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创业就是创新,如今创新才能创业”
“过去创业就是创新,如今创新才能创业”
——浙江温州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观察
本报记者 孔祥武 刘军国
在浙江温州市,“过去创业就是创新,如今创新才能创业”成为干部群众的共识,科技创新为新时代温州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自动寻眼、自动对焦,检测双眼只需22秒……走进位于温州的中国眼谷产品展示中心,“校园近视智慧筛查设备”让人眼前一亮。由浙江清大视光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这一设备,已为温州110万名中小学生做过近视普查并建档。目前,清大视光的市场估值已超过10亿元。
作为温州市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专业孵化平台,包括眼谷在内的“一港五谷”竞相发展:中国数安港,集聚重点数据企业356家,实现数据资产入表;国际云软件谷,聚焦工业互联网、云计算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基因药谷,落地大分子药物与规模化制备全国重点实验室;温州新光谷,挂牌运行浙江省激光智能装备技术创新中心;智能谷全面启动建设……
2019年10月,习近平主席向在温州召开的2019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致贺信,强调“让更多青年科技人才施展抱负、成就梦想,以科技创新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共创人类发展的美好未来”。
关怀始终如一。2002年底,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温州调研时指出,“温州这个金字招牌,是创新的结果,并以创新为最大内涵”“希望温州把这部创新史继续写下去”。
不忘来时路,续写创新史。这些年,温州孜孜以求,持续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着力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今年上半年,温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98亿元,同比增长6.2%。
“有中出新”集聚教育科技人才,做大创新平台
眼谷为何出现在温州?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医学部主任、中国眼谷首席科学家吕帆教授介绍,温州医科大学的前身温州医学院,是国内最早开展视光学研究的高校之一,也是国家标准《标准对数视力表》的主要起草单位。
儿童青少年的近视防控,是每一个家庭的关切;老龄化社会,退行性病变如黄斑变性、青光眼等疾病逐年增加……眼健康问题广受关注,眼健康产业前景广阔。2020年6月,作为新型研发机构和孵化平台的温州中国眼谷开园,布局眼视光装备、眼用材料、眼科药物、智慧医疗等产业,累计注册科技型企业240余家。
教育、科技、人才齐聚,中国眼谷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是新时代做大创新平台的生动写照。2022年4月,温州启动大孵化器集群建设以来,孵化空间从80多万平方米增至620多万平方米,建设市级以上孵化载体161个,引育创新型项目8000多个、青年创新人才5.5万余人,为在孵企业提供投融资支持6.7亿元。
“创业创新都需要胆识,过去创业主要靠‘胆’,如今创新主要靠‘识’。”温州市副市长王振勇说。
将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创新的基因融入血脉,温州擅长“无中生有”。尽管三面环山,但温州以“向东是大海”的气魄,深挖“数学家之乡”的科学底蕴,自2019年起,连续5年举办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招才引智,厚植科技创新土壤,推动726个科创平台和项目落地。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做强创新主体
靠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业牌发展起来的温州,平均每9个人就有1人经商办企业,175万人在全国各地经商创业,还有近70万人分布在世界131个国家和地区。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四千”精神打底,如今温州民营经济比重已达5个“90%”:企业数量占比、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工业增加值占比、从业人员占比、税收收入占比均超过90%。
公司总部设于温州的麦田能源,专注光伏逆变器及储能系统研发、产销,创立至今仅4年多,累计研发投入已达3.7亿元。其负责人朱京成介绍,公司充分发挥创新主体作用,以技术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共研制86项专利技术,成为引领海外户用储能市场的企业。
