间短,术后医生观察时间短。要规避风险,三个准入条件缺一不可。”天津医科大总医院主任医师陈建说,这也是为什么日间手术首先在三甲医院开展试点的原因,“不是为了日间而日间,要在安全前提下提高效率。”
信息化让住院流程跑出加速度
许强术后第二天到医院复查。等待检查过程中,他聊起自己姑姑2008年也做过白内障手术,当时在医院住了四五天。“现在微创手术速度快,技术进步了。”他说。
的确,技术是硬支撑。“日间手术的兴起主要受现代医疗技术和理念的影响,比如微创,ERAS(术后加速康复)等。”天津市肿瘤医院门诊办公室主任、日间病房负责人孙蓓说,肿瘤患者病情复杂、疑难问题较多,现代医学学科某一个细化的分类不能“单打独斗”,必须依托多学科联合会诊的诊疗优势,实现对日间手术患者高质量、高精度的鉴别与诊断,更好地完成病人的准入和治疗方案选择,提高肿瘤日间手术工作质量。
现代医疗技术让日间手术成为可能,而信息化技术则打通、加速了手术前后的所有流程环节,减少了患者的在院时间。
“手术环节没变,变的是效率,患者减少住院时间的背后,是医院全流程效率的提升。”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副院长赵少贞说,原本两三天的工作量都压缩到一天内完成,医护人员工作量激增、压力很大。
为破解效率难题,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经调研论证,开发了一套新的日间管理信息系统,进一步优化日间手术术前管理。把患者的基本信息、门诊检查结果都同步到住院病历中,医生可以提前书写病历,患者入科后直接引用;同时,在患者主索引系统的帮助下,门诊病历、术前检查数据、患者院前评估数据均可以互相引用、查阅,省去重复书写的过程。
新系统让患者少跑腿。术前无需缴纳检查押金,所有预检查单据均实现电子化,患者可以在自助机器上办理各种业务,包括住院登记、住院清单、医保登记、出院结算以及病历复印。
信息化让住院流程跑出加速度。日间手术运行效率的提高,使得医生和护士可以将节省出的精力投身于为更多患者提供诊疗服务中,患者等候时间减少,手术量得以稳步提升。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2019年初日间手术占比48.18%,2020年达到85.02%,2021年上半年则为90.73%;平均住院日2016年是3.6天,2021年下降到1.4天;推动日间手术前,患者手术平均等候时间18.2天,缩短至现在平均等待4.9天。
以人为本,提升患者就医体验
回忆起整个就医流程,许强对几处细节印象深刻:“就诊时有专门的患者服务中心,不懂就到窗口问或打电话,不用到处跑;术前检查时,每个科室门挨着门,也不用到处跑;手术前一天,有人打电话提醒具体时间。”
许强说的患者服务中心设立于2017年。“原来三天的工作量现在压缩到一天里完成,需要把流程前置。”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护理部主任刘华介绍,原来是先办住院,再做相关检查化验、术前评估等程序。现在反过来,门诊当天先做检查化验、术前评估,再办住院手续,办完回家等当天来直接手术。
患者服务中心提供一站式全程服务,包括为日间手术患者做术前评估、手术预约、术后随访,并通过人工窗口、电话专线、微信平台为患者提供无假日咨询服务,及时解答患者在术前和术后的疑问。
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靠机制,也靠感情。
天津市肿瘤医院日间诊疗中心服务的多是化疗患者。“整个日间中心凡是有窗户的地方都留给了患者,让患者在接受治疗的同时,尽可能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情。”孙蓓说。
该院位于8楼的日间病房,占地4000平方米,空间宽敞,装修设计上打破传统的“四白落地”,分为橙苑、蓝坊、紫轩三个区域。护士站的墙上、桌上有相应颜色的挂画、盆花,走廊的墙面和地面以不同色块来舒缓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以患者为中心,站在患者角度考虑问题、设置流程,才能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和满意度。”孙蓓说。
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类似,天津市肿瘤医院根据自己的专科特色,在住院服务中心规划有日间手术准备中心,为患者进行一站式检查预约、采血、宣教等服务,让患者少跑腿,提升就医效率与就医体验。
日间手术提高了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60岁的秦女士患有乳腺癌,治疗周期内,每隔两三周需要到医院化疗一次。化疗有时间限制,在治疗周期内必须做,如果预约不上床位无法住院只能干着急。
“一些单日治疗或者方案相对简单的化疗,可以在不住院的情况下进行。”孙蓓说,日间手术、日间放化疗服务都属于日间诊疗服务的范畴。
2019年,天津市肿瘤医院新门诊大楼启用,其中一整层被用于日间诊疗服务。据孙蓓介绍,病房配备35张床位,180张座椅。病房日接待化疗患者可达350人次,年各类治疗量达13万例次,在全国能排到前三。
“日间病房发挥了合理调配诊疗资源的作用。医院通过内部资源的结构调整,提升了运行质量;日间诊疗患者降低了治疗费用;病房腾出的床位留给有需要的手术患者,三方受益。”孙蓓说,这是在医院床位资源有限、无法扩张的情况下,缓解看病难的有效办法。
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每年的3—5月以及9—12月都会出现手术高峰期,白内障手术占七成,患者等待时间长,对人力和空间要求大。试点推行日间手术后,减少了患者手术等候时间,日间手术的开展使医院病床周转次数逐年提升,提高了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主任医师刘健表示,在医疗资源紧缺背景下,通过日间手术,最大限度满足患者医疗需求,缓解“一床难求”的痛点,是公立医院适应医改、实现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部署的应有之义。
相关推荐
中新健康周报|医疗领域全国共立案5.2万人;海尔生物并购上海莱士
中新健康 | 首儿所通州院区主体结构封顶 预计2027年投入使用
中新健康|北大医疗今年前三季度收入约39.3亿元 预计年内实现盈亏平衡
医保统筹支付、个人自付、个人自费分不清?看完你就明白了!
