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发热、远红外、石墨烯 “黑科技”内衣是真保暖还是智商税?
眼下,已经进入“数九”寒天,随着气温下降,保暖衣物进入销售高峰期。面膜衣,肌底衣,速热衣,让人挑得眼花缭乱,自发热、远红外、石墨烯,听上去充满“科技与狠活”。还有一些商家宣称,保暖内衣中运用了这些“黑科技”,在零下40℃穿都不会冷。这些“黑科技”到底是真保暖,还是智商税?
“自发热”内衣真的可以“凭空产热”吗?
在冬季保暖服装市场上,很多贴身内衣标有“自发热”功能,号称服装自身可以发热为人体供暖。那么这种“自发热”内衣,真的可以“凭空产热”吗?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热量不能凭空产生。所有的“自发热”,实际上都是借助外力发热。目前市面上的“自发热内衣”,大部分是利用纤维吸湿发热的原理。其实是吸收了穿衣者自身的水分,来达到发热的功能,当纤维吸收水分时,纤维分子中的亲水基团与水分子结合,水分子的动能降低,转换为热能释放出来。
北京石墨烯技术研究院院长、材料学博士 王旭东:首先 “自发热”肯定是有夸大的成分,因为所有的热量都需要一个温度差,更简单点说需要一个热源,如果从保暖内衣来看,人体是它的主要热源,所以说“自发热”,除非服装本身带有其他的电热转换或者电热的驱动能力,不然的话很难实现“自发热”。基于我们的专业理解,它可能更多的是把人体的热量更大程度地保持和利用,让人体更舒适、更长时间适合户外作业。
石墨烯贵,所以几百元的石墨烯内衣是假的?
这两年,还有一些保暖内衣含有“远红外”“石墨烯”等科技材料,有网友说,每克石墨烯产品价值约1000元,如果完全使用石墨烯制造一件保暖内衣,保守估计成本也要上万元。因此,几百元一条的秋衣秋裤中添加的基本都不是真正的石墨烯。这样的说法是真的吗?
北京石墨烯技术研究院院长 材料学博士 王旭东:网友说的应该是纯石墨烯的产品,现在在化纺里面添加普遍是在千分之一至千分之五,这个添加量还是很有限的。通过中国材料工程师的努力,同等质量的条件下,石墨烯已经从10年前1万美金一克,降到了1块钱人民币一克,虽然相比于部分材料还是价格比较高,现在可以看到石墨烯的价格已经下降到我们的工业品类,百姓生活可以承受的水平。
专家强调,由于添加含量较低,石墨烯保暖内衣的成本,往往不仅取决于石墨烯本身,更在于衣物原材料纤维的种类,以及与石墨烯融合的制造工艺。市场上琳琅满目的保暖内衣,仍适用于“好货不便宜”原则,但也并不意味着便宜没好货。
北京石墨烯技术研究院院长、材料学博士 王旭东:现在确实可以用较轻薄的材料实现,这些都得益于材料技术的进步。
专家介绍,远红外纺织品是一种高效的保温材料。发热原理是先吸热,再放热。它吸收的能量有两种:
一种是环境中的能量,比如阳光中的可见光、红外线、远红外线等;
另一种是人体自身发出的能量。远红外纤维吸收了这些能量之后,会将其转换成远红外线再辐射回人体,从而实现给人体供热。
石墨烯是碳材料的基本结构单元,是一种纳米材料,具有高强度、高导电性和优异的热传导性能。石墨烯纤维可以制造具有抗菌、除臭、防紫外线等功能的服装。石墨烯吸收人体热量之后发射远红外线到人体的机理,即为石墨烯保暖内衣的工作原理。
注意辨别保暖内衣夸大宣传及洗涤次数限定
专家表示,无论什么样的材质,都可以通过吸湿来发热,只是程度有所差异。在挑选购买吸湿发热内衣时,除了要注意辨别某些夸大宣传,选择正规渠道购买,还要注意保暖内衣也是有洗涤次数限定。
在挑选购买吸湿发热内衣时,还可以检查商品吊牌信息,达标的保暖内衣会在执行标准栏里明确标注:符合FZ/T73036-2010《吸湿发热针织内衣》标准。该项标准提出了两项关于吸湿发热性能的指标:最高升温值大于等于4.0℃;30分钟内平均升温值大于等于3.0℃。当湿度饱和之后,吸湿发热面料无法再提供更多的热量。
北京石墨烯技术研究院院长、材料学博士 王旭东:理论上来讲我们的所有产品都是有寿命的,但是标准既然有吸湿发热这样的标准,它一定是在产品标准内限定了它的洗涤次数,应该说在洗涤次数内,它的发热是要达到相关的标准,才能够声称为是这样的一个产品。
“加绒衣裤是用胶粘的,有毒”是真的吗?
