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头:蕴含大智慧的助眠神器
董妍
刚刚过去的世界睡眠日,提醒人们关注自己的睡眠质量。睡眠,是人体进行自我修复的必要手段,而睡眠的必需品——枕头,在上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蕴含了不同时期的古人智慧,是人类进化和长期生活经验积累的产物,它的演变记载着社会和生活的变迁。
1
以石块兽骨作枕防虫
枕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据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计算,人的一生中至少有23年以上的时间是在枕头上度过的,因此枕头对人体的健康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人类枕物的历史非常早。枕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中期,距今约二三十万年。在法国发现的尼安德特人居住的一处洞穴遗址里,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具完整的男性骨架,其头部就枕在一块燧石上,说明原始人类已经开始使用枕头就寝,不过那时候的枕头可能就是人们随便捡起的一块石头、一根木棒、一束柴草。人类最早关于枕头使用的历史文献记载是在7000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时期,古人用石块、兽骨甚至是石柱将脖子高高撑起,以防虫子爬进自己的耳鼻口中。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古埃及第三至第六王朝时期出土的各种枕头,有软质枕、木枕、石枕。有趣的是,尽管古埃及人有柔软的枕头,但他们并不常用,因为古埃及人认为柔软的枕头配不上自己“钢铁”般的意志,还容易被恶魔侵蚀,为了与之对抗,古埃及人将硬枕头当成首选。
自然界中随处可见的草棍、土石或动物毛皮、兽骨等都曾被人类当枕头使用过,不过这应该只是先人无意识地寻找舒适的睡卧方式而已。为了更加舒服,人们逐渐有意识地寻找头枕之物。
据研究,我国成型的枕头出现于商朝,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有着特定的文化内涵。东晋王嘉在《拾遗录》中记载,殷纣王有“玉虎枕”,上有“辛帝九年献”等题款,因为古人将虎作为氏族图腾或保护神,认为其有祛邪避魔的作用,因此由玉石制作而成虎头枕。我国古代典籍中有关枕头的记载很多,《礼记·内则》中写道:“凡内外,鸡初鸣,咸盥漱,衣服,敛枕簟(diàn)”“父母舅姑之衣衾簟席枕几不传,杖屦只敬之,勿敢近。”其意是说凌晨鸡鸣之时,子女就要起床帮父母准备洗漱之物、衣物,还要将枕、席等物收起来,且长辈的枕、席、簟等平时不能随便移动。《诗经·唐风·葛生》中记载了一首妇人悼念亡夫的作品:“角枕粲兮,锦衾烂兮。予美亡此,谁与?独旦?”上述诗句中无论是“枕簟”还是“角枕”,都是指枕席,泛指卧具。
根据西汉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枕,卧所以荐首者。”从字形字义分析,最早的枕头应该是木制的。据记载,上古社会先民通常“逐水草而居,即无余席,便坐荐上。”其中,“荐”意指草或草垫子。草荐不仅用来供人坐、垫,也用于人们躺着时支撑头部,可见“草荐”也是人类早期使用过的枕头之一。我国最早使用枕头的时间已经无从考证,目前发现最早的枕头实物是湖北省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竹枕,看起来像个竹凳。
