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健康周报|医疗领域全国共立案5.2万人;海尔生物并购上海莱士
医保统筹支付、个人自付、个人自费分不清?看完你就明白了! 在医疗费用的支付过程中 我们常常会听到 “医保统筹支付”“个人自付” 和“个人自费” 它们有什么区别? 今天就来给大家理清楚 医疗总费用包括哪些? 医疗总费用=医保统筹(基金)支付+个人自付+个人自费 医保统筹支付是什么? 属于医保目录范围内,按规定由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的医疗费用,即医保直接报销的部分,这部分不需要自己掏钱。 医保目录范围也就是常说的:医疗服务项目、药品、耗材“三大目录”。 职工医保医疗费用统筹支付包含基本支付和大额支付。 城乡居民医保医疗费用统筹支付包含基本支付和大病支付。 使用医保统筹支付,需要达到医保统筹地区起付线标准。具体标准,根据参加的医保类型(职工医保/居民医保),以及医院级别的不同,所对应的标准均有所不同。 个人自付是什么? 指在医保目录范围内,需要由患者负担的医疗费金额。 包括起付线以下、乙类先行自付、按比例自付、封顶线以上、目录范围内超限价部分等。 这部分费用可先由医保个人账户内的余额进行支付,不够的部分再用现金等方式支付。 个人自费是什么? 指在医保范围外的药品、项目等,由参保人员全额支付。 举个例子 小张在医院住院看病,总花费4500元,其中纳入医保目录的医疗费用4200元,医保报销3600元,医保目录外医疗费用300元。 个人自费就是医保目录外的医疗费用300元。 个人自付是医保目录内经医保报销后,需要自己支付的费用,即4200元-3600元=600元。 简单来说 医保统筹支付和自付支付 对象都是在医保范围内的项目 “个人自付”就是本次结算中 属于基本医保范围内 由个人负担的部分 “个人自费”指的是 不属于基本医保范围的 由个人全额支付的费用 来源:“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广东医保
东北铁栏杆是甜的?打出溜滑也能受重伤?这些操作很危险 轻易别尝试 随着冰雪季的到来,游客们纷纷打卡东北,畅玩冰雪,但是热闹背后也有“小插曲”发生,比如泼水成冰被热水烫伤;还有网友说东北的铁是甜的,偏要“舔铁”尝尝,结果舌头被粘住,甚至出血。专家提醒,这样的操作很危险,可不要轻易尝试。 一到冬天,网络上就开始流传各种网友“舔冰”“舔铁”的视频,甚至还有视频拍摄到乘客在火车经停的过程中,特意跑到站台上去“舔铁”,结果舌头被粘住,紧急向周围人求助。 记者了解到,每年冬季,医院都会接到因“舔铁”受伤的游客。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烧伤病区主任医师 赵震宇:主要是出于好奇心,用舌头去接触温度比较低的冰面或者金属,导致被粘住了。周围没有热水,着急的情况下强行拉拽,最后导致舌头黏膜损伤,这种伤属于冻伤加撕脱伤。 据医生介绍,在接诊的患者中,除了有主动尝试舔冰舔铁受伤的游客,还有一些游客是不小心受了类似的冻伤加撕脱伤。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烧伤病区主任医师 赵震宇:比如说出外游玩的时候把手套摘了,手上有汗,不经意地接触冰面或者低温的金属,然后被粘住了。这样的患者也有,着急就强行拖拽,最后导致手部的皮肤破损。 专家释疑:冬季为什么不能“舔铁” 为什么冬天不能随便伸舌头“舔冰”“舔铁”?这是什么原理?来听物理教授怎么说? 哈尔滨工业大学物理学院教授 李均:我们舌头黏膜表面有一层唾液,唾液与低温金属钢管接触后,就形成了所谓的舌头、唾液和管的界面结构。界面结构里边,舌头的温度是高于唾液的,唾液是高于钢管的。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热量会自动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唾液是液体,温度降低就会变成冰,变成固体,固体物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是非常大的,远远大于液体。所以这一层冰,分子作用力就把舌头和金属材质的物体粘在一起,取都取不下来。 李均介绍,舌头与金属接触的面积越大,粘得越牢,千万不要小瞧唾液形成的薄薄一层冰,因为像大型的冰景建筑,冰块之间黏合用的就是水,当水的热量迅速地向两边的冰传递时,冰块就牢牢地粘到了一起,所以这种危险的举动还是不要轻易尝试。一旦发生危险,可以有两种办法解困。 哈尔滨工业大学物理学院教授 李均:快速一点的,就是温水,千万别用热水,烫着自己。温水浇在这层冰上,这层冰接受的热量,就大于这层冰向金属材质传递的热量,所以冰就会融化,融化后就自然脱落下来。如果在室外不具备温水或者热水这个条件的话,那就找旁边的朋友来帮忙,对准这层冰去哈气,也会让冰逐渐融化,脱落下来。 打出溜滑防摔伤 专家来支招 打雪仗、堆雪人、打出溜滑,这些都是东北最基本、最简单的娱乐项目,但也有网友调侃“打出溜滑的尽头是骨科”,进入冰雪季,医院还真接诊了一些因为打出溜滑受伤的游客。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外科主任医师 谷守滨:打出溜滑虽然看似初级,也可能受一些比较严重的伤,像骨折、韧带损伤等。比如摔倒的时候手撑地,可以造成这个桡骨远端的骨折。摔倒之后,坐个屁股墩,可以导致腰椎的骨折、踝关节崴伤,可以导致踝关节的撕脱骨折或者韧带损伤。所以这样一个小的初级的娱乐活动,如果处理不当,可以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据医生介绍,打出溜滑是东北孩子最喜欢玩的娱乐项目之一,只要掌握动作要领基本上还是安全的,但对于初到北方玩冰的游客,还是要做一些游玩攻略,掌握一些冰雪运动常识。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外科主任医师 谷守滨:一开始助跑速度不能太快,跑两三步就可以。如果不可避免要摔倒的时候,不要奋力挣扎,要顺势摔倒。如果向后摔倒的时候,不要让后脑着地,因为后脑是神经中枢所在的位置。如果向前摔倒的时候,要降低重心,两个手撑地,然后肘关节微屈,手、肘、肩顺序着地,侧滚,有点像这个守门员侧扑姿势,缓冲力量,这样的话伤害就轻一些。
