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居家上体育课,影响楼下居家办公,算侵权扰民吗?
“请问楼上是在跳绳吗?一蹦一蹦的,还有抽地的声音。”“不好意思,孩子在上居家体育课,有几个动作力量控制不好,已经结束了。”“剧烈运动希望能去户外,现在居家办公,很受干扰。”这是北京某小区业主群的一段对话。
出于疫情防控需求,最近一段时间,北京很多中小学校要求学生居家上课,企业、单位也要求员工居家办公。这期间,小孩居家体育课制造的动静难免会给邻居带来一些困扰。特殊时期,如何处理好邻里关系?怎么界定究竟是正常的生活声音还是侵权的扰民噪音?不少人可能有这样的疑问。
记者观察:邻居们怕吵,家长们也会注意
“可以居家办公,可以居家上网课,但是为什么要居家上体育课?楼上小朋友上课给我震懵了要。”
“居家的第15天,工作日,楼里铛铛剁馅儿……上网课的学生因为上体育课一通乱蹦……上班族能怎么地?”
记者注意到,居家上课、办公后,有些网友在网上吐槽,由于邻居居家产生的各种噪音,自己的生活、工作受到了打扰,其中居家体育课多有涉及。
孩子们的居家体育课到底是如何上的?不少家长晒出了孩子上课时的短视频:有的在做第九套广播体操;有的像是在打拳击,但打得歪歪斜斜;有的更像是最近大火的“刘畊宏女孩”的跳操。内容五花八门,当中不乏一些跳跃的动作,个别也有在客厅里跳绳的。
但记者注意到,视频中,绝大多数家长会给孩子铺上瑜伽垫,或者让小孩在地毯上进行。还有一些小孩会将鞋子脱掉,只穿着袜子在地上蹦蹦跳跳。可见,绝大多数家长是有采取措施避免扰民的意识的。
特殊时期邻里关系更需细心维系
家住通州的吴先生是一位媒体从业者,儿子今年8岁。疫情期间,学校改为居家网课后,每天仍有两节体育课要上。上午是班级体育课,大约30分钟;下午是全年级的体育课,大约40分钟。“体育课前都要先做广播体操,然后有仰卧起坐、高抬腿、原地快速跑等分组完成的动作,之后老师还会留户外跳绳的作业,如果小区封控不能出门也可以用仰卧起坐、平板支撑来替代。”
由于家住一层还带个小院,所以对于吴先生来说,孩子上体育课完全不用担心扰民的问题,“不过老师每次上课前也会提醒,让大家准备好瑜伽垫或地垫。”
但根据吴先生对儿子上课的观察,有一些动作比如高抬腿、原地快速跑等确实动静大了点儿,“尤其是小孩,不会控制轻重,如果住在楼上,邻居可能是有点受不了。”
在吴先生看来,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小孩居家上网课,成年人也在居家办公,当大家伙儿都居家的时候,邻里关系就变得更“微妙”一些。“放平时,偶尔一次球掉地上动静大点也许没关系,但这个时候矛盾可能会放大,尤其是有小孩和没小孩的家庭之间。”
吴先生表示,他家小孩这个年纪比较贪玩、好动,户外活动受限,孩子也会难受,的确需要由学校安排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但是对于没有小孩或者有老人的家庭,肯定希望安静。“需求不同,就会产生矛盾,只能相互多理解、多体谅。但总体来说,有孩子的家庭还是应该多注意一些,家长多引导、多约束小孩的行为,尽量不要给邻居造成太大的困扰。”吴先生说。
学校可以给家长多一个选择
姚女士家住丰台,两个女儿都在东城上小学。大女儿上五年级,小女儿上一年级。由于疫情原因,“五一”放假的前几天,两个孩子都接到学校通知开始居家上网课。除了语文、数学、英语外,书法、音乐、体育、科学等课程都没有停,甚至还有课间操。
5月13日,姚女士所在的单位响应政府号召,让大家居家办公。这一天,她见识到了女儿们如何在家上体育课:“一节课40分钟,她们对着屏幕听老师口令做动作,老师在另一端能看到所有孩子的情况。”
姚女士说,居家体育课有些动作看上去有点像成人的Keep训练,有一些地面动作比如仰卧起坐,但难免也有一些蹦蹦跳跳、动静大的动作。“我两个孩子一天等于要蹦两回,还好,至今为止没有邻居找过我。很感谢这些邻居们,很包容。”姚女士说。
不过,姚女士看到女儿们上体育课后也不禁开始琢磨:“家里的运动空间确实不够,毕竟是在室内,除了可能影响到邻居,一些家具、陈设还有地面条件也会束缚小孩,我也担心会发生磕碰。”姚女士计划着,天气好的时候可以把电脑带到户外,让孩子们在楼下花园做运动。
“其实,学校可以给家长们多一些选择。比如对于有条件可以去室外运动的家庭,老师可以给孩子们布置任务,让家长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每天带孩子在室外完成体育课程。这样既能减少对邻居的影响,也能让孩子充分得到锻炼。”
如何界定生活的正常声响还是扰民的噪音?