做强创新主体,温州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麦田能源是个缩影。以前的温州,家庭工厂遍地开花,住房就是厂房,家人就是工人,现已迭代为“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如今的温州,不仅有升级版的“正泰德力西、皮鞋眼镜打火机”,低压电器占全国市场份额超60%,还有“核风光水蓄氢储”——2023年新能源产业对规上工业增加值贡献率达24.8%,为温州主导产业之首。
“早在2003年,正泰集团就积极响应浙江省委‘主动接轨上海,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发展’的部署,布局上海,建立高压输配电设备及高端装备研发制造基地,后来陆续在嘉兴建立‘光伏制造+互联网’透明工厂等。”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说,随着G60科创走廊建设深入推进,正泰在长三角的布局全面铺开。
从一家起步时只有8人的小开关厂,正泰集团逐步发展为带动上下游产业链50万人就业的工业电器龙头企业、新能源领军企业。南存辉感慨:“时代赋予了正泰成长的土壤和力量,正泰紧跟时代发展节拍,在机遇与变革中不断创新。”
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做优创新生态
作为地处长三角最南端的区域中心城市,温州尽管“地利”优势不明显,但抓住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这一机遇,铆足劲做优创新生态:抢抓“天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汇聚“人和”——探索经济区和行政区适度分离,在上海嘉定区、松江区设立两个科创“飞地”。
“入驻嘉定科创‘飞地’后,吸引5位专家加盟,一批高级工程师来温州工作,研发新产品40多款。”来自温州永嘉县的纽顿流体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孙娒介绍,公司产值3年内从不到1亿元跃升至近3亿元,去年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筑巢引凤,协同创新,两个科创“飞地”吸引40多家温州企业入驻设立研发中心,拓展“技术研发在上海,产业转化在温州”模式。如今,温州1/3的规上企业在长三角建立研发机构。这背后,是温州创新生态在持续优化:连续3年以“新年第一会”聚焦人才和科技创新,每年新增各类人才超20万人。
前不久,为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等关键链条紧密衔接,温州选聘356位来自高校院所的“科技副总”到企业帮扶,其中80余人来自长三角。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杭温高铁通车在即,日益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温州,届时1个小时到杭州、2个小时到上海,必将迎来更多创新资源奔涌。(人民日报)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左秀红:以爱之名 为爱出发
- 2025与世界共舞丨埃及经济学家:2024是中国成就之年
- 浙产动漫海外热播 数字化传达中国文化
- 银川公安帮助失散21年兄妹团聚
- 原创话剧《鼓楼那些事儿》舞台呈现有血有肉的基层“背包法官”
- 安哥拉对中国公民赴安旅游实行单方面免签
- 元代窦大夫祠里唱晋剧 外籍留学生“点赞”晋阳文化
- 中国驻英大使为新增选的“两院”英籍院士举办专场新春招待会
- 南宁市红十字会携手世界游泳冠军开展防溺水安全教育
- 国庆假期新疆机场集团旅客吞吐量首破百万人次
- 丰富“智造”内涵 发展新质生产力 中国工业发展活力澎湃
- 暴雪至列车晚点 列车员稳旅客情绪送温暖
- 中国疾控中心:短期内XBB系列变异株引发大规模流行可能性低
- 中华医药樟树行:三皇宫老街区焕新颜 创新传承古城千年药文化
- 昌吉州百亩棉花示范、千亩棉花示范亩产再创新高
- 北京升级发布山洪灾害黄色预警
- 2024福建建博会开幕 建材企业抱团“掘金”海外
- 一跤把胳膊肘跌“歪” 置换术让她“能屈能伸”
- 安徽发挥信用体系支撑力 1份信用报告代替40个部门证明
- 患重大疾病等可提前领取个人养老金
- 热门推荐
-
- 补足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建设的最大短板
- 中国证监会市场二部主任:支持私募基金与区域性股权市场共同发展
- 经济观察:东北亚博览会客商云集 共享市场机遇
- 夏日深夜食堂又回来了
- 打造“中国飞谷” 杭州如何“展翅”低空经济?
- 龙龙高铁福建段首座牵引变电所成功受电
- 2024“一带一路”金枢纽网络国际传播活动在浙江义乌启动
- 男子爬上行李架躺卧自拍?南铁南昌客运段通报
- 第四届海峡两岸(陕西)经贸科技合作大会将启
- 预制菜,下一个万亿餐饮市场?
- 新能源汽车产业串珠成链
- 深度聚焦中国工业智能领域发展 2024国家工业软件大会即将在沪举行
- 山西临汾古县山火火线达1.8公里 当地正在全力扑救
- 山西出台条例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 周柏豪:“披荆斩棘”打开自己 不把问题留到明天
- 十二部新片票房突破十七亿元
- 日本冲绳民众举行抗议 反对强推美军基地建设
- 市场监管总局部署加强端午节及中高考期间重点商品服务价格和计量监管
- 青海今年农畜产品网络销售额预计超12亿元
- 5月8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7.1016元 下调14个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