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国乡村)东北黑土地“春耕序曲”:农民青睐新科技
中新社吉林4月2日电 题:东北黑土地“春耕序曲”:农民青睐新科技
中新社记者 苍雁 石洪宇
四月的东北正值水稻育苗期,赵广文坐在房间里一边喝着茶,一边操纵着遥控器,惬意地为温室大棚里的稻苗灌溉。
赵广文的家乡曾出现在美国作家迈克尔·麦尔所著的《东北游记》中。书中记录了吉林市昌邑区孤店子镇大荒地村的变迁,61岁的赵广文正是这一变迁的亲历者。
这几天,赵广文正和工人研究如何设置全自动播种机的语音播报。这是为了今年备耕,农场新购置的设备。温室大棚里1000多吨育苗基质土,不日将长出绿油油的稻苗。这些土壤含有稻苗生长所需的肥料和微量元素,无需人工再配料。“都是吉林市农业科学院的配方,长成的长粒香口感很好。”
曾因荒地而得名的“大荒地村”,现已是中国粮食大省吉林的绿色有机稻米生产基地,迈克尔·麦尔在他的书中写了这样一段话:在东北,能够对中国的过去一探究竟。但没有料到,在荒地,我能一瞥这个国家的未来。
在大荒地村,如今的“农忙”早已不需要农民们面朝黄土背朝天,赵广文也不必在田间地头长时间劳作。新购进的遥控喷灌机可以远程实施灌溉,苗期管理期间,赵广文坐在家里便能“督促”稻苗的成长。“一部遥控器就能完成自动灌溉。”他说,这里的农民每年都会引进高科技。
大荒地村逾800公顷良田,由10多位种田大户和家庭农场引领耕种。村党支部副书记王晶表示,科技的运用解放了农民的双手。
王晶举例,种田大户都能准确估算无人机、灌溉机等设备的工作效率,还能把种地经验与新设备结合起来。育苗期间,种田大户们可根据日照、温度、水质的酸碱度来调整育苗进度。
正如迈克尔·麦尔所说,从大荒地可以看到中国农村的现在和未来。东北黑土地上的智慧农业技术,正从备春耕开始贯穿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传感与监测技术、大数据与云计算、农业物联网与远程管理,正逐渐被这里的农民熟练运用。
50岁的王洪宇是大荒地村新的“农场主”,2024年春耕是洪宇家庭农场第一次经历“农忙”。37公顷流转土地,王洪宇料理起来得心应手。“把锄头换成遥控器,‘农忙’不再忙。”王洪宇笑称。
“大荒地,地不荒,落地窗前稻花香。”这是在大荒地村流传颇广的民谣。曾经的荒地不仅实现了粮满仓,更在科技的加持下种出了“新田地”。(完)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8月中国新能源车市场零售102.7万辆 同比增逾四成
- 攻克多项技术难题 中国首条跨海高铁开通
- 中国品牌IFA展“围桌夜话”:凝聚创新智慧,共享出海经验
- 新疆“沙漠水乡”闯出龙虾养殖大户
- 澳大利亚旅游业加强中国市场推广
- 成都“95后”“鲁班”:在“严丝合缝”中传承传统技艺
- 水利部:加强湘江流域等堤段巡查防守 严防决口险情再次发生
- 2024潮汕非遗嘉年华活动将在广东汕头举办
- 中新健康|专家:儿童恶性肿瘤患者尽早规范治疗生存率比成人患者高
- 2024中拉文明对话在秘鲁利马举行
- 要求日本撤回排污入海计划!韩议员将赴福岛考察
- 著名书法艺术家孙伯翔逝世 享年90岁
- “长寿饮食”怎么吃才长寿?
- 国家统计局: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6%
- 莫言:中国作家写剧本应该是行当里的事情
- 黎巴嫩军方称以色列炮艇侵犯黎领海
- 舞剧《人在花间住》花城首演 以花为契一展岭南风韵
- 甘肃手艺人醉心雕版敦煌壁画:一把刻刀勾勒佛国世界
- 宁夏回族自治区气象台发布大风蓝色预警信号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音乐之城”尽显国际范儿
- 热门推荐
-
- 中国(下关)沱茶研究院成立 以科技和文化为茶产业赋能
- 河北保定学院且末支教服务队:24载耕耘浇灌边疆花朵
- 湖北赛武当发现近危物种齿萼报春
- 拼多多发布618数码家电消费趋势:95后更爱高端家电
- 韩乐天世界塔打造圣诞小镇“夏洛特村”
- 安徽一高速公路工程建设用地获批 总投资240亿元
- 套路翻新!骗子竟盯上了“反诈中心”
- 首批东方白鹳飞回“中国东方白鹳之乡”繁殖栖息
- 中国规模最大酒旅融合项目贺兰山宿集启动建设
- 福建省首个公用型原油保税仓库在泉州启用
- 上海海关完成中国首批进境动植物检疫“智能审批”
- 财政部将发行600亿元贴现国债
- 新疆乌什7.1级地震:紧邻震区的新疆兵团阿拉尔市水电暖气供应正常
- 春耕备耕农事忙
- 300余待审企业迎新IPO大考 资本转向“更会赚钱”企业
- 焦点访谈:雪中送炭“长护险”
- 海外华媒探访成都郫都:产业向“新”而“兴”
- 山东省政协委员聚焦“新三样”产品出口建言献策助力培育外贸新动能
- 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5.0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 网友争当名校“云学生”:是算法拆除了“知识围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