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连心
一张协同发展的蓝图,京津冀十年连心绘就。
“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已进入全方位、高质量深入推进的阶段。”2月2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郭兰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来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说。
作为党的十八大以来第一个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来,不断夯基垒台、落子布局。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工作办公室发布的数据,三地经济总量连跨5个万亿元台阶,达到10.4万亿元,是2013年的1.9倍,区域整体实力持续提升,扎实向世界级城市群迈进。
疏解非首都功能,搬、减、变出实效
不久前,北京市级机关第二批集中搬迁工作刚刚结束。为了最大限度减轻交通压力和对城市运行的影响,搬迁安排在晚上9点后进行。
疏解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牛鼻子”,首要目的是医好北京的“大城市病”。郭兰峰说:“要解决这个‘大城市病’问题,就要减少非首都功能,跳出北京看北京,从更大的区域范围内化解北京的问题,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既解决北京‘大城市病’问题,又带动天津和河北发展。”
“对症治病”,京津冀用数据证明了搬、减、变的成效。
2014年,从战略实施以来,北京市疏解了一般制造业企业3000家,疏解提升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家。北京市4套班子以及70多个市级部门、近3万多名工作人员已经迁至北京城市副中心办公。
此外,北京实现城六区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的目标,城乡建设用地减量130平方公里。动物园批发市场从北方地区最大的服装批发集散地,变成了金融科技与专业服务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利用原有的空间,累计引进160余家金融科技的服务企业,实现“腾笼换鸟”。
十年间,北京经济总量先后跨越3万亿、4万亿两个大台阶,人均GDP、劳动生产率、万元GDP能耗水耗等多项指标在全国省级地区一直处于最优水平,走出了一条减量刚性约束下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雄安新区从“一块地”到“一张图”,再到“一座城”,见证了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历史性变革。
目前,雄安新区全面建成“四纵三横”的高速公路和对外骨干网络,基本建成启动区重点市政基础设施。京雄城际开通后北京西站到新区的通勤时间在50分钟左右,从大兴机场到雄安新区19分钟就可以到达。
河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张成中介绍,安商服中心等一批高品质的商业办公住宅配套设施投入使用,北京援建的“三校一院”已经开学开诊,优化交通不堵车、小型足球场等雄安场景,把“妙不可言”融入了生活,让“心向往之”成为现实。
搭建发展框架,强化上下游产业链
2月25日,来自京津冀三地四街镇的干部、居民及企业代表齐聚北京市丰台区青年社区,共同见证京津冀三地四街镇协同发展联盟成立。该联盟致力于促进京津冀三地四街镇经济社会发展走深走实、产业合作和科技创新协同发展、要素资源高效有序流动。
这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三地共建产业、共谋发展的缩影。2015年6月,中央出台《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在这张蓝图下,中央区域办先后制定了“十三五”“十四五”规划方案,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产业、教育等专项规划和配套政策,形成目标一致、层次明确、相互衔接的规划政策体系。
天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刘桂平介绍,天津为北京奔驰汽车、理想汽车和小米汽车提供零部件配套的企业超过120家,“还不够,还要继续提供更多配套”。
打好产业协作这张牌,北京拿出研发优势,天津则提供制造支持,推动两地区域产业链成龙配套。中关村硬创空间在天津城区设立了两个实体服务板块,业务量逐年提升,为北京研发、天津制造成果的转化提供7个方面全生命周期的科技服务。
张成中还提到,雄安新区发布“雄安16条”引才,举办百校百所千企、万名首都大学生“雄安行”;推动筹建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创新联盟,启动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吸引最新科技成果到雄安孵化、转化和产业化。
