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避孕药还要再等10年?看AI的
采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进行数字化药物研发
将大大加速新药研发进程
新型避孕药还要再等10年?看AI的
文/张田勘
发于2019.12.16总第928期《中国新闻周刊》
避孕药研发领域近来捷报频传!
12月4日,美国兰德拉生物医药公司宣布成功研发出女性月服避孕药,已做完动物活体试验。此前11月19日,印度医学研究理事会宣布,该机构已成功完成了世界上首款注射式男性避孕药的临床试验,并已送交印度药物监督管理局审批。这种避孕药被设计用于替代输精管切除术,有效期为13年,之后失效。
无论是女性用还是男性用避孕药取得突破,对于人类来说都是一种福音。此次的女性月服避孕药是由哈佛医学院的乔瓦尼·特拉弗索博士及其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同事共同研发的,这一研究成果已发表在《科学·转化医学》杂志上。这一研究在2019年先后获得了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的两轮总共6800万美元的融资。
新型避孕药全面开花
这种女性月服避孕药的最大优势是长效,相当于一些药物的缓释胶囊,胶囊大小与普通鱼油片剂相同。药物服用后到达胃部,胶囊开始溶解,然后释放出一种六臂星形聚脂结构,可在胃里停留至少3周,并释放出防止怀孕的合成孕激素,主要通过抑制卵巢排卵来实现。
研究小组对6头母猪进行了两种类型的月服避孕新药测试。实际上这种试验并没有检测这些药是否真有避孕作用,而只是观察了它们释放的合成孕激素水平,然后将这些数据与5头使用日服口服避孕药的母猪的激素水平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两种形式的月服避孕药都比日服避孕药释放激素的速度更慢,时间更长。但是,这种药只是有动物试验的结果,后续还需要经过人体三期临床试验,如果成功,才能获得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的批准。因此,从时间上看,至少还要等待6~10年,这种长效避孕药才能提供给人们服用。
比较起来,印度的男性避孕药Risug有更大的优势,它已经通过了人体三期临床试验(该药2002年就在印度进行了人体一期试验),共有303名志愿者参与试验,成功率为97.3%,而且无副作用报告。这也意味着,印度的男性避孕药更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约2年)获得印度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并上市。
Risug是“指导下可逆性抑制精子”的英文缩写,是由一种名为苯乙烯-马来酸酐的共聚物制成的凝胶状物。医生将药物注射进靠近睾丸的输精管,带有正电荷的凝胶可损坏精子的头部和尾部,导致其不育。
如果在避孕期间,夫妻又想生孩子,也有办法可恢复其生育能力。该药可通过第二次注射破坏凝胶,让后者不会再损害精子,精子即可恢复正常功能。比起男性的手术切除输精管的绝育方法,这种注射的方式要比手术方便和高效得多,而且是可逆的,因此市场前景可能更为看好。
不过,Risug也有竞争对手,那就是男性口服避孕药。2019年3月,洛杉矶生物医学研究所和华盛顿大学的研究团队宣布了他们正在研发的一种名为11-β-MNTDC的男性口服避孕药,其活性成分是一种改良的激素,具有雄激素和黄体酮的联合作用,雄激素可维持性欲,黄体酮能抑制精子生成,因此副作用小。遗憾的是,这种男性激素避孕药上市至少还需要10年时间。
AI助力新药研发
这些情况表明,即便在今天,要想研发一种有效的药物和疫苗,依靠传统的方式也需要付出巨大成本,同时研发周期长、成功率低。根据美国塔夫茨大学药物研发中心的评估,研发一种新药并上市需要27亿美元。英国《自然》杂志则指出,新药研发成本约为26亿美元,耗时约10年,成功率不到1/10。
如果能够采用人工智能(AI)和大数据进行数字化药物研发,就会大大加速新药研发进程,这也成为各大制药公司和研究机构采取的战略。其实,AI介入药物研发已有60多年的历史,现在已渗入医药研发各个阶段,主要集中在新药发现和验证阶段。
AI可以参与发掘药物靶点、挖掘候选药物、高通量筛选、药物设计、药物合成、预测药物的吸收、分配、代谢、排泄和毒性、病理生理学研究及新适应症的开发(老药新用)。其中靶点筛选是近期AI+药物研发最热门的领域,两者相结合的应用也能让老药获得新用。
AI用于药物研发的一个最近的例子是2019年7月流感疫苗“涡轮增压”的诞生。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的研究团队采用了一种称为“萨姆”的智能算法,能够学习现有成功的疫苗和失败的案例,以判别疫苗对流感是否有效。然后,研究人员又创建另一套有数万亿个虚拟化合物的智能程序,称为“疯狂的化学家”。“萨姆”与“疯狂的化学家”协同工作,选择了最有效的疫苗选项,现在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不过,现阶段数字化药物研发在癌症药物和神经系统药物上投入比较多,而避孕药和其他药物领域较少。即便如此,在庞大的市场需求刺激下,避孕药和流感药物都会像癌症药物一样获得数字化研发的青睐,从而在未来有可能减少成本投入、加快研发周期和提高成功率,研发出为公众和市场所需要的多种药物。
《中国新闻周刊》2019年第46期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相关推荐
中新健康周报|医疗领域全国共立案5.2万人;海尔生物并购上海莱士
中新健康 | 首儿所通州院区主体结构封顶 预计2027年投入使用
中新健康|北大医疗今年前三季度收入约39.3亿元 预计年内实现盈亏平衡
医保统筹支付、个人自付、个人自费分不清?看完你就明白了!
