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进行时,双向投资大国地位日益巩固
第一财经 作者:冯迪凡
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变局,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取得新成就。
数据显示,我国双向投资大国地位日益巩固,2023年实际使用外资1.1万亿元,为历史第三高,规模稳居全球前列。引资结构持续优化,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引资占比都有提升;新设外资企业近5.4万家,增长39.7%。对外直接投资平稳发展,已连续11年全球第三。2023年对外直接投资9169.9亿元,增长16.7%。
《学习时报》3月1日刊登商务部党组书记、部长王文涛署名文章《经济全球化发展走向与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下称“署名文章”)给出上述数据。同时,署名文章还提到,我国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持续推进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加大先行先试力度,加快创新经验复制推广,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
外企持续加码“投资中国”
据商务部数据,2024年1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588家,同比增长74.4%;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27.1亿元,同比下降11.7%,环比增长20.4%。
商务部外资司负责人表示,从企业看,新设外资企业数大幅增长,在去年持续增长的背景下,同比增幅高达74.4%,显示出外资来华热情高涨,跨国公司依旧看好中国市场发展机遇,持续加码“投资中国”。
再从行业看,今年1月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31.1亿元,增长20.5%,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长40.6%。高技术产业引资391.6亿元,占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比重为34.7%。
商务部外资司负责人介绍有关情况时表示,外商在华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在高技术制造业中,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增长558.8%,延续了去年以来产业结构优化、制造业恢复增长的趋势。这充分表明,随着我国持续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外商在华投资也在不断转型升级。
从来源地看,部分发达经济体对华投资增长较快,外国投资者继续积极投资中国。在大项目带动、同期基数等因素作用下,法国和瑞典增长分别高达25倍和11倍,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实际对华投资分别增长211.8%、186.1%、77.1%(含通过自由港投资数据)。
2月28日,商务部召开外资企业圆桌会议,介绍《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 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意见》(即“外资24条”)有关落实情况。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亚东在2月29日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介绍,60余家外资企业和9家外国商协会代表参会。会议上商务部通报了“外资24条”印发实施半年多来各部门贯彻落实情况。与会外资企业和外国商协会代表分享了受益于相关政策红利的情况,并提出了意见建议。
“总的来看,六成以上政策举措已经落实或取得积极进展,绝大多数外资企业表示政策获得感良好,进一步增强了投资中国的信心。”何亚东说。
同时也要看到,2023年,由于世界经济复苏乏力,通胀加剧,需求不足,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持续低迷。但何亚东在去年12月底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总的来看,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将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随着已出台外资政策效果的逐步显现,中国市场对外资的“磁吸力”将会更强。
商务部研究院对外贸易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梁明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利用外资规模高位运行。2020年至2022年,我国利用外资连续三年刷新历史纪录,2020年利用外资接近1万亿元,2021年增加至1.15万亿元,2022年继续增加至1.23万亿元。2023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规模达到1.13万亿元,同比下降8.0%。但在2023年上半年全球利用外资净流入额同比下降36%,全球各国外资净流入额同比增速普遍下滑的背景下,我国引资额度出现波动是正常现象,引资规模总体仍处于历史高位。
他解释道,分行业看,2023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长6.5%,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分别增长32.1%、12.2%;我国高技术产业引资4233.4亿元,占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比重为37.3%,较2022年全年提升1.2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
