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展现大国担当
11月30日至12月1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迪拜大会将在阿联酋迪拜召开。生态环境部日前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3年度报告》指出,中方全力支持阿联酋成功办会,期待同各缔约方共同合作,确保《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COP28)延续并深化“共同落实”的主题,以全球盘点为契机,发出聚焦行动、加强合作的积极信号。
外媒普遍认为,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实施一系列措施和行动,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取得了积极成效。
如期实现碳达峰前景乐观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报道,芬兰能源与清洁空气研究中心日前对89名行业和学界专家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超过70%的受访专家认为中国有望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的目标。相较去年,该机构采访的专家都对中国如期达标的前景更加乐观。
彭博社引述相关报告称,清洁发电量的猛增将令中国明年的碳排放减少,并可能使中国走上碳排放持续下降的道路。报道称,中国太阳能、风能、核能和水力发电今年的装机量将满足中国新增电力需求,从而减少对煤炭的依赖以及相应排放。
英国气候科学与政策网站“碳简报”近日发布的分析报告也认为,随着新型低碳能源装置安装的创纪录增长,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在2024年减少,并可能出现结构性下降。
美国《外交政策》双月刊网站日前报道称,2024年可能会作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关键时刻被铭记。在最近发布的年度《世界能源展望》报告中,国际能源署(IEA)预测,中国化石燃料使用量将在2024年达到峰值,并在2025年开始下降。该媒体指出,煤炭在中国的地位正在被取代。与此同时,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发电以非同寻常的速度增长。今年短短6个月,中国新增的太阳能发电量就超过了德国迄今的装机容量。IEA预测,2025年中国将有足够的风能和太阳能来满足新的需求,从而替代对煤电的额外需求。
英国广播公司网站报道称,中国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取得令人印象深刻的成效。芝加哥大学能源政策研究所编制的空气质量寿命指数显示,2013年以来,北京的空气污染减少了约50%,中国全国范围内的空气污染减少了约40%。经济学人智库一名中国问题分析师表示:“北京有着从煤炭转向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的强烈决心。”
引领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
近来,中国持续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一系列务实有力的政策举措让国际社会看到中国的诚意与担当。
约旦侯赛因·本·塔拉勒大学教授哈桑·达贾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致力于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做出的积极努力,符合自身高质量发展需求,对世界的可持续发展也作出积极贡献。
有外媒注意到,11月上旬,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外发布《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方案》,提出在全国范围内选择100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市和园区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聚焦破解绿色低碳发展面临的瓶颈制约,探索不同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的城市和园区碳达峰路径,为全国提供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根据《方案》,首批国家碳达峰试点名额共有35个,在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陕西、新疆15 个省区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对此,美国《华盛顿邮报》引述专家观点称,在COP28召开之前发布的碳达峰试点建设方案,显示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
11月7日,生态环境部联合有关部门公布《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十四五”和“十五五”期间甲烷排放控制目标。谈及中国开展甲烷排放管理控制的这份顶层设计文件,路透社称,外界对此期待已久,该方案致力于应对导致气候变暖的甲烷问题。报道称,中国将在截至2025年的五年规划期间,有效提升对甲烷排放的监测监管能力,并在2026年至2030年明显提升这些能力。
联合国气候变化迪拜大会候任主席、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工业和先进技术部部长苏尔坦·贾比尔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创新、创造力和实力对世界助力颇多,是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引领者。中国不仅生产全球能源转型所需的产品,其工业实力也在帮助各国减少成本。中国在清洁技术方面的持续引领是助力实现全球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苏尔坦·贾比尔还透露,COP28将展示中国在多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尤其是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方面”。