东北铁栏杆是甜的?打出溜滑也能受重伤?这些操作轻易别尝试
专访哈佛大学刘军:AI医疗是人类医生的助手而非对手
在冬季如何防滑?不慎跌倒,如何正确处理?
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守正创新,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有些食物让我们心情愉悦
“碎片化睡眠法”危害大不宜效仿
木薯糖水爆火,有人为啥喝“中毒”了
厚底雪地靴易摔伤或致筋膜炎 提醒:80%的人鞋都选错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上海高校、企业协同创新 畅通成果转化全链条
- 中非农业合作大有可为——访南非大学教授、中非中小农协会会长秦效顺
- 2025年天津“迎新春慈善助困”活动启幕
- 多地频现“地王” 房企对未来市场信心提升
- 美国:贫困社区枪声紧(观象台)
- 财政部印发通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数据资产管理
- 欧洲专家:英国军援不会给乌克兰带来胜利,只会延长危机
- 90后女子立遗嘱 为何将房产留给同事
- 浙江省居民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达71.3%
- 美官员:没有证据表明伊朗直升机事故中存在“谋杀行为”
- 1—8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0%
- 数字贸易商通全球,“数贸之约”精彩不断
- 健全协同机制 辽宁严厉打击药品违法犯罪
- 2023年全国台联第二十届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天津分营暨“海河情”津台大学生夏令营开营
- 西藏布达拉宫消防救援大队开展消防安全应急疏散演练
- 揭秘独行月球:用科幻的碗,盛喜剧的饭
- 破解企业迁移难 川渝跨省市企业登记“云迁移”成效显著
- 文化遗存现今模样:浩瀚典籍,在这里汇流成海
- 深化省校合作 山西长治“人、财、物、网”汇聚人才力量
- 编造“秦朗丢作业”的网红被罚,“流量越大责任越大”不是一句空话
- 热门推荐
-
- 江西南昌国际陆港今年上半年发运外贸班列达836列
- 北京加快培育经济增长动能
- 600年福船制造技艺薪火相传: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根
- (走进中国乡村)新一代传承人探索豆腐文化韵味
- 意大利北部遭暴雨侵袭 已致9人死亡,F1赛事取消
- 黑龙江启动省域地下水环境调查
-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人工智能为平台经济增添新动能
- 北京红基会:将拓展国际人道援助志愿服务
- 美国罗布小学枪击案一周年丨 伤痕难抚平 幸存者家属呼唤真相
- 甘肃扎尕那:推窗见绿,出门见景
- 广西隆革高速公路一期工程隧道全部贯通 通车后将与滇黔连通
- 广西“兵支书”回乡创业 将甜蜜水果变身“致富果”
- 优化营商环境再按“快进键” 上海浦东拓宽经营主体住所托管机构范围
- 俱乐部逐鹿线下:新喜剧的基石
- 油价周二上调 加满一箱油多花8元
- 黄群慧:建设现代新国企有五大着力点
- 民族管弦乐《格桑花儿向阳开》在拉萨开演 以音乐盛会促文旅融合发展
- 美股收盘道指涨0.33%,热门中概股普涨
- 中泰机构网上设立“泰国国家馆”助推泰国农产品进入中国
- “别害怕!有我们在!”直击广东消防逆行救援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