“朋友圈”不断扩大
上述署名文章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签署的自贸协定由10个增至22个,自贸伙伴由18个增至29个。目前,我国与自贸伙伴贸易额(不含港澳台)占贸易总额的1/3。2022年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实施。目前,我们正积极推进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中国世贸组织研究会研究部主任崔凡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我国的超大规模市场和内需潜力,在未来的十几年中优势会更加明显。
“一方面优势明显意味着内需扩大,吸引外资。”崔凡解释道,另一方面也会产生本地市场效应,最终促使自身在具有规模经济效应的产业上,产生比较优势。
本地市场效应是指在一个存在报酬递增和贸易成本的世界中,那些拥有相对较大国内市场需求的国家将成为净出口国。
崔凡表示,简单而言,在超大规模国内市场的大背景下,某些产业具有规模经济效益特征,该产业将会到中国集聚,在集聚过程中,可以更加便利地接触中国国内市场,利用国内市场,但在超比例集聚/生产后,除了供应中国市场之外,其产能超过国内市场需求,促发了该产业在出口方面的比较优势。
“一言以蔽之,内需大,会促进相关产业占领更多外需。”崔凡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这就是为何我国的新能源产业,譬如风能、电池等产品,以及此前的通信设备行业等,能够产生出口优势的重要原因,背后有庞大的内需支撑。
除积极扩大“朋友圈”之外,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成果丰硕。譬如,2023年12月,约120个世贸组织(WTO)成员宣布《促进发展的投资便利化协定》最终文本完成法律校审,这是中方主动设置并牵头引领的,协定达成后将成为全球首个多边投资协定。
2月26日至3月2日,WTO第13届部长级会议(MC13)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举行。
据商务部网站消息,在投资便利化、渔业补贴等议题谈判中,中方积极与各成员协调配合、沟通互动,展现大国担当,为推动会议取得成功作出重要贡献,赢得与会各方、主办方阿联酋和世贸组织总干事伊维拉高度评价。经过密集磋商,会议达成了“1+10”务实成果。会议发表了《阿布扎比部长宣言》,成员承诺加强多边贸易体制,继续推进世贸组织改革。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教授纪文华此次也在MC13现场观会。纪文华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中国的总体立场是积极寻找解决办法、作出适当妥协和让步,同时对其他成员施压,以达成一个各方平衡的结果。
(记者高雅对本文亦有贡献)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人才校企“双向奔赴”!就业促进周各地将举办1.5万场校园招聘
- 数字赋能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
- 对于违规网红,平台处置就要“稳准狠”
- 黑龙江:“立秋”尚未秋 双鸭山七台河局部最高温36℃
-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做好乡村振兴新答卷 三峡移民村许家冲如何“借绿生金”?
- “嘘寒问暖”还是“飞来陷阱”?你的“领导”可能不是你领导……
- 中东资本“向东看”
- 8月9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7.1449元 上调11个基点
- 星纪魅族举办 AI 生态发布会,全场景 AI 生态蓝图加速呈现
-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取得新突破 探秘“星辰大海”再添利器
- “没合同、欠社保”,退不了休怎么办
- 2023年青海拓展外贸朋友圈 新增20个贸易伙伴
- 专家热议短视频服务未成年人成长:等风来不如迎风去
- 事关美丽中国,中央重磅文件释放哪些信号?
- 英国在海南自由贸易港设立的企业已有100多家
- 拜登再战特朗普 选举年美国频打“中国牌”
- 外媒:全球港口面临重塑 中国海运居领先地位
- 谢锋:不管“寒流逆风”,改变不了中美人民友好合作的根本愿望
- 北京雍和宫11月10日起暂停开放
- 美佛州州长德桑蒂斯退出2024年总统竞选
- 热门推荐
-
- 深港加快探索私募通机制
- 共话中国经济新机遇丨专访:中非经贸博览会将助力刚中贸易提质升级——访刚果(金)外贸部长布萨
- 吴清:加快推进新一轮资本市场改革开放
- 喜剧片领跑榜单 2024端午档新片票房破4亿
- 富德生命人寿与中国儿基会携手守护600名“春蕾”女童
- 抖音一哥要“退网”?疯狂小杨哥回应
- 海外媒体走进山东青岛感知城市文化魅力
- 国庆假期国内游4.22亿人次 旅游收入2872.1亿元
- 面向东盟开放合作前沿 广西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
- 退市不是免罚牌 近一个月11家已退市公司收到监管罚单
- 首届上海高中科普英语辩论邀请赛落幕 青春在辩论中迸发耀眼火花
- 法国总统马克龙开启非洲四国访问行程
- 马来西亚眼科医生成都进修:“收获巨大,渴望回国分享”
- 郑若麟:在法国20多年,我看到西方越来越意识到中国的份量 | 中法老友记
- 2009年至今,中国西藏累计对尼投资额8733余万美元
- 俄四架战略轰炸机巡航 外军战机实施伴飞
- “2024·中欧人权研讨会”在德国柏林举行
- 拒录虐猫考生 折射育人导向
- (乡村行·看振兴)江西安义:“乡村运营”激活乡村发展“一池春水”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上调全球和中国2024年经济增长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