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行·看振兴)山西高平:药材铺就“金色大道” 拓宽民众增收“钱”景
中新网晋城12月4日电 题:山西高平:药材铺就“金色大道” 拓宽民众增收“钱”景
作者 杨佩佩 李娜 崔晓娜
初冬时节,在山西晋城高平市米山镇米东村中药材种植基地,100亩丹参迎来采收期。随着采收机驶过,一根根丹参破土而出。40多名村民熟练地将丹参挖出、去土、分拣、装车,一股股浓郁的药香扑鼻而来,飘满了田间地头,也飘香了村民致富路。
2023年以来,米东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引进药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流转土地350余亩,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今年,该村采取土地轮作倒茬方式,种植100亩丹参、250亩党参及部分射干。目前,100亩丹参进入采收期,预计可产35万斤。
高平市百草园中药材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原晓峰说:“我们在学习外地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气候环境和土壤条件,种植了更适合本地的丹参中药材,加上在种植、管理上下了不少功夫,今年的丹参长势不错,药质含量高、药味浓厚,亩产达到3500多斤。而且是订单式种植,销路也不愁。”
中药材产业的发展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价值,也拓宽了村民增收渠道,除土地流转金,村民还可以在地里干活,带动了100余名本村及周边村民在家门口挣钱。村民焦东风就是其中一名,“今年春天种丹参的时候我就在这干活了,还有夏天除草,到现在收丹参,一直有活儿干,一天能挣80块钱。”
米东村党总支书记贾先德表示,今年,该村还建了中药材初加工厂,引进烘干设备。当地将探索种植更多适合本地、优质高产的中药材,延伸中药材产业链,把中药材产业发展成绿色生态富民产业,让中药材成为村民的致富良药。
在高平市野川镇沟村村,200亩地黄田同样迎来丰收期。近百名村民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弯腰、捡拾、装袋,动作一气呵成,一袋袋地黄被迅速装车,运输车辆沿着田边小道往来奔忙。
今年,沟村村经济专业合作社种了200亩地黄。从当下采收情形核算,亩均产量达6500斤左右,依照与合作方签订的每斤1.2元订单价格来算,亩均收入突破7500元。扣除种子购置、肥料滋养、地膜铺设、农药防护,以及人工雇佣、机械作业等各项费用后,亩均纯利可达2500元以上。
“在发展地黄产业的道路上,我们村可没少下功夫。”沟村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许永清说,为筑牢产业根基,降低投资风险,该村合作社与药材研发公司合作,不仅开启订单生产模式,确保产品“有处可去”,还立足本村,大力建设中药材加工基地,打开销路。
同时,该村还创新打造“公司+基地+技术+农户+加工”五位一体经营模式,凭借这一模式,本村村民在家门口便能轻松就业,实现顾家、挣钱两不误,并吸引周边村30多名村民共享发展红利。(完)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5G+AI”加持胎儿医学 逾60家医院携手建协作网络促进优质资源共享
- 力拓:几内亚西芒杜高品位铁矿石投资条件现已满足
- 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展现大国担当
- 上海南京路步行街正“蝶变” “街心”酝酿焕新颜
- 卡游山东首店开业 引领卡牌竞技新风尚
- 天津产自行车加速出海 前三季度出口数量及货值全国第一
- 文化交流视野下的留法勤工俭学
- 传统优势湘品畅销全球 “新三样”产品海外受宠
- 西藏山南:整治人居环境 建设和美乡村
- 浙江南湖发布10亿科创基金 为科创转化注入“金融活水”
- BBC炒作涉疆“强迫劳动” 中国驻英使馆:恶意诽谤
- 中国驻英使领馆提醒中国游客注意加强安全防范
- 《白蛇:浮生》全球首映 中国传统文化IP如何应时而新?
- 60余件吴昌硕作品亮相八大山人纪念馆 上演跨时空“对话”
- “五一小长假”催热西安乡村游:村不空了 钱包鼓了
- 人大附小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大运河课程正式启动
- 42年护孤岛灯塔长明 浙江“守塔人”站好最后一班岗
- 重庆(化龙桥)国际商务区自贸联动创新区启动建设
- 骑行消费兼顾功能与颜值
- 宁夏实现“沙里淘金” “雪里观沙”成热门景观
- 热门推荐
-
- 香港金管局成立央行数码货币专家小组 与港5所大学合作
- 胡润首次发布《中国葡萄酒酒庄50强》榜单
- 甘钟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首座牵引变电所顺利封顶
- (寻味中华|非遗)蒙古族长调:风吹草低见牛羊 草原牧歌情浓调长
- 西藏察隅雪崩:警地联合救援 群众及时脱险
- 菲律宾坎拉翁火山喷发已致4.5万人被疏散
- 湖南岳阳一怀化一东盟国际铁水联运首发开行
- 开场30分钟内可退票 电影消费该有“后悔权”
- 国际机构下调对英国2024年经济增长预期
- 山西将开展2025年县域商业建设行动 加快补齐农村商业设施短板
- “职引未来”国有企业面向新疆高校毕业生招聘活动举行
- 专家建言能源转型:煤炭绿色低碳是必然趋势
- 中新人物|茅盾文学奖得主杨志军:成为写作的“在场者”
- 食品标签不该“找不到、看不清、看不懂”
- 北京房山、门头沟、昌平区因灾情供电受影响的村复电率达71%
- 安徽解读新一轮“以旧换新”政策措施
- 一线观察丨面对“超强台风” 广东如何“超强应对”?
- 联合国秘书长任命近东救济工程处独立审查小组
- 非遗如何破局新生?专家:融入年轻人日常生活是关键
- 专家学者齐聚扬州 共话“巨型稻”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