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个大容量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投运
记者从南方电网了解到,今天,我国新型储能领域内首个十兆瓦时的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在广西南宁正式投运。这是我国钠离子电池储能技术首次实现规模化应用。
在广西伏林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随着调度系统发出放电的指令,电池舱内储存的1万度新能源电量被送出,这些电量将满足1500户家庭一天的用电需求,随着这次电量传输完成,标志着电站正式投运。
据介绍,该电站容量为十兆瓦时,预计每年可发出清洁电能730万度,相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000吨,满足3500户居民用户一年的用电需求。
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创新管理部副总经理 高立克:在保障用能安全地前提下,这套钠离子电池储能系统的能量转换效率可以超过92%,高于目前常见的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我们还会进一步研发更低成本、更高性能的钠离子电池储能系统,联合上下游企业,推动形成钠离子电池储能产业链。
钠离子电池储能将成为新型储能重要支撑
钠离子电池作为一种新型的储能技术,近年来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目前,我国新型储能持续发展,钠离子电池会发挥怎样的作用?相比目前主流的锂离子电池,它的优势在哪里?一起来了解↓
新型储能是指通过电化学储能、物理储能等技术实现能量存储。钠离子电池与锂离子电池都属于电化学储能,它们的工作原理相似,都是通过电能和化学能的相互转化来完成充、放电。
目前,我国已建成投运的新型储能项目中,锂离子电池储能占到97.4%。随着钠离子电池储能技术的突破,将与锂离子电池形成互补和有效替代。
南方电网储能公司技术专家 李勇琦:钠资源来源广泛、储量丰富、价格低廉,而且能量转换效率超过锂电池,有望应用于大规模电化学储能、电动汽车、工程机械等领域。
钠离子电池具有快充性能,12分钟可以充满90%的容量。而且可以在-40℃至+80℃的范围内工作,更能满足高寒地区的储能需求。钠离子电池有望成为成本最低的电化学储能技术,和其他储能技术一起,加快我国新型储能电站向集中式大型化趋势发展,推动大规模风电、光伏发电高比例消纳。
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立泉:我们国家肯定要发展可再生能源,如果说没有储能,那么不可能解决可再生能源的远距离的储存运输的问题。目前新型储能装置里重要的装置就是锂离子电池和钠离子电池,钠电池现在发展趋势就是要把它产业化,将来钠离子电池肯定会有很大的经济效益。
(总台央视记者 孙渊)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郎朗:分享与享受音乐对我来说同样重要
- 上海期货交易所:黄金白银期货合约涨跌停板幅度调为8%
- 国家卫生健康委:最大限度提高接诊能力和诊疗规范化水平
- 工信部:力争到2027年规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75%以上
- 入营难赚钱难 夏令营的冰与火
- 近观枫桥|基层调解员李彩云:用“1826”把5858份爱留住
- 2023世界氢能技术大会在广东佛山开幕
- 便利全球投资者参与中国利率互换市场 彭博升级“互换通”解决方案
- 航拍江西庐山牯岭山城夜幕下的云海
- 丝竹之韵在直播间悠扬响起 “云”上民乐吸引更多年轻人
- 致敬科学家 这部作品如何展现知识产权保护历程?
- 黄国妍:以系统化思维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 湖南新晃发生山体滑坡 造成4栋房屋倒塌、8人失联
- 国家卫健委:鼓励支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医养结合
- 山西多措并举搭平台 拓宽渠道保就业
- 国庆假期太原文博场馆接待游客132万余人次
- 马斯克又遇新麻烦:推特部分源代码疑遭前员工泄露
- “买买买”背后的快递业新趋势
- 【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数说中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 强监管解决网约车“成长烦恼”
- 热门推荐
-
- 重庆发布第三批国企民企协同发展项目700个 总投资超2710亿元
- 全国骚乱持续!法国取消大型活动、部署4.5万警力应对
- 中国首届光伏职业技能竞赛青海落幕 132名光伏能手“各显神通”
- 中新健康丨专家:单克隆抗体是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的发展方向
- 出现这五个征兆 警惕贫血
- 文明遇鉴|跨越千年的《道德经》,为何成为汉译最多的中国典籍?
- 证监会严惩多起操纵市场恶意做空案件 切实维护市场稳定运行
- “山西好风光”走进山东高校 诚邀学子“特种兵”式游山西
- “童话雪村”合孜勒哈英村:白雪变白银,不是童话
- 北京严格执行市场准入制度 全面清理显性和隐性壁垒
- 江西南昌县举办经贸文化节 解锁文旅商融合“新玩法”
- “全球霸总”中国制造,“中式土味”短剧为何让老外痴迷?
- 文著协发布最受欢迎十大作品排行榜 梁晓声《慈母情深》入选
- 4名巴勒斯坦人在约旦河西岸被以色列军队打死
- 交响音乐歌舞诗 《禅韵佛境》亮相美国洛杉矶
- 上海生命科学物业租赁需求强劲市场前景广阔
- 今年1—7月长江干线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超22亿吨
- 英国经济停滞两个月后恢复增长
- 浙江义乌“联合国社区”涉外志愿服务实现“双向奔赴”
- 山东工业“老面孔”蝶变 打造城市文化“新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