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行·看振兴)广西龙州:一朵黑木耳种出边民好“钱”景
中新网崇左3月28日电 题:广西龙州:一朵黑木耳种出边民好“钱”景
作者 杨陈 黄华江 邓丹霞
春明景和,阳光正好。近日,广西崇左市龙州县武德乡科甲村隘口屯黑木耳种植基地里,黄柏芬正指挥大家忙着采菇。放眼望去,种植基地里整齐地摆列着菌棒,菌棒周边均匀地长满黑木耳。村民们拿起菌棒,用手从上到下轻轻一削,就把木耳“顺”到桶里。
“基地目前最多一天请有70个村民来干活,采收湿木耳37吨。”黄柏芬是武德乡科甲村人,在外务工多年后选择回乡创业,2019年在村里办起电器配件电线圈组装就业帮扶车间,吸纳村里20多个村民就业。
近两年来,龙州县实施“菇业守边”行动,发挥广西龙州北部湾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联农带农作用,鼓励村民发展食用菌种植,拓展增收渠道。“村里有产业,村民在家门口才能更好地就业。”在运营好就业帮扶车间的同时,2023年,黄柏芬以5年为期跟村民租下80亩地,做好喷淋等基础设施,向广西龙州北部湾现代农业有限公司购买培育好的77万棒黑木耳,于今年1月中旬下地种植。
“菌棒和喷淋设施都有补贴,乡政府还帮打了水井,解决了产业发展的用水问题。”黄柏芬告诉记者,广西科技特派员、企业技术人员还多次过来,指导田间管理和种植技术,基地的黑木耳长势良好。
“我们不仅给农户提供优质的菌棒和技术支持,企业还以保价或者以市场价的形式回收产品。”广西龙州北部湾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云鹏说,在产业发展上企业除了扶农户“上马”,还要切实保障农户受益。
“一般11斤湿木耳就能晒出1斤干耳。现在干耳统货卖26元一斤,一级品可卖到33元一斤。”黄柏芬跟记者算了一下账,按现在的市场价,黑木耳基地亩产产值达3万元以上。“今年菌棒下地种植晚了一点,往后秋冬季如期种植,加上管理成熟,亩产产值可达4万元。”
“不用出远门,在家门口就能务工,干活顾家两不误。”今年春节,外出务工的村民刘秀红回乡后,就被聘请在基地干活,从菌棒摆放到管理再到采收,工作样样拿手。像采木耳,一天能拿200至300元工钱。
“还是当天工钱当天结。”一旁的村民邝元清笑着接过话,菇多人手不够的时候,还得请本乡保卫村等村屯的民众来帮忙。
食用菌产业是龙州的一大特色产业,当地充分发挥好企业联农带农作用,资源优势转变成了产业优势。龙州县位于中越边境。2023年以来,“菇业守边”食用菌种植项目在龙州县武德、下冻等5个边境乡镇铺开,当地发动边民种植黑木耳、毛木耳、猪肚菇等食用菌114.7万棒,每户每年增收1万元,探索出一条边民增收的新路子。
“我们持续推广‘公司+能人+基地’的模式发展食用菌产业,不断扩大联农带农效果,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龙州县农业农村局经济作物站站长、广西乡村科技特派员李琛介绍,2023年龙州推动全县年种植食用菌面积53万平方米,产量6053吨,产值5426万元。
“今年5月份黑木耳收完后,我们又将在基地发展蔬菜和玉米产业,到了秋冬季又将种新一轮黑木耳,以这样的循环确保土地不荒不闲,时时有活干,四季有收入。”黄柏芬说。(完)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中国-南亚新贸易通道里孜口岸正式开通
- “让人不认识”的故乡可能才是最真实的家乡
- 时事观察:亚喀巴声明能否为巴以带来平静
- 如何解决临床痛点?专家:医疗创新带来确切疗效、提升依从性
- 天津国旅接待入境国际邮轮 300余名德国游客赴京津两地游览
- 23℃的贵州成为避暑游热门选择 游客畅享清凉夏日
- (八闽千姿)传统闽剧新演绎 沉浸式改良“引流”年轻戏迷
- 从“乡村地头”到“居民手头” 南京文旅地标赋能美好生活
- 阿富汗地震已致1000余人遇难 搜救工作仍在继续
- 五部门:要全面提升农村应急广播主动发布终端覆盖率
- 铁路12306手机客户端务工人员预约购票服务12月15日上线
- 大熊猫“青糍”因患罕见肠梗阻并发肠套叠去世
- 大湾区铁路“书香列车”数字阅读服务正式上线
- 北京环球度假区迎大客流 周边保障志愿服务站启用
- (乡村行·看振兴)福建东山:“娇气”蓝子鱼成“致富密码”
- 构建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防火墙”
- 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利比亚洪灾恐致上万人失踪
- “锦绣太原”国际文旅推介盛会:山西魅力吸引全球目光
- 中国工信部拟严禁备案和新建扩大产能的水泥熟料、平板玻璃项目
- 马斯克就台湾问题答美媒:中国大陆就是要统一,无需解读言外之意
- 热门推荐
-
- 这场媒体盛会上,中国新闻网收获四项荣誉
- 两岸学者齐聚福州研讨《正谊堂全书·杨龟山集》
- (寻味中华|文博)唐宋三名家,“合著”荔子碑
- 沪苏浙皖豫鲁“五一”高速总流量预计超10997万辆次
- 李若初墨迹及其诗词书法创作展在福州开展
- 税务部门公布5起涉税违法典型案件
- 山东省发布强对流黄色预警
- 《厦门传:海上花园之城》新书首发 “厦门人”潘维廉赞不绝口
- 天寒地冻,“支气管哮喘”蠢蠢欲动!怎么破?
- 中老铁路增开西双版纳至琅勃拉邦国际旅客列车
- 巴西政府持续打击亚诺玛米地区非法采金活动
- 中国木材与木制品流通协会会长:中国对全球木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 (乡村行·看振兴)山西长子:科技赋能 农业产业跑出“加速度”
- 中国日报漫画:“中国威胁论”是个筐
- 2023减税降费年度账单出炉: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和民营经济受益明显
- 东盟多国代表赴鲁开展多双边工商合作交流
- 德总理朔尔茨:比起特朗普更喜欢拜登 希望拜登能连任
- 首儿所的热线为何这么“热”
- 荷兰宣布今年10月停止开采格罗宁根气田
- 统筹医疗资源 方便群众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