2
瓷枕风行上千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木枕已是人们普遍使用的生活用品。《北史》载:“基性清慎,无所营求,尝语人云:‘任官之所,木枕亦不须作,况重于此乎?’”说的是北齐郑州长史朗基为官清廉,其居住的地方连木枕都没有,这一资料显示南北朝时期木枕已比较普遍。但众所周知,木枕硬,不能使人安睡,而且木质遇汗易吸不易散,木枕长期因汗渍的侵蚀易导致变形腐烂。
经过不断发展,隋朝时出现了最早的瓷枕。到了唐代,人们开始大量生产瓷枕,宋代达到鼎盛,瓷枕的样式更加丰富,承载了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直到明清时期才逐渐衰减,陪伴人们入睡至少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瓷枕比木枕光滑易清洁,而且能随心所欲地装饰设计,因此更受人们的欢迎。在造型上,有长方形、腰圆形、云头形、鸡心形、六角形、八方形、椭圆形、银锭形等样式,也有塑成孩子、卧女等人形枕,卧虎、卧龙、双狮写实的卧兽形枕,以及镂雕成宫殿、戏台等建筑形枕。除此之外,工匠们为了让瓷枕更加美观,还在枕面上书写文字或绘画装饰。如今,很多博物馆都收藏有各式各样的瓷枕,像故宫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还专门举办过以瓷枕为主题的展览。
《国家人文历史》杂志曾推出一个“国之重器”的特别策划,邀请了多位考古、文博专家,最终评选出九大“镇国之宝”。其中,代表瓷器领域入选的,不是宋徽宗喜爱的天青色汝窑,不是蜚声海内外的元青花,也不是乾隆钟爱的各种釉彩大瓶,而是北宋定窑白釉孩儿枕。这件瓷枕通体施白釉,釉色白中略泛温润的淡黄,质感如丝绸裹玉石,兼顾柔和感与力量感,孩童匍匐卧在长圆形的榻上,两臂交叉环抱,两只小脚相叠上翘,抬着头,表情纯真活泼,是我国陶瓷史上的经典之作,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瓷枕的烧制极其讲究,其内部并非像砖头一样是实心,而是空心的。众所周知,空心瓷器在烧制时难度更高,必须留出气孔。因为如果是密闭瓷坯,当高温加热后,其内部空气很容易膨胀继而整个爆裂。普通瓷枕的气孔多在正面或侧面,设计精妙的则是结合图案让人难以分辨,有时是动物的眼珠,有时又成了花芯。金代有种虎形瓷枕,气孔竟然是老虎的两个鼻孔,如果不仔细观察,可能还真找不到。另外,气孔还有一个妙用,冬天可注入热水变成可以控制温度的冷暖枕。除此之外,空心不但能减轻枕头的重量,还能用来藏物。古人通常会把珍贵的东西放置在枕头里,《越绝书·外传枕中》就有记载:“以丹书帛,置于枕中,以为邦宝。”于是瓷枕还兼具保险柜的功能,古人往往把契证、钱财等物存入瓷枕内,一发生火灾拿起枕头就跑。
除了美观之外,按照中医“脚暖头凉”的理论,古人还认为光滑细润的瓷枕具有“理疗”功效,可以爽身怡神。北宋诗人张耒有诗《谢黄师是惠碧瓷枕》云:“巩人作枕坚且青,故人赠我消炎蒸。持之入室凉风生,脑寒发冷泥丸惊。”李时珍也夸过瓷枕,他在《本草纲目》里讲到,“久枕瓷枕,可清心明目,至老可读细书”。当然,讲究的达官贵人还会选择更高级的玉枕,但玉枕可不是一般老百姓能消费得起的,《新五代史》中就有记载:“燕人何福进有玉枕,直钱十四万”。从明朝起,瓷枕逐渐被淘汰,硬枕也被布枕、荞麦皮枕等软枕取代,瓷枕也就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3
古人最爱高枕硬枕
在一些文学作品或是电视剧中,我们常能看到古人睡觉时所用的枕头多为半尺多高,而且还是硬邦邦的木质、石质等,难道他们睡在上面不硌得慌吗?
