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亿吨粮食够14亿中国人吃一年吗?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14亿人的大国,粮食安全警钟长鸣,但我们究竟需要多少粮食?又能生产多少粮食?
近日发布的《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4-2033)》显示,202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有望达到7.04亿吨,到2033年,有望达到7.66亿吨,这么多粮食,够中国人吃吗?
事实上,我国每年粮食消费总量超过8亿吨,这意味着,即便是10年后的产量,依然不足以满足消费需求,而消费需求,其实也在不断增长。不断增产的粮食和不断增加的需求,在未来应该如何平衡?
关注1
800多万吨的增产从何而来?
2023年,我国粮食生产总产量为6.95亿吨,已经逼近7亿吨,这意味着,人均粮食占有量接近半吨,超过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警戒线。
《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4-2033)》预计,202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将达到7.04亿吨,这也是全国粮食总产量首次预计超过7亿吨,比2023年增加800多万吨,这不是一个小数字,相当于一个山东菏泽市的全部产量。
800多万吨的增产从何而来?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农科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研究员许世卫介绍,预测主要基于面积、单产、技术、政策等因素,在播种面积上,2024年预计将稳定在17.8亿亩以上,单产预计提升6公斤,主要是和技术推广、品种改良、政策保障等因素有关,“比如通过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等政策,激励种粮积极性。”
2023年秋收以来,生产量最大的玉米价格一直较低,这是否会影响玉米未来的产量?许世卫认为,考虑多种因素,比如价格政策激励、土地流转费成本有所降低等,今年玉米面积会增加,产量会有所增长。在价格方面,2024年玉米价格预测每公斤在2.25元到2.6元之间。
关注2
这么多粮食都去哪儿了?
全年生产7亿吨粮食,平均每人500公斤。以市场上常见的10斤装大米袋子装粮食算,每人每年有100袋大米,看起来,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消费需求。
但事实上,2023年,我国粮食总消费量为8.17亿吨,超出生产量1亿多吨。
粮食消费量远超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体验,这么多粮食都去哪儿了?
其实,粮食消费,不只包括直接食用的口粮,还包括饲料用、工业加工用等许多去处。
事实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直接食用的粮食比例正在不断降低,从全球各国的发展历程看,社会越发达,人们直接吃的粮食就越少,肉蛋奶、蔬菜、水果等消费就越高。
许世卫介绍,2023年我国粮食消费结构中,直接食用的只占36.6%,也就是三分之一多一点,在8.17亿吨的总消费量中,占2.99亿吨,平均每人每年消费原粮212公斤。这212公斤,包括水稻、小麦、鲜食玉米、薯类、大豆制品、小杂粮等,也就是说,算上早晨喝的小米粥,人均一年总共消费212公斤,这个数据还是原粮的数据,原粮即未加工的自然粮,如未脱壳的稻谷,没有磨成粉的小麦等。
在食用粮食中,水稻和小麦是绝对主力,这是它们被称为两大口粮的原因。许世卫介绍,我国人均每年消费的原粮中,水稻为111公斤,小麦为65公斤。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未来还会有小幅下降,预计10年后,人均水稻消费为109公斤,小麦为64公斤。
其他的粮食用在哪呢?饲料用粮是我国第二大粮食消费领域,全年消耗粮食2.44亿吨,接近30%,如果算上粮食加工去掉的“米糠”“麸皮”等,则远远超过30%。它们制成饲料,进入畜牧业,最终变成了人们餐桌上的肉蛋奶等产品。
还有15%以上的粮食用于各种工业加工,加工成各种食物,比如薯片、各种豆制品等,加工成酒精、淀粉等。
关注3
未来我国粮食可以实现自给吗?
面对如此庞大的需求,我国是否有保障粮食安全的能力?未来能否实现粮食自给?在过去,有观点认为,在全球化时代,通过全球贸易,可以保障粮食安全,而不必全部自给自足。
然而,对于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过度依靠贸易保障粮食供给并不现实。联合国粮农组织2024年4月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谷物总产量预计为28.40亿吨,其中全球谷物贸易量预计只有4.85亿吨。这意味着,即便买光了全球市场上的粮食,也远不足以满足国内需求。
许世卫介绍,“2024年,我国粮食预计进口量为1.4亿吨,这一数字,比上一年减少13%以上,2023年我国粮食进口量是1.63亿吨。”
1.4亿吨进口量,意味着我们买了全球市场上近三成的粮食,进口量不可谓不大。“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我国把大豆算作粮食,而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大豆算入油料。”许世卫介绍,“而在我国粮食进口中,大豆占绝大多数。”
模型预测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大豆进口量预计为9172万吨,玉米进口1700万吨,而两大口粮中的小麦为914万吨,大米为400万吨。
在实际消费中,玉米主要为饲用,也就是做饲料,大豆则为油用和饲用兼有,主要用作压榨,压榨后的植物油做油料,豆粕做饲料。
那么,未来我国粮食可以实现自给吗?
