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复性熬夜 你报复的究竟是谁
有时候,一则新闻没什么震撼力,几则新闻放在一起看就颇耐人寻味了。比如,“当代年轻人一边熬夜一边养生”“近六成大学生都有脱发困扰”“年轻人心源性猝死率连年飙升”……
在这个“秃”如其来的“毛不易”的年代,诞生了不少奇葩行为大赏,最奇葩的当属实习公司根据脱发量发放Offer、考察晋升。脱发、养生、身体一年不如一年等表述,在80后、90后,甚至00后的圈子中屡见不鲜。
这可不是耸人听闻,凌晨1:00才睡觉,在一些大学生眼里都不稀奇。当“养生”不再是中老年人的专用词,年轻人创造了自己特有的养生方式:熬最长的夜,赶最晚的工,用最贵的面膜和眼霜;一边吃火锅,喝碳酸饮料,一边用王老吉败火。这种先透支身体,后自救恶补的行为有一个时尚的名字——朋克养生。
时间在自相矛盾中被撕裂,博人一哂的戏谑背后,折射出失之偏颇的生命理念。
熬夜的危害大家都知道。复旦年轻女教师于娟,患癌去世,在她生前就写的《此生未完成》的书中,她说,“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任何的长期熬夜,都等于慢性自杀”,“二十几岁的时候,觉得人生冗长。其实,有时候,人生很短很短”。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长期以来人类适应环境的结果,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夜晚有了更多可能性。当城市已经渐渐沉睡,很多年轻人的夜生活才刚刚开始。但夜生活不等于熬夜生活,良性的夜生活应该是生活的点缀,而不是健康的负担。
朋克养生也是养生,先不说是否正确,至少说明年轻人知道熬夜的危害,知道应该好好照顾自己,为什么还是乐此不疲地伤害自己呢?
确实,现在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年轻人肩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只有在夜间才拥有喘息的空间。对他们而言,“睡觉是生理需求,熬夜是心理需求”,“晚安”的意思不是我要睡了,而是我打烊了,要享受只属于自己的时间了。这种行为也有一个称呼——报复性熬夜。可是,你报复的究竟是谁,是世界的压力,还是自己的身体?
不管什么时候,健康的体魄都是最重要的,许多熬夜的人,最终都会后悔自己当时怎么那么不爱惜身体。
有的熬夜是因为不够自律。白天沉迷抖音、微博、朋友圈,把工作都留到晚上,没有了退路,便只能硬着头皮熬夜干活,看起来很努力,感动了自己的背后,是自欺欺人。健康不会陪着你演戏。
还有一种不自律的表现是放纵,夜生活五彩斑斓,无拘无束,可以恣意地吃喝玩乐刷手机,当你发现该睡觉的时候,天也快亮了。生活需要仪式感,需要偶尔放纵带来的“峰值效应”。可当一个人在浮躁之中沉迷于“修仙”的乐趣,有想过,待浮躁褪去,自己会摔得多惨吗?
很多人觉得,放纵是一种自由,可当你放纵到无法掌控自己的睡眠,这究竟是自由,还是不自由?现代人的夜生活越来越丰富,得到许多享受,却并不幸福,拥有许多方便,却并不自由。
一个人为维持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物品并不多,睡眠是其中之一。越简朴,越能摆脱生活的“奴役”,越接近精神的自由。活出精彩,不是折腾自己,希望所有的年轻人,能够在每一个静谧的夜晚,停下匆忙的脚步,抛开嘈杂的放纵,做一个温柔的梦,去聆听生命的律动,给心灵留一个静静喘息的机会。
吕京笏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9年11月26日 02 版
相关推荐
中新健康周报|医疗领域全国共立案5.2万人;海尔生物并购上海莱士
中新健康 | 首儿所通州院区主体结构封顶 预计2027年投入使用
中新健康|北大医疗今年前三季度收入约39.3亿元 预计年内实现盈亏平衡
医保统筹支付、个人自付、个人自费分不清?看完你就明白了!
东北铁栏杆是甜的?打出溜滑也能受重伤?这些操作轻易别尝试
专访哈佛大学刘军:AI医疗是人类医生的助手而非对手
在冬季如何防滑?不慎跌倒,如何正确处理?
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守正创新,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有些食物让我们心情愉悦
“碎片化睡眠法”危害大不宜效仿
木薯糖水爆火,有人为啥喝“中毒”了
厚底雪地靴易摔伤或致筋膜炎 提醒:80%的人鞋都选错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湖南东安数字赋能“治水”变“智水”
- 北京大兴机场今年旅客吞吐量突破2000万人次
- 英国敲钟人9到90岁都能报名
- 外媒:乌克兰称“没有参与”对克宫的无人机袭击
- 安徽公安强化打击涉企犯罪 助力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
- 国家消防救援局:近年来全国高层建筑火灾呈逐年上升趋势
- 柬埔寨卫生部:H5N1禽流感疫情已得到控制
- 创新引领,机械制造转型升级
- 巴拿马一巴士坠崖造成至少33人死亡
- 各地打造新场景升级文旅体验 特色旅游人气旺
- 想用公维却面临产权困境?“公维金”修漏雨,堵点如何打通
- “格美”预计25日登陆闽浙沿海 浙江局部将出现特大暴雨
- 国家气候中心:预计2024年1月影响我国的冷空气过程主要有4次
- 海外华文媒体人漫步贵阳街头看老街“新生”
- 拉林铁路通车3年发送旅客303.7万人次
- 广西桂林查获一起案值超200万元特大走私卷烟案件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2023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超30%
- 美国血泪劳工史难逃历史鞭挞
- 中国将加大涉企违规收费监管执法力度
- 第二届“良渚论坛”在杭州开幕
- 热门推荐
-
- 年轻患者血液肿瘤多次复发 上海专家成功开展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回输治疗
- 天津口岸迎三年来首艘入境国际邮轮 “双轮同靠”9月底开航
- 众多外企加大在华研发投入 抓住数字化转型发展“新高地”
- 中国威海口岸开通至坦桑尼亚国际航线
- 2023年度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调研报告发布
- “中国乡存丛书”推新篇
- 瓦努阿图附近海域发生5.5级地震
- 湖南新晃:“四村联创”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 上海青少年奥运科普挑战赛总决赛举行 孩子们与冠军面对面
- 先婚后爱、演员“N搭” 甜宠题材剧的爆款制造法
- 立冬开酿:绍兴黄酒为什么“有意思”?
- 甘肃:倡全民阅读活力共建“书香陇原”
- 森林品咖啡、鲸鲨馆“海底露营” 游客追求“体验感”“参与感”
- 中关村国际前沿科技大赛在京启动 共设置八大赛区
- 吉林启动系列活动让文化遗产活力尽显
- (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古往今来 内蒙古民族团结的“鄂尔多斯样板”
- 蓝皮书:2023年前三季度中国化妆品市场平均增长率达12%
- 文章刚更新就出现在盗版网站上 网络文学盗版乱象调查
- 美媒:枪支暴力席卷美国社区 已上升为公共卫生危机
- 94岁日本老人谢罪背后 是731恶魔部队的累累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