其实,远在战国时就有“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的记载。古人的枕头大多既高且硬,因为他们选用的材料为竹、木头、石块、陶瓷或是金属,考古人员还发现了青铜枕、金枕等。这种睡硬枕头的习惯至今在我国一些地区还保留着,比如有名的“关中百怪”中,就有一怪是“枕头砖来代”,因为古人认为睡硬枕可以使人睿智。而且,虽然叫“枕头”,但古代的一些硬枕其实是垫到脖子下面,如果能贴合使用者颈椎的生理弧度,不但能给颈椎提供支撑,而且还能让颈部放松,睡得更舒服。
其次,在古代,人们十分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无论男女老少从不剪头发,平日将头发盘成复杂的发髻,尤其是隋唐五代时期的女性,特别喜欢高耸华丽的发髻,睡觉时依然用钗或簪固定发髻。如果使用软枕,容易弄乱发型,睡硬枕则可固定发髻。宋代以后人们的发式趋于简化,很容易盘梳,瓷枕的造型逐渐更科学合理,增加了后脑与枕垫物的接触面,终于成为可长时间枕睡的头枕。
虽然硬枕是古人的首选,但也不乏各种特色软枕。只不过由于材质的原因,遗留下来的软枕较少。现存最为知名的软枕是西汉南越王赵眜(mò)墓中出土的一件丝囊珍珠枕,大部分已经朽烂,只有珍珠尚存。
4
圆木警枕专治“犯困”
有意思的是,枕头不仅可以助眠,对于古人来说,它还有一个特殊功效,就是对付“犯困”。
古人寒窗苦读,除了“头悬梁、锥刺股”外,还有一种叫警枕的神器,它是由木头制成的圆枕,当人们一熟睡,头很容易滑落下来,人就会立刻惊醒。可见,警枕的作用就在于让人睡不安稳,少荒废时间。
警枕的出现,要追溯到先秦时期。《礼记·少仪》中记载了几种用具,其中就包括“颎(jiǒng)”,汉代的郑玄解释:“颎,警枕也。”汉代学者蔡邕曾作《警枕铭》,用警枕以物象形,以形示警,告诫世人,居安思危,临高虑倾。
汉代以后的警枕通常用圆木做成,枕转则人醒;也有的安上了铃铛,稍微一动就会有声响,把它当成闹钟。唐人陆龟蒙《和袭美木兰院次韵》一诗:“犹忆故山欹警枕,夜来呜咽似流泉。”
北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创作《资治通鉴》时,每日秉烛读书写作至深夜,清晨时分又起床继续写作。为了不贪睡,他就使用了一个警枕。司马光在书中记录:“镠自少在军中,夜未尝寐,倦极则就圆木小枕,或枕大铃,寐熟辄欹而寤,名曰警枕。”是说吴越王钱镠在军中常常通宵达旦处理军政事务,困倦极了就躺在用圆木做成的小枕头上,或者把大铃铛当成枕头,头稍微偏斜,小圆木就滚落一旁,大铃铛就会发出声响,人则被惊醒,然后起身开始工作。参与修撰《资治通鉴》的史学家范祖禹在《司马温公布衾铭记》一文中说,司马光效仿先贤钱镠,“以圆木为警枕,少睡则枕转而觉,乃起读书”,最终花了19年时间,用自己苦心积累的学问完成了《资治通鉴》的编撰。圆木警枕也随着这本史学巨著流传后世,成为和凿壁偷光、囊萤映雪、悬梁刺股并列的古代好读佳话。
5
闻香祛病有药枕
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中,有一个珍贵的药枕。别看它是软枕,但保存较为完整。考古学家研究发现,其内部填塞的是中药佩兰叶。
药枕是我国古代先人的首创,起源于枕香草风俗。西汉的司马相如在《长门赋》中有:“抟(tuán)芬若以为枕兮,席荃兰而茝香。”这里的“若”,即“杜若”,是一种香气浓郁的药草,可以治疗虫蛇咬伤。名医孙思邈有“闻香祛病”的理论,以香药做枕,治头、颈诸疾。他在《千金方》里提及众多药枕做法:“用蚕屡次、废茶叶装枕头可明目、清心”“常以九月九日取菊花作枕袋,枕头,良。”