这不太容易。许世卫介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我国粮食消费量的增长态势依然强劲,这给粮食安全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消费增长中,同样需要注意结构性变化。许世卫介绍,“在直接食用的粮食中,如两大口粮,消费需求总体稳定,且会有小幅下降,一方面因为人口总量会有下降,一方面也和生活水平持续提升有关。”
需求的增长,主要来源于饲用和工业加工用。许世卫介绍,“生活水平持续提升,人们对肉蛋奶等产品的需求越高,对大豆这样的压榨原料需求就越高。”
关注4
我国粮食单产提升的潜力如何?
“我国耕地面积已经接近极限,扩大的空间不多。”许世卫介绍,“未来要提高产量,提升单产是必由之路。”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将实施“单产提升行动”,我国粮食单产提升的潜力如何?
近年来,我国粮食单产屡创纪录,但最高纪录,并不是全国生产的水平,如我国小麦单产纪录超过800公斤,但全国平均只有385公斤;水稻单产纪录超过1300公斤,超级稻单产动辄超过1吨,但全国平均只有476公斤。许世卫介绍,“我国水稻和小麦单产,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和单产最高的国家相比,我们只有人家的三分之二左右,所以,看起来我们的亩产都很高了,但还是有提升的空间。”
许世卫介绍,根据预测,随着技术进步,政策保障等因素的推动,10年后,我国小麦平均单产预计可以达到412公斤,水稻可以达到505公斤,“如果能实现,提升量还是很大的,但那时候,依然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玉米、大豆等作物中,我国单产水平依然较低。如玉米,目前全国平均单产为435公斤,而美国达到700多公斤;我国大豆平均单产为133公斤左右,美国200多公斤。许世卫表示,“在未来,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的单产提升都不能放松,玉米的提升空间是最大的,三大主粮之外,大豆也具有极大的提升潜力。”
但要真正实现单产提升的目标,仍有许多困难待解。许世卫表示,单产提升,科技是关键因素,但科技的力量如何发挥出来,考验着未来的粮食安全。
对一定程度上仍然“靠天吃饭”的农业来说,不断加剧的全球气候变化,将会带来更大的风险。许世卫说,“我国空间跨度大,地理气候复杂,各种气候灾害、病虫害一定是多发且频发的,不发生是不可能的,少发生也是稀有的,因此必须要加强农业的抗风险能力。一方面,需要不断提升农业基础建设的水平。同时进一步加强病虫害防控体系的建设,提高虫口夺粮的能力。此外,还需要加强农业展望和预警能力,以期更早发现风险,更早进行预防。”
新京报首席记者 周怀宗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2024年中国县域经济百强县榜单发布 工业仍是强劲引擎
- 文旅部:不随意关停娱乐场所、剧本娱乐经营场所
- 45件近代童服山西太原展出 展中国传统服饰之美
- 14国记者体验中国式光伏治沙 埃塞媒体人终于了解“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
- 印尼一客机冲出跑道
- 德媒:德国已向乌克兰移交18辆“豹2”坦克
- 善本金融:一把“金钥匙”,打开企业家助力共富新通道
- 河南平顶山煤矿事故已致8人遇难8人失联 该矿负责人已被控制
- 北京中轴线 见证历史与未来
- 四川雅安:因强降雨 城区桥梁实施临时交通管制
- 国内首个泉域岩溶区地铁区间双线贯通
- (走进中国乡村)广东电白:以千年古荔园为“媒”助力乡村振兴
- 希腊警方打击体育暴力事件 已逮捕60人
- 泽连斯基欧洲行有三重目标?最盼望的那个或最难办
- 300多头亚洲象在云南“溜达” 如何与它们保持“安全距离”?
- 【文化评析】期待更多传统村落焕发新生机
- 日照打造户外劳动者“15分钟休息圈”
- 7户30人安全转移 湖南汝城成功避险一起山体滑坡
- 陆永安艺术展亮相中国美术馆 以油画技艺再现中式“云梦之境”
- 约占全球清洁能源发电量的1/3 全球核能发展迈出稳健步伐
- 热门推荐
-
- 成渝中线高铁全线最长桥首座连续梁合龙
- 北京强降雨14名失联人员已取得联系
- 人这一辈子,一定要去一趟普洱!
- 抗癌不能只聚焦病情 疗愈身心同样重要
- 浙江宁波发布“三台一链”数据交易市场体系
- 第八届白帝城国际诗歌节在“中华诗城”精彩上演
- “吴谢宇弑母案”二审开庭
- 古都洛阳多元发力文旅产业 打造“现代唐风”城市风貌
- 秘鲁外交部长及秘鲁驻美大使同日辞职
- 北京推行施工图审查等多项改革 优化工程建设领域营商环境
- 77岁生日前夕特朗普抵达佛州准备出庭,警方严阵以待
- 国家话剧院首任院长赵有亮离世 享年78岁
- 新能源车企竞速“高合”为何掉队了?
- 吉林磐石灵芝“仙草”丰收记
- 贾平凹《秦岭记》和王朔《起初·纪年》成2023年度海外馆藏数量最多中文图书
- (新春走基层)“海巡22”上的第11个春节:道德模范的“得到”
- 全国近视防控真实世界研究项目正式启动
- 重庆一社区要求只可办婚丧宴且要报备 官方回应:立即停止不当做法
- (经济观察)2024年开年中国楼市现四大趋势
- 新疆伊犁州察布查尔县发生4.2级地震 震源深度20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