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骄阳渐近暑徘徊,一夜生阴夏九来
夏至,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四个节气。每年6月21日至22日,太阳到达黄经90°为夏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夏至,五月中。《韵会》曰: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夏为大,至为极,万物到此壮大繁茂到极点。夏至是最早确立的节气之一,也是创立二十四节气体系的始点性节气。夏至的发现,缘于古老的天文观测。至迟在殷商时期,中国古人已经能够通过“圭表测日”的方法确定夏至和冬至了。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诞生和发展,学者大多认为经历了一个从“两至”“两分”,到“四时八节”,再到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过程。可以说,正因夏至的发现,才真正开启了中国人创制、发明二十四节气的过程。
阳极阴始生
据《恪遵宪度抄本》描述:“夏至,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夏至日,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所以这一天也是北半球一年中夜最短、昼最长的一天。过了这天,白昼变短,黑夜渐长。古人认为夏至意味阳极之至,阴气始生,是一年中阴阳转换的重要时机,谓之“夏至一阴生”。
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鹿与麋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鹿的角朝前生,属阳。麋的角朝后长,为阴。夏至阴气生而阳气始衰,阳性的鹿角开始脱落。二候蜩始鸣。“蜩”便是我们常说的“知了”。雄性知了此时因感阴气之生而鼓翼鸣叫。古人以蝉鸣为“夏声”,长卿在《夏至》一诗写道:“狸奴几下偷翻书,何时听得螗蜩鸣?”描写的正是此时喧闹活泼的“夏至之声”。三候半夏生。喜阴的药草半夏开始生长。这个极富诗意的植物名字仿佛在提示着人们,不知不觉间夏天的时光已经过半。
祭祖祈丰年
夏至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古代的重大节日之一,又称“夏节”“夏至节”。古代,每逢夏至还有一项休假“福利”。直至清代,夏至日仍放假一天,足见古人对其之重视。夏至时节庆祝粮食丰收、祭神祀祖的习俗由来已久。《周礼·春官》:“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消除荒年、饥饿和死亡。司马迁《史记·封禅书》:“夏至日,祭地祇,皆用乐舞。”“地祇”即地神,属阴性。金代建中都城时在通玄门外(今复兴门外会城门东北)修建北郊方丘,是北京史上第一座祭地之坛。现在的地坛建成于明嘉靖九年,在京城北郊安定门外,是明清两代皇家祭地场所,先后有明清两代15位皇帝在地坛祭祀长达381年。
除官方祭典外,民间也有夏至祭祖习俗,以感谢神灵、祖先庇佑,祈求灾消年丰。夏至时新麦已获,广大农民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自然不会忘记以时鲜祭献,名曰“荐新”,此俗在《管子》等先秦文献中已有记载。明代则“夏至日作麦粽,祭先毕则以相饷”。清代文献中记载较多,有“煮麦和糖以荐先”“夏至日,荐新麦。晨煮麦粥供家祠及五祀”等。祭祀对象除祖先,还包括掌管土地和丰收的神灵。农民在夏至日备办酒肉,祭祀土谷之神,在田间束草立标,祭祀田婆。湖南益阳、浙江丽水等地有“做田福”或“禾福”的仪式。“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土地是世间万物的负载者。人们的种种祭祀祈愿活动,不仅代表对夏至这个万物盛极时节的重视,更饱含对天地自然的感恩和敬畏之心,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期盼。
人们常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夏至时节,农作物生长繁茂,同时水肥需求旺盛,农民需做好田间管理,农事繁忙、农活繁重。夏至时节,农田中长势旺盛的还有杂草,农谚“夏至不锄根边草,如同养下毒蛇咬”,说的就是夏至后中耕锄地的重要性。对于农业生产来说,夏至的雨水关乎农作物的长势,故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然而,此时长江中下游等地区正值梅雨时节,如果出现暴雨又会影响农作物生长,因此很多地区又有夏至“忌雨”的习俗。无论是求雨还是忌雨,其实都反映了古代农业“靠天吃饭”的无奈。
清凉度苦夏
旧时有夏至数九之俗。“夏九九”以夏至日为起点,每九天为一个九,顺次称为一九、二九……直到九九,其中三九、四九是全年最为炎热的时节,数完九九,暑热消退。传统社会,各地流传的“夏九九”歌谣不胜枚举,北方地区比较常见的是“一九至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衣衫汗湿透;五九四十五,树头清风舞;六九五十四,乘凉莫太迟;七九六十三,夜眠不盖单;八九七十二,当心受风寒;九九八十一,家家找棉衣。”与“冬九九”一样,“夏九九”生动地反映出时间与物候的关系,形象地道出了夏至后的天气变化。