这两年加绒衣裤也很受网友们追捧,但是近日有网友说:复合加绒的保暖内衣面料是用胶粘的,不仅甲醛含量高,而且有毒。这又是怎么回事?
专家介绍,“复合”就是将两种不同的面料合在一起,是一种在服装加工中的常见工艺。“复合加绒”通常是将一层普通面料与一层经过拉毛起绒处理的聚酯纤维(即“涤纶”)面料复合形成类似珊瑚绒、摇粒绒、羊羔绒质感的面料,“复合加绒”的关键在于使用的胶水。面料的复合要保证一定的柔软度,脲醛树脂、酚醛树脂类胶水硬度高,通常不会使用。
目前市面上复合面料的黏合,多用热熔胶和油胶两类。聚氨酯类热熔胶是服装领域最常用的热熔胶,具有黏结强度高、柔软弹性好、耐热耐水等优点,而且不会释放甲醛,符合安全标准。
而一些厂家为降低成本,会选择使用油胶,油胶是用有机溶剂溶解胶水。虽不含甲醛,但残留的挥发性有机溶剂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消费者可通过气味来辨别,如衣物有刺鼻气味,建议不要购买或直接退货。
(央视新闻客户端 总台央视记者 李峥 李林松 彭海龙 杜曦晨)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侵权千余部网络小说、吸引用户近30万 落网嫌疑人:赚太多舍不得关
- 创新高!本届广交会将举办750多场贸易促进活动
- 一季度开局良好 汽车产销创2019年以来新高
- 以全新方式呈演世界经典轻歌剧作品 “邂逅”音乐会登台
- 约翰·桑顿:金融领域或是美中之间强有力沟通渠道
- 普通民众如何预防呼吸道疾病?中疾控给出建议
- 福建漳州海警紧急救助一只搁浅海豚
- 河南启动省级自然灾害救助四级应急响应
- 大风、降水、强降温 河南部分县市将现寒潮
- 山西冬季迎峰保供 一重点工程投运
- (文化中国行)“老无锡”家门口见证中华文化活化与传承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豫园灯会将亮相法国巴黎
- (乡村行·看振兴)江西安远:“一滴油”撬动亿元产业链
- 瑞典与土耳其将于6月中旬举行会议讨论瑞典“入约”事宜
- 端午假期出游需求旺 太铁增开去往京津等地27对列车
- 日本千叶发生5.4级地震 东京等多地有震感
- 捂好民众“钱袋子” 河南4年破获电诈案件逾3万起
- 8月2日8时至3日8时 河北各水系共发生涨水过程10次
- “中国好人”姚宝熙离世:一根皮带用18年 公益捐款千万元
- 强推司法改革 内塔尼亚胡将引发怎样“巨震”
- 热门推荐
-
- 柳梧铁路项目梧州段首座超两千米隧道顺利贯通
- 里斯战略定位咨询:受访中国“Z世代”群体中逾八成每月零食饮料花费400元以上
-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督导阿里巴巴集团完成三年整改
- 广西加强汽旅露营圈建设 服务“汽车+旅游”房车文化
- 比亚迪问鼎全球销冠 出海业务表现抢眼
- 外媒:以色列袭击加沙物资分发中心 致5死22伤
- 报告:2023年北京居民消费倾向回升
- 中国1月社融增量6.5万亿元 比上年同期多5061亿元
- 工信部:5项工业互联网平台国家标准正式发布实施
- 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三创赛”在福州启动
- 青山鸿雁归浓浓赣港情 香港乡亲返乡考察活动在赣收官
- 第12届咪豆音乐节唱响南京打造“音乐狂欢”
- 安徽发布低温雨雪防御提示 影响合肥等10个市
- 俄乌局势进展:普京称俄经济积极向好趋势增强 波兰将在数日内向乌提供4架米格-29战机
- 东西方创意交融探新 南京沉浸式演出惊艳“绽放”
- 印尼一金矿山体滑坡造成的死亡人数升至12人
- 新华全媒+|西安:千年古都尽显光影魅力
- 西藏航空运送72名救援人员飞赴日喀则地震灾区
- 第十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在云南临沧开幕
- 吉林警方破获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案 为企业挽回损失70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