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新”逐“质”,安徽阜阳先进制造业跑出“上扬曲线”
中新网合肥8月17日电 (记者 韩苏原)今年以来,安徽省阜阳市制造业投资持续发力,成为经济运行一大亮点。截至6月底,全市在库制造业投资项目461个,较上年同期增加107个,其中本年新入库10亿元以上项目18个,较上年同期增加14个,跑出“上扬曲线”。
数据增长的背后,是越来越多的新兴产业“聚星成火”,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共同成为推动阜阳经济向前向上的动力所在。
一台台自动化设备高效运作,在生产线的一侧,身穿防护服的工人们正操控电脑,实时监控设备的运行数据,实验室内各类仪器运转繁忙,工程师们抢抓研发先机……走进阜阳欣奕华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欣奕华新材料”),高科技、智能化的场景扑面而来。
“我们是国内首家实现彩色显示光刻胶大规模量产的企业,年出货量数千吨,出货实绩位居全球光刻胶企业前列。”欣奕华新材料首席运营官陆金波介绍,2017年,公司实现彩色光刻胶正式量产,助力行业逐步打破彩色光刻胶100%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
自2013年成立以来,从名不见经传的行业“探索者”,到成为细分行业“领跑者”,陆金波说,企业之所以能够赢得市场,就在于持续的创新投入。截至目前,该企业已形成自有专利340余项,业务覆盖新型显示和集成电路等行业。
位于界首市的吉祥三宝高科纺织有限公司(下称“吉祥三宝公司”),原本只是当地一家传统纺织小作坊,后来凭借科技的力量,实现了从“四件套”到“高精尖”的蜕变。
“公司的改变出现在2017年,得益于界首市举办的院士专家行活动。”吉祥三宝公司副总经理荣小瑛介绍,当年吉祥三宝公司与东华大学俞建勇院士团队“一拍即合”,于同年8月设立院士工作站。在共同开发的功能性纺织新材料产品中,仿鹅绒结构高保暖絮片被列入国家科技部2019年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科技冬奥专项,2022年2月4日产品已亮相北京冬奥会。
“公司上半年的产值已突破6000万元,下半年是旺季,订单已经排到了10月份,全年有望达到2亿元。”荣小瑛表示,公司积极探索联合技术攻关、异地孵化、订单式研发等合作创新模式,不断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产品应用范围从普通民用领域跨界到特种等行业。
作为全国制造业百强市,近年来,阜阳市坚持“产城融合、制造强市”,重点发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绿色食品、新能源汽车和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及光电显示、生命健康、绿色建筑建材、高端纺织服装等八大先进制造业。2023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近2000亿元。(完)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香港青年相聚上海闵行 开启实习计划
- 价格便宜量又足!中药茶饮成“新宠”
-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表示不再参加自民党总裁选举
- 青海:社会救助兜底保障 形成协作联动“大救助”格局
- 深耕肠道大健康 光明畅优以科技力量唤醒肠活力
- 杭州亚运村里办“村晚” 非遗文化登上“亚运舞台”
- 红土地上振兴路:“鸭司令”托起乡亲致富
- 发电业绩大翻身:电力股集体“浴火重生”,发电央企利润创新高
- 上海构建应急心理救助和危机干预网络 为超大城市穿上“心理防护服”
- 美国国防部:美向乌克兰输送的武器“无从追踪”
- 西藏岗巴县岗巴镇雪村:过上喜气“羊羊”的好日子
- 展出图书40万余种 2024北京图书订货会引领“中国出版风向标”
- 外媒:哈马斯回应伊朗袭击以色列
- 新疆兵团借特种养殖搭休闲游“快车”
- 台风“苏力”致海南岛多地出现强降雨
- 保护职场女性,不能光靠热搜
- 韩政府称“窃听可能性微乎其微”李在明质疑:难以排除
- 透视经济半年报:GDP增速符合预期 消费外贸“内外兼修”
- 刷新最快纪录!2025春节档电影预售总票房突破3000万
- 辽宁沈阳:第九届浑河岸交响音乐节唱响城市振兴乐章
- 热门推荐
-
- 长江基建集团申请在伦敦证券交易所第二上市
- 台青“登陆”浙江宁波创业创新 共探直播经济发展
- 有聊丨傅东育:好演员要为表演交出情感、交出灵魂
- 杭州互联网法院受理涉网知识产权案近3万件
- 新疆罗布淖尔国家湿地公园碧水微澜映胡杨 鹭鸟欢飞生态美
- 拜登称自己尚无计划访问俄亥俄州列车脱轨事故现场
- 普惠保险体系不断完善
- 换人!沙普斯接替华莱士成为新任英国国防大臣
- 3死10伤!美国阿肯色州超市发生大规模枪案
- 美司法部:特检官寻求本月以枪支罪名起诉亨特 拜登
- 央视元宵节晚会 小尼的牌终于对上啦
- 暴雨黄色预警:8省区市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雨
- 长沙机场计划恢复至大阪、雅加达等航线
- 数字人民币持续助力中国消费回升 覆盖多地多领域
- 爱达·地中海号邮轮今年底将在广州南沙启航
- 我国开通全球首条1.2T超高速下一代互联网主干通路
- 吉林老人十年微刻两部名著 几十万字落于一石
- 邹骥:中国外贸“新三样”的价格竞争力源于自身优势
- 湖南浏阳文明餐桌兴起“食尚风”
- 独家述评|十年,上海自贸区这样“领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