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水联运20年:浙江写好开放“必答题”
中新网宁波4月23日电(鲍梦妮 黄俊杰)2004年,浙江首次提出在宁波舟山港发展多式联运,拉开该省铁水联运的序幕。这也是该省利用山海资源,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的必答题。
20年再回眸,此举成效如何?4月23日在宁波举办的集装箱铁水联运发展推进会交出了一张答卷。
一个月前,两个满载“中国制造”的集装箱在义乌铁路口岸集拼仓加封后,搭乘海铁联运班列,通过宁波舟山港驶向位于伊拉克的乌姆盖斯尔港。这是该省通过铁水联运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缩影。
此背后,是浙江累计实施五轮扶持政策、拨付近12亿元资金支持海铁联运业务发展;以港口后方通道为主骨架,完善全省“四纵四横”铁路货运通道布局;印发全国首个现代化交通物流体系政策文件,打造五大交通物流骨干廊道……
显著的成果之一,在于运输更快速。
例如全国首条“双层高箱集装箱”运输铁路——甬金铁路建成通车,将甬金两地运输里程缩短三分之一;金义“第六港区”的“义新欧”班列与“义乌-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班列实行双向联动,“整列中转”运输成本节约15%;依托“渝甬海铁联运精品快线”班列,重庆到宁波舟山港的运输耗时被压缩至2天之内……
随之而来的,是运输成本的降低。
“相比公路运输,海铁联运不需要支付额外的‘进提费’,可以为企业节省15%的货运成本。”江西上饶市某纺织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金舒芸表示。该企业月均出口150个高柜集装箱,其中60%通过海铁联运的方式,从上饶运输至宁波舟山港出口至全球各地。
显而易见的降本增效,让浙江铁水联运的“朋友圈”越扩越大。据当天会议消息,截至2023年底,宁波海铁联运线路已累计达105条,常态化运行班列累计已达25条、内陆无水港增至36家,业务已辐射至16个省(区、市)、65个地级市。
实际上,越织越密的铁水联运网络,也是带着繁荣与希望的共富链条。
“过去,丽水外贸公司出口物流成本高,自从我们的货物通过丽水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通道发运后,物流成本大大降低。企业做大了,丽水本地经济也能发展起来。”浙江丽水某外贸公司相关负责人叶爱丽对此深有体会。
而在浙江省外,浙江的海铁联运也不断为内陆城市寻找便捷低成本的“出海口”,在东部沿海港口与中西部及内陆山区架起“道路联通、贸易畅通、民心相通”的共富通道。
浙江省交通运输厅相关负责人表示,2024年浙江将进一步聚焦港站一体化,推进铁水联运进港“最后一公里”和进企入园“最先一公里”的贯通。(完)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哈马斯称愿意与以方交换双方所有被扣押人员
- 智能家居中企出海背后:产能出海转变品牌出海,提升全球影响力
- (新春走基层)从南昌西到南昌东 “老”铁路人的“新”春运
- 世卫组织宣布阿塞拜疆和塔吉克斯坦获得消除疟疾认证
- 超越新冠疫苗 攻击癌症细胞 脂质纳米颗粒有望“大显身手”
- 聚焦新质生产力 浙江民企何以创新“制胜”?
- 我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取得积极进展
- 纪录片翻译的技、艺与道
- 2024年(平陆)运河项目劳动竞赛启动
- 天津滨海机场春运预计运送旅客243万人次
- 华裔演员卢燕入选好莱坞星光大道名单
- (乡村行·看振兴)浙江慈城古县城研学游客量翻两番 “行万里路”火出圈
- “向南极出发”展免费开放 “星耀中国 科创未来”系列展览全国巡展
- 过境免签游持续火热 “老外”在浙江玩什么?
- 我国助力海外流失文物回国打出“组合拳” 文物追索能力不断提高
- 这个冬天,放心吃腊味
- 甘肃推助学金精准资助全覆盖 解高校困难学子“后顾之忧”
- 广西梧州港货物吞吐量突破一亿吨
- 美国佐治亚州发生严重交通事故 已致5人死亡3人受伤
- 8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同比两位数增长
- 热门推荐
-
- “边运抵边装船”模式助力天津口岸最长风电叶片出运德国
- 官方号,最终还是到00后手里了
- 直播乡村促振兴:小水果打造联农带农致富大产业
- 全球首艘M350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船在辽宁大连开启首航
- 广西建成罗汉松种质资源库 罗汉松产品畅销海内外
- 特稿:相知相亲逾千年 携手同行启新程
- 投资个人养老金产品稳赚不赔还免税?真相是……
- 宁夏建成商事纠纷“总对总”在线诉调对接机制
- 中国大部陆续升温 多地入春较常年偏早20天以上
- “孤独咖啡馆”不孤独
- 银杏染秋!广东多地彩叶纷飞
- 【世界看大运】有序的组织、便利的设施、热情的氛围……各国运动员点赞成都大运会:体验太棒了!
- 儿童甲状腺癌发病凶险 专家:若颈部肿块较硬要及时就医
- 手足口病即将进入高发季节 如何预防?记住这6点提示
- 走进南博实验室,探秘纸质文献如何“冻龄”?
- 在媒体融合发展上破浪前行
- 守护血透患者“生命线” 专家强调:要注意控制水和钾的摄入量
- 浙江上城发布首批“星级博物馆” 构点块结合博物馆群落体系
- 与“毒气列车”一同脱轨的,还有华盛顿的安全观
- 伊利全球菁英“回家” 共融共进助推全球健康事业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