生活中,由于个人体质、生活作息习惯等因素的差别,不同的人对声音的接受程度不尽相同。有些人容忍度高,觉得大白天楼上楼下有点动静很正常,只要不是在大家休息的时间、不是太过分就行。但有些人容忍度较低,邻居产生些许动静可能都接受不了,认为是噪音扰民。
北京朝阳法院法官胡震霄告诉记者,法律上有噪声污染的概念,是否构成噪声污染并且达到相邻污染侵害的程度,这不取决于个人感受,而是有客观的判定标准。“用老百姓的话讲,就是看行为是否‘过分’了。”如何定义“过分”,需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其一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其二干扰到他人的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
“对普通住宅声音分贝的要求,在我国《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里有明确规定,白天不超过55分贝,夜间(22时至次日6时)不超过45分贝。”胡震霄说,是否超过分贝值,一般通过鉴定的方式便能证明。
但是,即便超过了规定的分贝值,也不一定就构成侵害,还要看噪音是否足以干扰到他人的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对于这一项的判断标准,不能基于某些特殊的个体,而是要根据大多数人的感受,以理性人的标准来评判是否超出了可以忍受的范围和程度。
胡震霄说,司法实践中,会考虑声响的大小、声响的频率、运动的种类、运动的时间、被侵害者受损情况、被侵害者的身体状况、侵害者的过错程度以及针对声响做出的减损措施等,并结合疫情等特殊时期的特殊需求来综合判断。
在胡震霄看来,孩子居家上体育课,如果避开大家的休息时间,一节课40分钟左右的时长,产生一些非持续性的运动声音,原则上认为属于居家生活产生声响的合理范围,一般不会构成噪声污染。“除非是一些声响过大或频率过高的运动,如持续高频地进行拍球等,对楼下住户的影响超出了一般容忍限度,则可能构成噪声污染侵害,需要承担一定的民事责任,如赔偿、道歉等。其它生活声响是否为噪声污染也依同理判断。”胡震霄进一步解释说。
合理的生活声响邻里间负有容忍义务
楼房居民大家居住生活在一起,对于日常生活产生的合理声响,邻里间都负有一定程度的容忍义务。
朝阳法院民事审判一庭副庭长陈锦洪说,现实生活中有一些特殊的个体,可能因自身身体、心理原因或者作息习惯与常人不同,对声音较常人更加敏感,容忍度更低。“由于容忍度是以一般人或普遍人的认知标准来判断的,因此当声响没有超过一般人的容忍限度时,这些有特殊需求的人,可以采取沟通的方式协商问题,但不能强制邻居按照自己的特殊需要安排生活。”
陈锦洪表示,当发生上述情况时,邻里双方应本着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则妥善处理邻里关系。如对声响较为敏感的一方,可以通过采取加装物理隔音设备等方式降低外来声音对自己的干扰。而作为邻居,得知对方情况特殊后,也要注意将声响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相关判例:谁主张谁举证原则
胡震霄列举了两个案例:其一发生在2020年疫情期间,北京某小区居民李某家,两个小外孙时不时会发出跺地板的声音或突然的巨响。楼下邻居张某多次反映并报警。李某后来购买了垫子和薄毯,把孩子们的玩具移到床上,居家体育课也取消了。开庭时,李某当庭道歉。张某则提交病历,称其存在睡眠障碍、焦虑状态、心律失常、头晕、精神障碍等。
法院审查认为,张某提交的证据可以证实楼上的噪音侵害了其生活安宁,结合李某的过错程度、噪音持续的时间、张某的特殊身体状况、事发后李某的防范措施等因素,综合判定李某给付张某精神损害抚慰金2000元。
在另外一起案件中,钟某主张邻居张某在屋内长时间使用钢琴,噪音严重影响其生活和身体。张某称,其使用乐器或居家活动时已经控制了音量,并且安装了隔音台。该案中,虽然钟某提供了微信聊天记录和病历说明其受到影响,但由于钟某放弃了鉴定,证据不足以证明张某产生的声音达到噪音标准且对钟某造成了损害,法院判决驳回了钟某的索赔请求。
法官提醒:邻里多担待,有事多沟通
疫情的特殊时期,作为邻居应当尊重孩子居家期间适度进行体育运动的需求,本着维护邻里关系的原则,妥善处理邻里纠纷。
作为孩子家长,也应注意选取合理的时间、合理的运动内容以及适当的方式减少对邻居的影响。比如,家长可提前跟邻居打好招呼;运动时应尽量避开休息时间;需要进行跳跃、奔跑等动作时,尽量通过瑜伽垫等辅助物品或其它有效措施减少声响,同时避免一些高频率、高强度的运动。
作为学校老师,也要充分考虑到居家的条件,合理安排好孩子的上课时间、运动内容。可以给家长一些灵活的选择,方便家长根据家庭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孩子的运动内容。
记者 张蕾
相关推荐
中新健康周报|医疗领域全国共立案5.2万人;海尔生物并购上海莱士
中新健康 | 首儿所通州院区主体结构封顶 预计2027年投入使用
中新健康|北大医疗今年前三季度收入约39.3亿元 预计年内实现盈亏平衡
医保统筹支付、个人自付、个人自费分不清?看完你就明白了!
