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6%受访者感到家长对孩子“大包大揽”现象普遍
64.9%受访者指出这会导致孩子依赖性强,不能独立处理问题
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重要性,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仍有很多家长不舍得放手,小事也要亲力亲为。疫情防控期间,全国有不少中小学都实行居家学习。家长既要忙工作又要督促孩子学习,那些习惯对孩子“大包大揽”的家长尤其感到“头大”。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2011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4.6%的受访者感到家长对孩子“大包大揽”的现象普遍,受访家长的感受更明显。64.9%的受访者指出这会导致孩子依赖性强,不能独立处理问题。
受访者中,81.7%是孩子家长。生活在一线城市的占29.8%,二线城市的占47.6%,三四线城市的占19.3%,县城或城镇的占2.7%,农村的占0.4%。
94.6%受访者感到家长对孩子“大包大揽”现象普遍
河北唐山的冯玉宁最近居家办公。要监督孩子居家学习,还要“包揽”孩子生活,她感到焦头烂额。每天,她要给孩子准备衣服鞋袜、各科书本,还要帮忙削铅笔、收拾书桌等,这些小事占了她不少时间。
“我的工作量成几倍增加,还要准备午饭,时间非常紧张。经常一边回复客户,一边做饭,分身乏术。”但冯玉宁从没让孩子做过家务,总觉得孩子做不好,像择菜、洗菜这些事都帮不上忙。
3个孩子的妈妈何伊琳居住在北京市海淀区,老大在万泉小学上五年级。她说,家里3个娃要带,没时间和精力替孩子们“大包大揽”,孩子自己的事都尽量让他们自己做。但她周围不乏喜欢替小孩包办大小事务的家长,“我一亲戚的孩子已经10多岁了,家长每次都帮她把苹果削好再端给她吃。如果没有削好,她都不会自己吃苹果”。
谈及家长对小孩过于呵护,北京昌平区某国际小学二年级教师周聪深有感触。“有一些让我印象深刻的例子。比如每层走廊尽头都有饮水机,学生饮水是很方便的。但有一个妈妈每天都会来几趟学校,因为她觉得饮水机太远,孩子在学校喝不到足够的水,她要给送过来。还有家长担心教室在五楼,孩子上楼太累,影响呼吸系统发育。也有走读生家长时不时给老师发微信询问孩子在校情况,让老师每天往班级群里发孩子照片,看一眼才放心”。
“我身边一个已10岁的小朋友,早上还要大人叫起床。他自己定了闹钟也起不来,起来后还得大人帮着洗漱。”重庆市巴南区的初中一年级学生家长刘佳盈说,“我观察,全职在家带小孩的家长更倾向包办,基本上什么事情都帮孩子做了”。
周聪则指出,因为工作繁忙而对孩子放手的家长中,有不少是因为没有时间管孩子,不得已而为之,并非是真的放心,有意识去培养独立能力。
调查显示,94.6%的受访者感到家长对孩子“大包大揽”的现象普遍,其中28.3%认为非常普遍。交互分析发现,二线城市受访者感受更明显,比例高达96.1%。受访家长对此现象的感受也更强烈(96.7%),明显高于其他受访者(85.6%)。
父母习惯包办 65.1%受访者认为主因是担心孩子做不好
“我总觉得孩子还小,好多事大人给做了是理所应当的。而且孩子通常都做不好、做得慢,有教她的功夫我自己都做完了。也担心安全问题。比如学校布置手工作业,要用到剪刀。我担心剪刀锋利伤到她,经常会帮忙做。”冯玉宁感慨,孩子现在动手能力不强,独立意识弱。
何伊琳说,周围同学与家长的相处方式,也是影响孩子行为习惯养成与意识建立的重要方面。“我家老大就是,有时不是她自己不愿意动手去做,而是看到很多家长都在帮孩子做,她就觉得这是家长们的事。我俩在这个话题上沟通了好多次”。
周聪觉得,一部分家长对孩子无微不至,可能是自己小时候没有得到足够的关爱,就想把自己曾经缺失的爱都弥补给孩子。
对孩子不敢放手,啥都想亲力亲为,是家长中非常普遍的现象。对此,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孙宏艳分析,这与中国传统的家庭文化有关系。“一代哺育一代,一代恩泽一代。在我们传统的家庭文化里,家长宁可放弃自己,也要为孩子多做一些事”。其次,中国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总想着多为孩子打理生活上的事,能够为孩子腾出更多时间去学习,也就出现了很多包办代替的现象。第三,不想放手是觉得太麻烦。“比如孩子太小,做家务做不好,洗碗把碗打碎或者洗不干净。家长觉得,与其这样还不如自己做。这就没留给孩子独立的机会”。
为何一些家长总想着替孩子“大包大揽”?调查显示,65.1%的受访者认为是总担心孩子会做不好,58.2%的受访者表示总觉得孩子还小,56.1%的受访者指出家长意识里认为这是做父母理所应当的,43.2%的受访者直言是溺爱孩子,20.4%的受访者认为是家长自己从小就这样,习惯了。
64.9%受访者指出父母包办会导致孩子依赖性强,不能独立处理问题
何伊琳指出,家长什么事都替孩子做了,孩子懂事会晚,不会独立。“天天接送我家老大上下学,听家长们闲聊,有的小孩在学校里做值日,不会扫地,连笤帚都不会拿,甚至还要家长过去帮忙做卫生”。
周聪说,家长对孩子照顾得事无巨细,非常影响孩子独立意识的培养。她指出,孩子独立能力与社交能力的培养紧密相关。“如果孩子比较独立,在学习和交朋友过程中,都会更加自信。尤其在孩子小时候,如果社交能力发展受限,对性格等多方面都有影响。还会让孩子很难适应集体生活,难以融入”。
家长对孩子干预过多,会造成哪些影响?64.9%的受访者指出这会导致孩子依赖性强,不能独立处理问题,62.9%的受访者担心孩子会习惯别人的付出,不懂得体谅别人,61.8%的受访者认为孩子娇生惯养,不能吃苦。其他还有:缺乏责任感(35.3%)、没有自信(34.8%)、遇事容易纠结犹豫(21.7%)。