民谚有云“夏至不过不热”“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意味着炙热的盛夏即将登场。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迎来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在没有空调、电扇、冰箱的传统社会,能够带来一丝凉意的,恐怕还得是扇子。过去,妇女有夏至互赠折扇、脂粉等什物的习俗。扇子别称“凉友”,能生风消暑;香粉可除汗臭、散浊气,防生痱子,为古时女子消夏避伏“神器”。夏至时节,有些地方流传着女子簪戴枣花的习俗。年长的妇女在戴枣花时,嘴里还会念念有词:“脚麻脚麻,头上戴朵枣花。”俗信此举可避邪及医治腿脚不适。
节令饮食也是古人消暑度夏的“良策”。谚语云“冬至饺子夏至面”,夏至食面是中国人的饮食传统。北方地区,特别是北京人夏至时节的典型面食是打卤面、炸酱面、芝麻酱面等,面条煮熟后以冷水淘洗,清凉爽口、降火开胃。南方地区的面条也是品种繁多,如阳春面、肉丝面、三鲜面、过桥面等。夏至吃面习俗和小麦的成熟密不可分,中国节气饮食的一大特点是“尝新、尝鲜”,面对这种既新鲜、又营养的新获时令“主粮”,人们自然不会错过这个解馋的机会。此外,民间俗信夏至吃面有“食疗”养生功能,热面可发汗去湿,凉面能降温祛火,有益身体健康。除面条外,夏至饮食习俗各地不一,例如南方不少地区有夏至吃粥、食麦粽、吃馄饨的习俗。围绕着“吃”,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夏至饮食文化,是人们顺时而食观念的生动体现。
骄阳渐近暑徘徊 ,一夜生阴夏九来。夏至时节,虽有酷热,却绽放着无穷的生机与美好。绿茵渐浓,荷花映日,蛙声蝉鸣,麦谷满仓,阴阳流转与时节更迭完美交融,体现着中国人特有的智慧和自然观。在万物盛极之时,半夏时光也仿佛在提醒我们,珍惜光阴、向阳而生,方能绘就如夏花般绚烂的人生。
(作者:于湛瑶 为中国农业博物馆二十四节气研究中心副研究馆员)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中新健康周报|医疗领域全国共立案5.2万人;海尔生物并购上海莱士
中新健康 | 首儿所通州院区主体结构封顶 预计2027年投入使用
中新健康|北大医疗今年前三季度收入约39.3亿元 预计年内实现盈亏平衡
医保统筹支付、个人自付、个人自费分不清?看完你就明白了!
东北铁栏杆是甜的?打出溜滑也能受重伤?这些操作轻易别尝试
专访哈佛大学刘军:AI医疗是人类医生的助手而非对手
在冬季如何防滑?不慎跌倒,如何正确处理?
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守正创新,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有些食物让我们心情愉悦
“碎片化睡眠法”危害大不宜效仿
木薯糖水爆火,有人为啥喝“中毒”了
厚底雪地靴易摔伤或致筋膜炎 提醒:80%的人鞋都选错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新疆“梨城”社火闹元宵
- 2023年上海RCEP项下享惠进出口总值居全国首位
- 设置7大类35项评价指标 《大型活动可持续性评价指南》发布
- “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钱学森生平事迹展”在宁夏大学展出
- 中国西部民歌展演系列活动唱响六盘山
-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炎炎夏日,你知道中老铁路上的鲜花、榴莲怎么运吗?
- 澳大利亚联邦汽车工业商会:澳所售电动汽车中超80%是中国制造
- 《速激10》来袭:好莱坞大片近期选题续集为主
- 北京国际音乐节上演委约新作《九歌·恒爱》 东西方主题在音乐中对话
- 第二届链博览会印尼推介会举行
- 两大千亿船企拟合并 A股船舶股周二走强
- 深圳将开建深港国际服务城 加强与港澳更紧密合作
- 鸡肉制品中发现金属丝!美国一食品公司宣布紧急召回
- 东盟青年走进广西 探寻绿水青山“生态密码”
- 专访“新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主编王勇:虽“山川异域”,但“风月同天”
- “卖粉蒸肉被判赔5万元”案撤诉,两大问题待解
- 山东以科技赋能智慧养老 托起幸福“夕阳红”
- 用好救灾资金加快恢复重建
- 前三季度广州市GDP同比增长2.0%
- 福建泉州:世遗之城 书香氤氲
- 热门推荐
-
- 北京地坛庙会抢先看:故宫文创进场 羊肉串退出
- 科学认知 走出误区 四大问题了解高血压
- 新质生产力、新科技、新动能“加速跑” 书写着高质量发展“春天的故事”
- 枪击案频发 美国购枪热经久不衰
- 保护千年古城 安徽黟县向全球聘贤
- (经济观察)完善顶层设计 中国提升算力综合供给能力
- (新春走基层)24年守山护山 踏访护林人大山里的春节
- 我国最长智轨线路启动载客试运行 全长46.69公里
- 广西建成罗汉松种质资源库 罗汉松产品畅销海内外
- (进博故事)“小黄麻”编织“大机遇”
- 重塑新经营拥抱新业态 时代浪潮下再看寿险新逻辑
- 全球“Z世代”讲述山东故事 领略“孔孟之乡”独特魅力
- 广交会“中国智造”圈粉八方来客
- 雇员爆出性骚扰丑闻受害者超50人?美中情局遭调查
- 虚拟现实及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厦门共探行业发展前景
- 吃出“养生范儿” 包装更简约!中秋月饼玩出新花样
- 实探盱眙龙虾产区:20万人打造的龙虾产业链,到底是不是个赚钱的好生意
- 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将更加突出以投资者为本
- 敦煌石窟艺术特展高雄开幕 展现千年丝路光华
- 中共一大纪念馆红色联名文创何以“出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