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新”提“质”!“文旅+科技”共创暑期消费新体验
从“初心码头”扬帆起航,随着“1921 上海”的字样缓缓浮现,昔日外滩的景象跃然眼前……暑假期间,红色文化沉浸式体验展——“数字一大·初心之旅”在中共一大纪念馆正式面向公众开放。观众戴上VR眼镜,可以瞬间穿越至1921年的上海,360度地沉浸于真实再现的历史场景中。
今年暑期,一系列数字化项目点亮夏日文旅版图,编织出一个个精彩纷呈的新场景,绘制出一幅幅别开生面的新画卷。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融入,引领游客从“走马观花”到“深度沉浸”,为文旅产业逐“新”提“质”注入新动能。
在北京圆明园遗址公园,“重返·海晏堂”项目借助科技手段,实现原址数字化复原,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文化;在浙江杭州,浣纱江畔上演着夜游盛宴,游客欣赏两岸风光的同时,可以在光影交错中了解当地文化;在湖南长沙,观众打开手机扫描明信片,即可AR云游齐白石故居,查看文字介绍和特效动画。
科技与文旅项目的深度融合,不仅催生出更加丰富的文旅形式,为游客提供更酷炫、有趣的消费体验,更以可见、可听、可感的方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观众在湖南博物院沉浸式观展。人民网记者 刘微摄
如梦似“镜”、流光溢彩、数字演绎……湖南博物院运用现代科技活化千年历史,让文物“活”了起来。通过超高清文物扫描、三维投影、流体视效模拟、巨幅沉浸式LED球形屏幕等前沿技术和展陈方式,马王堆汉墓中的珍贵文物生动展现在游客眼前,引发惊叹连连。湖南博物院院长段晓明在采访中表示,“文化博物馆领域正处在数字化转型的风口,高新技术为文化遗产传播开辟了新道路。”
记者观察到,数字技术也逐渐成为全国各地提升旅游服务品质、完善旅游体系的重要手段之一。数字赋能智慧转型,极大促进了文旅消费的便捷化与高效化,使得游客的旅程更加顺畅愉快。
“这个暑假我带孩子来福建游玩,只需一部手机,在‘畅游八闽’应用程序上就能完成景区门票预订、酒店住宿安排、行程规划,甚至还能购买到当地的特色美食和纪念品。”来自北京的张先生说道。
业内专家表示,智慧旅游是数字技术与传统旅游不断融合的重要成果,是新质生产力在旅游发展中的重要体现,发展空间非常广阔。当前,我们要抓住新机遇,拥抱新技术,拓展新场景,探索新模式,持续推动数字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拉动文旅消费蓬勃发展。(实习生张婧怡对本文亦有贡献)
人民网记者 刘微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二月二“龙抬头” 杭州民间龙舟队开桨
- 安徽淮海实业发展集团原董事长童伯根一审获刑11年零6个月
- 黑龙江省启动全省增殖放流活动 计划今年放流9000万尾鱼苗
- 6年累计开行3万列 西部陆海新通道书写“新山海经”
- 青海民和震区:春节前夕安置点完成宽带全覆盖
- 第十七届柬埔寨贸易博览会在金边举办
- 北京演艺集团新春贺岁演出季将启 80场好戏点亮春节舞台
- 广东工艺美术精品展走进香港
- 偃师商城遗址取得多项考古新发现
- 他宣布赢得泰国大选!现年42岁,出生在政治世家
- 陕西发布沙尘暴黄色预警 部分地区森林草原火险气象等级较高
- 美国奥兰多万圣节活动发生大规模枪案 已致2死6伤
- 沪上眼科专家为居家网课中小学生传授护眼秘笈
- 两岸企业家福建漳州唱响“闽台缘”音乐会
- 美国芝加哥发生飞车枪击事件致1死4伤
- 转移安置、调运物资、打通通道……子弟兵持续奋战在抗洪抢险一线
- 第五届“世界考古论坛·上海”开幕 聚焦气候变化考古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 熊猫书屋,问计于侨,四川成都代表团踏访巴西圣保罗
- (文化新纪行)为馆藏文物“寻菌捉虫” 重庆科研团队出“妙招”
- 总投资达6332亿元 西部(重庆)科学城“晒出”三年建设成果
- 热门推荐
-
- 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压气体喷出事故已致10死3伤
- 小作坊“练就”大产业 2000余家健身器材企业集聚这里
- 全场景实战 渤海油田开展大型井控综合应急演练
- 电影春节档迎来开门红
- 商品缺斤短两,停车遭遇乱收费……部分景区消费乱象缘何屡禁不止?
- 黑龙江春耕生产基本结束 农作物均播在丰产期
- (走进中国乡村)定情物变时尚饰品 广西毛南族花竹帽走出国门
- TikTok在印尼受挫
- 动画电影《疯了!桂宝之三星夺宝》北京首映 寓教于乐欢笑满场
- 国庆假日市场供给丰富 消费场景频上“新”满足百姓多元化需求
- 徐浩峰新片《入型入格》杀青 陈坤吴磊演兄弟
- 中国首个万吨级光伏制氢项目投产 制氢规模达每年2万吨
- 耳蜗植入的最佳时机:1-2岁之间
- 俄媒:普京签署法令 事关中国!
- 高新技术动能澎湃 中国经济“新”意十足
- 养老服务行业细分,新职业已超15种,如何守护最美夕阳红?
- 上半年中国内地大宗交易市场共成交898亿元 同比上涨19.7%
- 刚果(布)首都发生踩踏事故 至少37人死亡
- 荷兰瓦登海货船火灾持续发酵 船上火势仍未被扑灭
- 扩大非遗知名度 “进博大舞台”助力民间小物件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