“最近孩子居家上网课,找不到书本、桌面乱了,都只会催我,一点都不为我考虑。”冯玉宁说,之前有一次,她工作上项目收尾,忙到了半夜,忘记给孩子洗校服。第二天孩子非常生气,觉得妈妈让她丢脸了。这件事让冯玉宁很难过,“女儿看不到我的忙碌,习惯了我都给安排好。完全不懂得体谅”。
孙宏艳表示,孩子从出生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人。从小就要开始认识到“我是谁”,在青春期阶段,更要逐渐地寻找自我。从生理学上讲,这叫“自我同一性”,即青少年要知道“我是谁”,认可“我是谁”。“这是青春期的一个‘任务’。如果孩子没有独立性,就很难了解自己是谁、能做什么事。自我同一性构建得不好,学习生活中就会表现出找不到目标,比较懦弱,没有主见。长大后参加工作,更多是服从型的,容易没有探索和尝试的勇气”。
孙宏艳说,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种教育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是“三足鼎立”般的存在。但在培养孩子独立性上,家庭教育有着更大优势和发挥空间。“家庭是孩子生活的主场所,比如穿衣服、做家务,都是生活的场景和细节。往往孩子的不独立就是发生在家庭里”。她提醒,家长要敢于放手,给孩子一个更加贴近生活的、独立的机会。
(李丹妮对此文亦有贡献)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杜园春 来源:中国青年报
相关推荐
中新健康周报|医疗领域全国共立案5.2万人;海尔生物并购上海莱士
中新健康 | 首儿所通州院区主体结构封顶 预计2027年投入使用
中新健康|北大医疗今年前三季度收入约39.3亿元 预计年内实现盈亏平衡
医保统筹支付、个人自付、个人自费分不清?看完你就明白了!
东北铁栏杆是甜的?打出溜滑也能受重伤?这些操作轻易别尝试
专访哈佛大学刘军:AI医疗是人类医生的助手而非对手
在冬季如何防滑?不慎跌倒,如何正确处理?
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守正创新,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有些食物让我们心情愉悦
“碎片化睡眠法”危害大不宜效仿
木薯糖水爆火,有人为啥喝“中毒”了
厚底雪地靴易摔伤或致筋膜炎 提醒:80%的人鞋都选错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瓦格纳集团称:内战已正式开始
- 新政“满月” 北京新房成交涨五成
- “银发科技伙伴计划”终选三个共创项目,聚焦科技助老创新解决方案
- 京津冀信创产业联盟在天津启动
- 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工程建设年末冲刺 工程将提升对越互联互通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调整保险公司总公司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名单
- 舞台剧《弗兰肯斯坦》中文版“回归”上海
- 与新哈弗H5不期而遇,开启一场全能者的生活冒险
- 聚焦农机社会化服务 业者探讨社会力量如何助力
- 特朗普将和拜登乘同一辆车前往国会大厦参加就职典礼
- “东海渔嫂”忙创业:不甘只当“船老大背后的女人”
- 江西新能源产业合作交流会举行 推动产业与资本深度融合
- 青海推进数字检察:搭建“全省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淘宝站”
- 北京:端午期间全市公园共接待游客201.3万人次
- 中央部门连续第13年公开部门决算
- 报告称当前中国城市正积极发掘新的经济增长潜力
- 太湖流域水治理国际会议开幕
- 倾听高原生灵的欢歌
- 珠海发生一起驾车撞人逃逸事件 肇事司机已被警方控制
- 腿有劲儿 可防心衰!
- 热门推荐
-
- 中新教育|与中学携手共进 同济大学稳步推进“国优计划”项目实施
- 出方舱医院后是居家还是酒店隔离?如何防护?专家告诉你
- 日本众议院副议长海江田万里出版新书《陶渊明的诗歌与人生》
- 前4个月中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额同比劲增26.6%
- 加快盘活高校院所专利存量
- 台商在皖打造“幽兰谷”:深耕蝴蝶兰市场 花香飘四方
- 中式婚礼走红 “凤冠霞帔”成为新时尚
- 黑龙江省:中俄9年放流鲟科鱼类苗种1900余万尾
- 强对流天气蓝色预警:湖南江西等地将有8-10级雷暴大风或冰雹
- 国际人类表型组计划系列丛书首著在沪首发
- 港股终止三连涨 三大指数回调
- 记录“天拖”60余年荣光 《铁牛记忆》出版上新
- (乡村行·看振兴)农货如何出大山?浙江庆元升级“新衣”助推产品拓市场
- “五一”旅游提前火了!有酒店已满房,赏花踏青游被热捧
- 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湖南研究院揭牌
- “安倍派”丑闻持续发酵 日本首相或撤换多名涉事高官
- 美食何以解忧? 双汇系列新春贺岁片揭晓谜底
- 国内首个应用于海拔4000米以上的水利重器在西藏拉萨投用
- 全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信息系统将于4月正式上线
- 农业大省江西绘“丰”景 电商助丰收节成色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