东北铁栏杆是甜的?打出溜滑也能受重伤?这些操作轻易别尝试
专访哈佛大学刘军:AI医疗是人类医生的助手而非对手
在冬季如何防滑?不慎跌倒,如何正确处理?
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守正创新,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有些食物让我们心情愉悦
“碎片化睡眠法”危害大不宜效仿
木薯糖水爆火,有人为啥喝“中毒”了
厚底雪地靴易摔伤或致筋膜炎 提醒:80%的人鞋都选错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安徽铜陵楼房坍塌事故现场:5名失联人员全部被找到
- 山西省严厉打击五家医院涉嫌欺诈骗保问题
-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第四次工业革命产业加速器(杭州)揭牌仪式暨中德产业对接会在杭举办
- 美国人口普查局:美国儿童贫困率两年翻一番 刷新纪录
- 通讯:探访秦长城脚下的“绿色使者”
- 辽宁公安机关打击防范经济犯罪 保障民生安全
- 安全提示
- 生物多样性题材电影《花开高黎贡》全国首映
- 中印尼“两国双园”集中签约10个项目
- 陇澳“双向奔赴”携手储备国际旅游人才
- “中国马铃薯之乡”薯条运输开启“公转铁”新模式
- 柬埔寨青年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迎新发展机遇
- 景区免门票后,“二次消费”如何跟上?
-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远离生活的建筑没有生命力
- 浙江永康:“于光影中”看水资源赋能区域发展
- 百名选手合肥比“武” 助力外加剂产业发展
- 上海发布首个指引规范智能发药和取药设备
- 福建稳经济观察:以公正法治稳预期强民企信心
- 深圳楼市新规:安居房满10年可补缴价款申请取得完全产权
- 乌官员:乌克兰自去年8月以来已通过敖德萨地区港口出口2000多万吨货物
- 热门推荐
-
- 去年前11月中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保持历史高位
- 天津大学第十四届“国际文化节” 开幕 带你感受各国民俗风采
- 美国洛杉矶旅游和探险展开幕 中国展台热度高涨
- 山东洞察民众出游新需求 持续“焕新”文旅消费场景
-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与上海戏剧学院达成战略合作
- 大白鲨出没港口 新西兰环境保护部发出警告
- 5G+VR 市民可鸟瞰世园
- 北京图博会: 在书香中读懂“互鉴”与“共赢”
- 浙江多所学校开展“315”主题课 护航小小消费者
- 山西“西电东送”特高压通道完善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
- 广州海关查获1名旅客违规携带血液样本进境
- 探寻多面人性,《消失的孩子》未止步于悬疑
- 无电池光动力起搏器可减轻病患痛苦
- 青年旅社入住年龄该不该设上限?商家:此举为方便管理
- 《妇科肿瘤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临床应用指南(2022版)》在京发布
- 以乐为媒以曲会友 鄂台高校青年共奏民族器乐
- 预售红火 2023年春节档电影获高期待
- “海淘药”套路深 两年保质期到手剩半年
- 强风暴来袭 法国多地铁路交通受阻约4万户家庭断电
- 中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快速辅助定位系统用户规模超3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