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相信“吃素能让人远离糖尿病”?真相在这里
还在相信“吃素能让人远离糖尿病”?
最近总有人问:“是不是吃素能让人不得糖尿病?听说有最新研究证实,吃草可防糖尿病……”我说:涉及饮食营养的科学新闻,一定得仔细看,可不能只读标题。
随后我发现,这些疑问是因为最近国际医学期刊《JAMA Internal Medicine》发表了一篇文章,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对九项前瞻性流行病学研究进行了汇总分析,试图找出不同膳食模式和糖尿病发病率之间的关联性。
研究者对共计30余万成年人的膳食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在这些流行病学研究中,都通过问卷调查来收集参与者们的饮食状况。受访者参与调查时的平均年龄在36~65岁之间,平均体重指数在23.0-26.7之间。
发现以植物食物为主的膳食模式,有利于降低2型糖尿病的风险,降低风险的幅度是23%。那么,这个研究是不是提示我们必须吃纯素呢?其实不是的。它只是提示我们不要吃过多的红肉,而要把蔬果食物吃够。
避免体重过高,是降低
2型糖尿病风险的重要措施
一些研究当中,使用了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指数,其中也包括了不那么健康的植物性食品,如精制谷物(大米、白面及其制品),淀粉食物(如土豆做成的薯条之类),以及含糖食物(如糖果、各种甜食甜点、甜饮料等)。
于是,研究者比较这个指数最低一组和最高一组的2型糖尿病风险差异。如果是一些已经定义过的植物性膳食模式的研究,则比较纯素、半素(少量食用某些动物性食物)和普通杂食的疾病风险差异。
纳入数据分析的九项研究中,有五项研究是在美国做的,包括护士健康研究、护士健康研究II、健康从业者跟踪研究、7日会教派健康研究和7日会教派健康研究第二期。有两项是欧洲研究,鹿特丹研究和阿提卡研究。还有两项研究是在亚洲人中进行的,即新加坡华人健康研究和慈济健康研究。
结果发现,总体而言,遵循植物性为主膳食模式较好的人,风险降低23%。那些果蔬、全谷、豆类、坚果摄入充足的人,风险可以降低30%。
其实,多吃红肉促进2型糖尿病发生,这事并不新鲜了。近十年来的相关汇总研究结果已经有若干篇。特别是在美国所做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非常支持“多吃红肉促进2型糖尿病”这个结论。而且西方研究还发现,吃植物性食品较多的人,果蔬摄入量较多的人,体重比较低。而避免体重过高,是降低2型糖尿病风险的重要措施。
研究发现,体重是一个影响2型糖尿病风险的中间因素。遵循以素食为主生活方式的人,体重通常会低一些。如果不考虑体重的影响,则以植物性为主膳食模式得分最高的一组,和最低的一组相比,2型糖尿病风险要低47%;但如果按同样体重来比较,则风险只降低21%。对于这项研究的结果,我认为不能拿来直接应用,更不能解读为“吃草不容易患上糖尿病”。
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需要讨论。
欧美研究不一定适合
膳食结构更复杂的中国人
第一,动物性食品未必是多数中国人不健康和患糖尿病的原因。
这项研究所纳入的,毕竟大部分是欧美的研究。在这些国家当中,平均的蛋白质摄入量比较高,有消费较多动物性食品的传统,膳食中的B族维生素还有强化食品的保障,很少发生不足。国民整体上肌肉比较强健,体型比较壮。在这种情况下,肉类食物过多,果蔬食物不足,豆类、坚果较少,往往会成为膳食中的主要营养问题,增加植物性食品是有益的。
这项研究也发现,纳入的各项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而言,富含水果、蔬菜、豆类、全谷和坚果的植物性膳食模式与2型糖尿病风险降低的相关性更强,大约能降低30%的风险。这些类别的食物体现了植物性食物的健康意义所在。
然而在我国,情况就比较复杂了。有些人的饮食习惯已经和欧美国家同步,而另一些还是以淀粉类食物为主,动物蛋白质摄入不多的生活。特别是女性和老年人,这种情况非常多见。他们往往身体呈现虚胖状态,肌肉松软,血糖控制能力低下。
看看身边人群就能发现,不吃肉的人患上糖尿病的情况并不罕见,甚至相当普遍。吃素也未必能够让体重下降。无论中国还是印度,僧尼还是居士,很多素食者也照样胖,照样得糖尿病,照样胆固醇水平异常。
虽然此前地球健康膳食模式中认为每天18克红肉和30克鸡肉就能维持健康,但这项研究并没有排除少量的动物性食品,没有提倡纯素,而且这种膳食模式要求摄入相当多的豆类、坚果、花生和全谷杂粮,并不是简单吃点白米饭加点白菜豆腐就能维持健康的。