东北铁栏杆是甜的?打出溜滑也能受重伤?这些操作轻易别尝试
专访哈佛大学刘军:AI医疗是人类医生的助手而非对手
在冬季如何防滑?不慎跌倒,如何正确处理?
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守正创新,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有些食物让我们心情愉悦
“碎片化睡眠法”危害大不宜效仿
木薯糖水爆火,有人为啥喝“中毒”了
厚底雪地靴易摔伤或致筋膜炎 提醒:80%的人鞋都选错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新疆大部有强降雪和强降温 寒潮将影响我国大部地区
- “虚拟电厂”聪明在哪儿?
- 家具出海闯市场 江西南康何以擦亮中国家具世界名片?
- 四川广元剑门关景区今日迎客5.54万人次 创历史新高
- 珠宝鉴定书随便买?想买宝贝该怎么避坑
- 夜校“充电”成新潮流 今年江西4.2万余青年解锁新“夜”态
- 较上年下降12% 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下行压力加大
- 北约秘书长任命南部邻国事务特别代表
- 英国新任外交大臣卡梅伦突访基辅 与泽连斯基会面
- 《正红旗下》再登首都剧场
- 2024年夏秋航季 长安航空新开恢复多条航线
- 暴雨蓝色预警继续发布:这13地部分地区有大雨或暴雨
- 两岸学子昆山同绘香火袋 传承中华民族文化“香火”
- 俄列车脱轨致数十人受伤 一地进入紧急状态
- 报告:今年上半年中国电竞产业收入达759.93亿元
- 北大学者:今年消费、基建投资、出口有望逐步回升
- 民航局印发《民航旅客出行和支付便利化工作实施方案》
- 泰康保险集团:践行寿险业高质量发展,构建全生命周期大健康体系
- 中国驻韩国大使邢海明:欢迎韩国各界多到中国访问
- 长三角节水产业联盟在沪成立
- 热门推荐
-
- 买家“抄底”未见清仓 多家4S店称无库存车
- 探店不能打法律“擦边球”
- 2023杭州国际音乐节开幕音乐会亚运专场举行
- 民政部举办全国“乡村著名行动”培训班 助力乡村振兴
- 以美食“架桥” 泰国在南宁推介“泰美味”
- 四地联动 看总台春晚如何“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
- 冰箱不是“保险箱” 这几点建议你要知道
- 余旭红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 走进民企看发展丨嘀嗒出行宋中杰:创新,让顺风车事业有了更多新可能
- 南非外教“结缘”中国20载 日行数万步丈量越王城
- 亚洲首个小猪佩奇户外主题乐园官宣落“沪”
- 国博二〇二三新春展用文物带观众感受喜庆祥和节日氛围
- 以色列北部遭160枚火箭弹袭击 多地响起防空警报
- 安徽黄山创业新农人精耕“两朵花”
- 上海科研团队研发“不插电”的发光发电纤维 在智能纤维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 学者王立群:做学问要老老实实,不说过头话
- 山西如何高质量发展制造业?各行专家“传经送宝”
- 10年来煤炭消费比重下降12.1个百分点 人均生活用电量增至近1000千瓦时
- 探访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绿电”点亮科技未来
- 原著粉、明星粉、剧粉又掐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