外媒报道称,据能源转型委员会统计,全球每年新建的可再生能源项目,大约一半在中国。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约翰·克里日前表示,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持认真态度。
为实现全球气候治理目标作贡献
哈桑·达贾表示,中国不仅重信守诺,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而且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为完善全球气候治理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中国智慧和力量。
11月15日,中美两国发表《关于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阳光之乡声明》。根据声明,中美两国致力于有效实施《巴黎协定》及其决定,包括格拉斯哥气候协议和沙姆沙伊赫实施计划。此外,两国决定启动“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工作组”,开展对话与合作,以加速21世纪20年代的具体气候行动。
对此,美国《纽约时报》网站报道称,这项声明的达成正值关键时刻。在COP28召开前夕,中美共同发表的这项声明给全球应对气候危机的行动注入新动能。英国《金融时报》网站也将此视作全球气候政策取得进展的一个迹象。
美国之音电台网站报道称,美国与中国决定启动“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工作组”并将加快两国可再生能源部署。这表明两国正在合力应对气候危机。专家认为,这份声明是美国和中国在COP28召开前通过“及时努力推进的有意义的全球进展”。
巴基斯坦《国民报》刊发评论文章称,中美两国在治污减排、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等方面的合作表明两国愿积极承担环境治理的共同责任。文章进一步指出,中国致力于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专注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等领域,为实现全球气候治理目标作出贡献。文章称,面对全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应对气候变化的迫切需求,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聚焦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广清洁能源,构建完善的环境治理体系。例如,克罗地亚佩列沙茨大桥、肯尼亚蒙内铁路等共建“一带一路”标志性项目,都遵循最高环境标准,体现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为保护生态环境付出的巨大努力。
伍德麦肯兹咨询公司日前公布的分析报告称,随着中国承诺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海外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有望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一个受关注的焦点。在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基础设施发展的计划下,海外绿色能源项目所占的比例正在上升。接下来,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内有望上线的海外发电项目中,可再生能源项目预计会占到近60%。
总部位于菲律宾马尼拉的非营利组织“亚洲人气候解决方案”和能源与清洁空气研究中心10月发布的报告指出,截至2023年7月,中国取消的海外煤电项目可避免约62亿吨二氧化碳排放。
巴基斯坦《国民报》刊文认为,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指引世界走向可持续的共同未来的“希望灯塔”,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典范,为增强全球环保共识铺路架桥。
严 瑜
严 瑜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第三届全国工业设计职业技能大赛决赛开幕
- “2024(第八届)PBIC青少年国际公益创新挑战”在京落幕
- 日本濑户内海两船相撞致3死1伤
- “中国式现代化与数据治理新发展”学术研讨会举行
- 美国“人鱼姑娘”再度来华:开放心态体验不同文化
- 遇见福建:“二月二”游南宋灯笼喜闹春田
- 万千气象看云南丨从一颗核桃开始,在西南边陲探索“一县一业”
- 中新健康丨排球大小肿瘤包裹臀部 新生儿在上海获治疗
- 杭温高铁试运行:驰骋山水间 开启一体化新发展
- 甘肃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由“大治”转向“长治”新阶段
- (新春走基层)住在保障房里的年轻人:因一个家,择一座城
- 万吨级江海直达船舶首次直航重庆
- 跨里海中欧班列实现常态化开行
- 截至11月底中国高速公路服务区累计建成充电桩3.31万台
- 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正当时
- 有聊|田曦薇:我自四两拨千斤,真心用心从心
- 识别AI诈骗不能靠老人“听力”
- 美国佛州发生枪击事件 致1死4伤
- 谍战大剧《无间》收官 致敬隐蔽战线上的无名英雄
- 和评理 | 深入对话释放积极信号 共同努力改善中美关系
- 热门推荐
-
- 山西五台:小杂粮乡村振兴“挑大梁”
- 江西累计开通5G基站12.3万个 实现主城区及县区5G网络全覆盖
- 旱地变良田 塞北小城唤醒“沉睡”土地资源赋能乡村振兴
- 浙江金华文物资源总数列该省首位
- 巴西学者:俄乌、巴以冲突再次暴露美西方“双标”本质
- 中国驻泰国大使春节前夕送祝福
- 收购案受阻 日本制铁和美国钢铁正式起诉美总统拜登
- 识别那些“吃”出来的抑郁和焦虑
- 发生决口险情的江西丰城清丰堤顺利合龙,后续工作持续展开
- 青春校园剧刮起喜剧风
- 第十一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西安闭幕 “金丝路奖”揭晓
- 累计投入300亿 “不造车”的华为意欲何为
- 京津冀同城商务区一期城市更新项目正式进场试桩
- 财政部将于12月在香港发行100亿元人民币国债
- 中新健康丨工伤申请有时效吗?人社部回应
- 98岁北京人艺著名表演艺术家郑榕病逝
- 没准你也想“当一会儿许知远”
- 国家管网集团向日喀则地震灾区捐款1000万元
- 中新真探:月经推迟是因为身体“缺血”?
- (新春走基层)在桂越南留学生“挤”春运 乘中国新开通高铁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