在古代众多种类的药枕中,“菊花枕”最受青睐。北宋的田锡作《菊花枕赋》描述了当时做枕的具体步骤:“采采芳菊,霜篱月庭。晞彩日以征燥,逗轻风而日馨……剪红绡而用贮金蕊,代粲枕而爰爰银屏”。南宋诗人林亦之自述睡菊花枕居然返老还童,因此他作《菊花枕子歌》曰:“故人所说菊花枕,似把冰丸月下饮。秋水一双明炯炯,数在青囊第一品。”诗人陆游酷爱药枕,也于秋采菊缝枕,并为之咏诗:“昔年二十时,尚作菊枕诗。采菊缝枕囊,余香满室生。”陆游的《老态》诗云:“头风便菊枕,足痹倚藜床”,说明那时人们普遍认为菊枕有助于治疗“头风”。
药枕的形式各种各样。《宋书》中还提到了一种光色甚丽的“琥珀枕”,是用琥珀做成的枕头,当时正兴师北伐、“气吞万里如虎”的南朝宋武帝刘裕命人将琥珀枕捣碎,分给诸将,以治金疮。据《本草纲目》载,“煮豆枕之”,可治“日夜不眠”;豆枕,多用绿豆,其性凉,亦有用赤豆、黑豆,也有以米为枕的,药效不尽相同。还有“磁石枕”,明代《遵生八笺》载:将磁石安枕上,枕之,可“明目益睛,至老可读细书。”
药枕流传至今,有了科学技术的“加持”,枕头日益“内外兼修”带给人们更多福音。国内外研制生产出多种保健枕头,如电子枕、通风枕、香味枕、定时枕等,有的促进睡眠,有的可以定时叫醒,在枕头上做足了文章。
域外来风
国际枕头大战日
4月2日是“国际枕头大战日”。每年的这个时候,世界各地多个城市会开启“枕头大战”,成千上万的民众聚在一起,抡起枕头砸人,咧开嘴巴欢笑,让枕芯中的羽毛伴着笑声在空中飞。
“枕头大战”的规则是:携带软枕作为武器,不能赤手空拳打人,也不准袭击手无“寸铁”者或手持相机者,参战前摘除眼镜,最重要的一点是“严禁暴力,不能伤害任何人”。
枕头大战是一种流行全球的缓解工作和生活压力的减压发泄方式。它最早诞生在2008年,当时由“快闪族”通过互联网创立。作为“快闪运动”的一部分,短短几年,枕头大战已风靡全球,2013年“枕头大战”开始登陆我国,在广州、青岛、上海等地先后举办。
每到这一天,全球约100多个城市将同时举办活动。主持人一声令下,宣布“枕头大战”开始后,成千上万名“枕头大战”爱好者抡起随身携带的“武器”,全力击打“敌人”,直到将枕芯全部散光才结束。这一活动为何每年会吸引那么多人参与?因为枕头大战令人开怀大笑,有助减压。
健康保健
“高枕”并非无忧
人们常说“高枕无忧”,其实在有些情况下高枕会引发“担忧”。医学专家发现,长期高枕睡觉是颈椎问题的诱因之一。
经常使用高枕头睡觉的人,颈椎病的发病率普遍更高。医学专家曾对一些颈椎病患者做过抽样调查,发现其中大多数人都有使用高枕头的习惯。专家解释说,人们使用较高的枕头睡觉时,尤其在最常采用的睡姿侧卧或者仰卧时,人的颈部会保持在弯曲状态,睡觉的时间每天基本保持八小时左右,颈部弯曲的时间过长,就会导致颈部的韧带以及颈椎间纤维发生老化坏死,从而造成颈椎失稳,容易导致椎间盘突出或脱出。
此外,使用高枕头睡觉,由于头部与人的身体高度不同,还会阻碍血液向脑部的供应,导致血流量降低,脑部供血不足,造成人的睡眠质量不高,起床后仍然感到疲乏无力,时间长了,还会导致人的记忆力下降,思维能力衰退等。
专家指出,一般人睡觉使用六七厘米高的枕头为宜,对人的身体健康最为有益。
使用高枕头对人健康不利,那么使用低枕头是不是就好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这是因为长时间头部较低,会造成头部充血,使人感觉不适,同时,枕头过低还容易“落枕”,颈部、肩部都会感觉很不舒服,影响人的正常生活。此外,使用枕头的方法也有一定的讲究,即是“枕颈不枕头”,就是将枕头的大部分枕在人的颈部,小部分枕于头部,这样一来,人的颈部就处于最舒适的状态,有助于提高人的睡眠质量。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中新健康周报|医疗领域全国共立案5.2万人;海尔生物并购上海莱士
中新健康 | 首儿所通州院区主体结构封顶 预计2027年投入使用
中新健康|北大医疗今年前三季度收入约39.3亿元 预计年内实现盈亏平衡
医保统筹支付、个人自付、个人自费分不清?看完你就明白了!