此前发表在《柳叶刀》上的研究表明,对中国居民而言,吃肉、喝奶,在各种增加死亡风险的影响因素中排到了30名之外,蛋类和鱼类压根没有上榜。相比之下,吃太多的盐、太少的全谷杂粮、太少的水果、太少的豆类等,排名都要靠前得多。由于中国人吃主食的数量大,膳食血糖负荷普遍较大,因此过多精白米面的影响可能比动物性食品的影响更大。
少吃动物性食品
未必是中国人预防糖尿病的关键
第二,适度的动物性食品有利于降低膳食的血糖反应。
多项研究证实,膳食血糖指数和血糖负荷对2型糖尿病的风险有影响。
在主食数量一定的前提下,只有两个方式来降低膳食的血糖负荷:一是降低淀粉类主食的血糖指数,二是通过膳食搭配来降低餐后的血糖反应。
把部分精白米面主食换成全谷、杂豆,这是我经常提倡的控血糖饮食措施,也已经被世界各国的实践所证实有利于预防2型糖尿病。同时,它也有利于预防肥胖、心脑血管疾病和肠癌,降低全因死亡率。
另一个措施,就是在膳食中加入较多的蔬菜,以及适量的动物性食品来搭配精白米面主食。
比如说,馒头的GI值是88,但馒头夹酱牛肉则可以把GI值降低到49。
米饭的GI值是83,但米饭配肉丝炒芹菜可以降低到57,米饭配鱼可以降低到37。奶类也有类似作用,米饭配全脂奶可以降到48。
还有研究发现,如果用等热量的去皮鸡肉或奶类替代一部分高GI的碳水化合物食品,长期而言是有利于预防肥胖和糖尿病的。
富含蛋白质的动物性食品可以促进GLP-1和GIP等胃肠激素产生,有利于胰岛素及时发挥作用。所以,只吃米饭、面条、馒头加少量蔬菜的吃法,餐后血糖更不好控制。少吃动物性食品,未必是中国人预防糖尿病的关键。
加工温度不过高的蒸煮肉
促发糖尿病的作用很小
第三,动物性食品到底怎么吃、吃哪种,也很重要。
的确,红肉和各种加工肉类在摄入过多时对健康有害。不仅仅是其中的饱和脂肪和铁的影响,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红肉类食物会影响肠道菌群,在发酵过程中产生氧化三甲胺、咪唑丙酸等有害物质,同时升高炎症反应。这些都是不利于糖尿病预防和全因死亡率下降的。
不过,红肉的作用还和食量和吃法有关。研究发现,没有烧烤,加工温度不过高的蒸煮肉,促进糖尿病的作用很小,而那些颜色焦黄甚至发黑的烧烤熏制烤制油炸肉类,促进糖尿病的作用就大得多了。
在既没有让人发胖,又没有过度加热的情况下,并未发现吃少量的肉会带来健康危害。甚至有研究发现,白肉摄入量和全因死亡率负相关。酸奶也被多项研究证实有利于预防糖尿病风险。
适当加入一些动物蛋白质食物
配合主食食用
更有利于维持好的血糖状态
总之,对于这件事,我的理解主要有六点。
1.如果原来吃鱼肉海鲜太多,植物性食品不足,那么减少动物性食品,替换成植物性食品,是有好处的。不仅有利于糖尿病,也有利于预防其他慢性疾病,降低全因死亡风险。
2.如果原来鱼肉蛋奶都较少,以淀粉食物为主,那么没有必要降低动物性食品摄入量,甚至可以适度增加到中国居民膳食宝塔推荐的数量(平均每天肉40-75克、鱼虾类40-75克、奶300克、蛋1个)
3.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所推荐的膳食结构,就是一种以植物性食品为主、动物性食品为辅的结构。其中谷类250-400克干重(加水煮熟后重量还要大大增加),包括了全谷杂豆;蔬菜300-500克、水果200-350克、大豆坚果35克,远远多于鱼肉蛋奶的总量。
4 。植物性食品的好处,来自于全谷类、蔬菜、水果、豆类、坚果等,而不是来自于米饭、馒头、面条、凉粉,更不是来自于饼干、点心、薯片、锅巴之类。
5 。对于吃纯素的人来说,必须切实增加以上食物种类,特别是全谷、豆类和坚果,因为它们对于供应足够的蛋白质和微量元素十分重要。
6 。要想预防2型糖尿病,该做的事情不是把鱼肉蛋奶排除出餐单,而是避免过多的精白谷物,远离甜食点心甜饮料。
吃主食的时候,一定要多配合蔬菜和蛋白质食物,包括鱼肉蛋奶。这样反而是有利于控制餐后血糖反应的,也有利于维持肌肉的血糖利用能力。
其实,这项研究所分析的受访者数据中,即便是吃动物性食品最少的那一部分人,食谱中仍然含有少量的动物性食物。研究者也认为,预防疾病的关键是吃到足够的蔬果、全谷、豆类和坚果,绝对纯素并不一定能带来更多的健康益处。
如果家里有糖尿病患者,或者糖尿病高危人士,不妨告诉他们,不吃鱼肉蛋奶,未必能促进健康,而适当加入一些动物蛋白质食物配合主食食用,更有利于维持好的血糖状态。
文/范志红(中国营养学会理事)
相关推荐
中新健康周报|医疗领域全国共立案5.2万人;海尔生物并购上海莱士
中新健康 | 首儿所通州院区主体结构封顶 预计2027年投入使用
中新健康|北大医疗今年前三季度收入约39.3亿元 预计年内实现盈亏平衡
医保统筹支付、个人自付、个人自费分不清?看完你就明白了!