在冬季,防滑措施不能少 冬季雨雪天气增加了跌倒风险,导致骨折、脱位、外伤发生率增高,老年人、行动不便人群应在做好必要的防护情况下外出活动,或减少不必要的外出活动。若必须外出,一些相应的防滑措施尤为重要。例如,老年人和小孩应穿着具有良好防滑性能的鞋子,鞋底的纹路要深且材质有较好的摩擦力。老年人行走时可使用辅助工具,如多脚拐杖,帮助维持身体平衡。行走时要尽量避开有积水、积雪或结冰严重的区域,尤其是表面光滑且倾斜的路面。行走时步幅要小,速度宜慢,双脚尽量贴近地面,呈外八字形行走,类似“企鹅步态”,这样可以增加脚底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提高稳定性。 不慎跌倒,正确处理很重要 如果不慎跌倒,该怎么办呢?有以下三种情况。 若跌倒后出现肢体剧烈疼痛,且伴有明显的肿胀、畸形,很可能发生了骨折或脱位。此时不要随意移动受伤部位,避免造成二次损伤。尽快拨打急救电话,等待专业医护人员前来处理。 若跌倒后出现头晕、头痛、恶心等症状,可能存在颅脑损伤的风险。同样要保持原地不动,将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请旁人拨打急救电话。 若只是轻微疼痛,可在旁人协助下慢慢起身,观察后续有无不适症状加重的情况,若出现局部肿胀、疼痛持续不缓解等,也应及时就医检查,避免隐匿性的损伤。 文字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布会 (健康中国微信公众号)
“碎片化睡眠法”危害大不宜效仿 尤其不适合青少年,可能导致生长激素分泌下降甚至停止 最近,社交平台上流行起各种“碎片化睡眠法”:某知名人士称自己工作时一天可以只睡4小时;有博主称,很多名人都会采用“达·芬奇睡眠法”,即工作4个小时,小睡30—40分钟,循环往复,包括达·芬奇、爱迪生、拿破仑、撒切尔夫人都采用这种睡眠法,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还有博主给学生列出时间安排表,表示每睡2小时起来学习1小时,循环往复,这样做可以把时间利用到极致…… 这些方法真的能有效提高工作学习效率吗?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晓文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网传说法不可信。 学术界将“达·芬奇睡眠法”这类在24小时内有多次较短睡眠周期的睡眠模式统称为“多相睡眠模式”,将7—9小时连续睡眠模式称为“单相睡眠模式”。目前,没有任何一个权威性对照研究显示多相睡眠模式是长期有效且健康的作息模式。相反,国际睡眠学术界的科学共识以及近期多项研究表明,多相睡眠模式会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一些名人提倡“达·芬奇睡眠法”,其实是缺乏睡眠病理生理学知识的表现。 单相睡眠模式可以分为两个主要阶段: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和快速眼动睡眠(REM)。其中,非快速眼动睡眠的N3阶段深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对于细胞修复以及学习、记忆尤为重要。一个完整的睡眠周期至少需要90分钟,多相睡眠模式往往无法完成完整的睡眠周期,因此不能进入N3阶段深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这样就无法有效完成身体恢复、情绪调节等,大脑也无法及时记忆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即使单次睡眠时间超过90分钟,但多次醒来(如每2小时醒一次),也可能导致整体睡眠变得零散和低效。 研究表明,多相睡眠模式危害很大,不仅会导致睡眠质量下降,而且会显著降低注意力、记忆力以及决策能力,进而影响认知功能、情绪稳定和整体健康。长此以往,还会抑制深度睡眠的发生以及机体恢复能力,导致昼夜节律紊乱、失眠、代谢功能障碍等;若青少年采用多相睡眠模式,可能导致生长激素分泌下降甚至停止。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确实会采用碎片化睡眠法来提高工作效率,包括一些名人。不过杨晓文表示,虽然短期可以通过压缩睡眠时间的方式来增加工作时间,但这种方法不可持续,长此以往会造成慢性睡眠剥夺,危害身体健康。有些人天生所需的睡眠时间比普通人少,这是因为其携带“短睡眠基因”,但携带这种基因的人只占总人口的1%,因此不能把他们的短睡眠法推广给大众。 根据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的建议,小学生(6—12岁)建议每天睡眠约10小时,初中生(13—15岁)建议每天睡眠约9小时,高中生(16—18岁)建议每天睡眠约8小时,成年人(18岁及以上)建议每天睡眠7—8小时。 杨晓文表示,个体的最佳睡眠时间受多种因素影响,因人而异。保持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如规律作息、舒适的睡眠环境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各年龄段和性别的人群都至关重要。本报记者 白璐 (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