东北铁栏杆是甜的?打出溜滑也能受重伤?这些操作轻易别尝试
专访哈佛大学刘军:AI医疗是人类医生的助手而非对手
在冬季如何防滑?不慎跌倒,如何正确处理?
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守正创新,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有些食物让我们心情愉悦
“碎片化睡眠法”危害大不宜效仿
木薯糖水爆火,有人为啥喝“中毒”了
厚底雪地靴易摔伤或致筋膜炎 提醒:80%的人鞋都选错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162件(套)明清御窑瓷器在沈阳故宫展出诠释陶瓷文化
- 满族新城戏长春演出 老牌剧团焕发新生机
- 东航空铁联运换乘服务中心在上海虹桥站启用
- 中储粮加大国产玉米收储力度
- 支付行业将迎重要监管细则 “金融消保”正刻入机构基因
- 审计署:去年5月以来审计共发现和移送重大问题线索310多件
-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打造“渔+旅”新业态 福建福安海洋经济赋能乡村振兴
- 如何让摄影成为超越现实的艺术表达?严明用作品解读
- 【十年中国风】环球中国味,谁是TOP1?
- “遇见太仓”专场交流活动在法国巴黎举行
- 北京今天最高气温将回升至30℃ 西部北部仍有雷阵雨
- 制五彩箭 作五谷画:“歪果仁”青海体验“活态”非遗
- 俄罗斯宣布:驱逐美国驻俄使馆两名外交官!
- 湖南东安传统手工月饼“走俏”
- 虹桥枢纽2024年春运预计到发总量2200万人次
- 近视防控药物或仪器真的有用吗?为什么要重视孩子远视储备的保护?权威解答来啦!
- 让历史文化遗产闪耀在数字时代
- 大选前一天,这国总统候选人遭遇枪战
- 湖南永兴打造“银嫂”品牌拓展就业赛道
- 打破献血者用血的地域限制
- 热门推荐
-
- 赣南竹制品俏销海外 助力乡村振兴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举办多项活动迎接巴黎奥运会
- 韩国一工厂发生火灾2名消防员遇难 尹锡悦表示哀悼
- 浙江宁波公安15年追凶:“卷宗从未尘封 终水落石出”
- 箭扣长城修缮工程五期考古发掘将于4月启动
- 中国证券基金业首席经济学家例会:中国经济向好要素不断积聚
- 北京CBD成全球商务区创新联合会下届主席机构
- 国产大型客机商运一周年 东航接收增订100架C919首架机
- 艺术是根植于大地、又离地一尺的飞翔——近期影视力作接连“出圈”的启示
- 中国驻日使馆就日本启动第六批福岛核污染水排海答问
- 沈阳故宫百年戏台上演传统戏曲
- 一座“空中菜园”的“双碳”之路
- A股三大股指集体收涨,沪指重回2800点
- 如何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这几点
- 中国民航局:到2035年建成航空运输强国
- 鹤壁从《诗经》中走来 惊艳了千年时光
- 履约远超承诺 美国“报告”无法抹杀中国“入世”贡献
- 北京埋深最大地下隧道即将贯通 城市副中心将实现东西贯通
- 韩国医协宣布本月18日全面停诊 总理表示遗憾
- 容貌焦虑促整形热 医美整形消费者日趋低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