东北铁栏杆是甜的?打出溜滑也能受重伤?这些操作轻易别尝试
专访哈佛大学刘军:AI医疗是人类医生的助手而非对手
在冬季如何防滑?不慎跌倒,如何正确处理?
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守正创新,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有些食物让我们心情愉悦
“碎片化睡眠法”危害大不宜效仿
木薯糖水爆火,有人为啥喝“中毒”了
厚底雪地靴易摔伤或致筋膜炎 提醒:80%的人鞋都选错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约翰逊发声:不支持苏纳克与欧盟达成的北爱新协议
- 长三角年轻人花式“盘”中秋
- 进度条刷新 渝昆高铁江底牛栏江特大桥首跨顺利合龙
- 美国赫米特市警察执法时致一名与案件无关男子死亡
- 俄罗斯总理说俄经济重回增长轨道
- 安徽视障男孩圆梦大学 选择入读特教专业
- 粤赣一个月内新增两条省际高速公路
- 新一轮存款利率今日降息
- 湖北省博物馆编钟乐团——演绎编钟古乐的时代之音
- 一名政协委员的乡村振兴情结:“道路虽苦,未来很甜”
- 广东潮州举办工夫茶大会推广茶文化
- “乡村工匠”范海波:修车“修”出新天地
- 激荡高质量发展新动能,2023中新财经年中会圆满落幕
- 央行新增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1000亿元支持12省(区、市)防汛抗洪救灾及灾后重建
- 引领低碳生活新时尚 宁波开放大学刷新校地协作模式
- “迎亚运·游杭州”宋韵文化主题旅游线路发布
- 采集万物之声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音乐频道《万物声动》播出
- 2022年全国地方戏精粹展演亮相南宁 48个经典剧目连台上演
- 湖南芷江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悼念活动
- 广西国家级重点防洪城今夏遭遇三次洪水“考验”
- 热门推荐
-
- 黑龙江省·广东省产业合作对接活动在哈尔滨举行
- 山西大同村民“夜采黄花” “中国黄花之乡”迎来采摘季
- 深圳警方打掉两个豪车租赁诈骗团伙
- 国家发改委回应民间投资增长承压:一些领域显现亮点
- 宁夏银川22处应急避难场所可容纳超85万人避险
- 潮玩仲夏IN茶卡 2023茶卡盐湖嘉年华暑期活动开启
- “以开放视野,读懂中国之路”(环球热点)
- “上班好好的,可是一放假就生病” “周末病”真的存在吗?
- 苏丹冲突双方签署协议 承诺将为人道主义活动提供保障
- 江苏东台退伍老兵守护抗日烈士英灵43年 为37名烈士“寻亲”成功
- 2023年中国保安员增至676万余人 同比增加5%
- 第24届亚太电协大会将致力“绿色低碳 电亮未来”
- 学者:“西关音”是“粤人”社群通行语音
- 中国完成蒙古国采购600辆公交车出口任务
- 数字时代如何保护人权?中国贡献经验和智慧
- 美国华裔青少年走进滇南历史的天空
- 门头沟将构建京津冀微度假首选地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宁波监管局开展金融知识”五进入”集中教育宣传活动
- 中亚国家元首出席首届海合会-中亚国家峰会 强调对话与合作
- 优良天数同比增加 一季度我国多地空气质量改善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