据了解,京津冀联合绘制6条产业链图谱,包括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氢能、网络安全和工业互联网、高端工业母机、机器人6条产业链。中关村企业在天津、河北设立分支机构已经达到1万多家,北京流向天津河北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2800亿元,产业链上下游协作持续强化。河北建设重点承接平台,十年来累计承接京津转入基本单位4.3万余家。
推动国家战略,提升民生温度
“2021年搬进崭新的校园后,我们全体教师干劲十足。”北京市第八十中学雄安容东分校是雄安新区新建片区第一所高中,教师刘志峰明显感觉到,学校建成后办学水平明显提升,“我们常说,雄安每一天都是新的。”
对于老百姓而言,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果,将落在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上。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工作办公室发布的数据,十年间三地城镇新增就业累计1595.6万人。2023年京津冀三地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2013年相比,年均分别增长7.2%、6.9%和8%,京津冀城乡居民收入比值较2013年分别缩小0.23、0.09和0.31。
李桂平介绍,十年来,京津冀持续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一卡通”。目前,全面实现京津冀区域异地就医住院、普通门诊和门诊慢特病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免备案”,社保卡“一卡通”服务加快推进,京津冀旅游也实现了“一码通行”。
“‘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这句话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口头禅,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个重要成果。”张成中介绍,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纵深推进,三地基本形成了“一小时交通圈”,交通旅行越来越方便。2023年,河北接待游客达到8.4亿人次,其中京津游客达到1.2亿人次。
被誉为“华北之肾”的白洋淀,在京津冀共同治理下,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淀区水质持续保持在Ⅲ类水平,野生鸟类达到了276种,比新区设立前增加了70种,全世界只有1000多只的“鸟中大熊猫”青头潜鸭在淀区安家,白洋淀再现“荷塘苇海、鸟类天堂”的胜景。
从擘画蓝图到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走过了并肩同心的十年。郭兰峰说,下一步,还将通过持续抓住疏解工作,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好北京“新两翼”,促进重点区域高质量发展等工作,把京津冀协同发展这篇大文章、这个大的区域战略做好做实。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尹希宁 来源:中国青年报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车主请注意:六年免检≠不检
- 54万人次投身这场特殊的“战斗” 致敬创造防沙治沙奇迹的他们
- 西湖《最忆是杭州》实景演出“回春” 现场可品尝美食
- 防控青少年沉迷“烟卡”,专家建议严打“烟卡”生产销售行为
- 浙江发布全国首个微创技术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
- 江西武功山入选世界地质公园
- 米尔济约耶夫连任乌兹别克斯坦总统
- 欧盟宣布对俄罗斯石油产品实施价格上限
- 得物App与权威检测机构天纺标成立联合质量实验室
- (寻味中华丨戏曲)南腔北调汇新疆曲子
- 海派芭蕾在上海百年弄堂浪漫起舞
- “消失在朋友圈”背后的自我觉醒成长值得珍惜
- 今年首批黑颈鹤飞抵隆宝滩国际重要湿地
- 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就完善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定价机制有关问题答记者问
- 英国国防部:已培训超过38000名乌克兰军人
- 用艺术反哺家乡:北方昆曲剧院赴河北高阳“寻根”义演
- “以我为主”实施好货币政策
- (第七届进博会)进博“新朋友”露露乐蒙:参加进博会是在华发展的“里程碑”
- 攻克世界级难题!我国首个深水高压气田“深海一号”二期建成投产
- 2024中国新媒体大会观察:第二个十年,主流媒体融合如何再出发?
- 热门推荐
-
- 2023世界旅游联盟·湘湖对话在杭州开幕
- 福州举行榕创汇赛事 吸引创新创意青年人才来榕发展
- 甘肃积石山县6.2级地震已造成8人死亡
- 新民调:多数美国年轻人慨叹经济环境差,养家变得更加困难
- “政府+企业”打造公益市集 民众在“逛”中做慈善
- 去世孤寡老人房屋“名花有主” 物业无权改成员工宿舍
- 弥补创新与产业“鸿沟” 专家学者建言硬科技创业者塑造核心竞争力
- 美军对叙利亚和伊拉克境内武装组织实施“报复性打击”
- “智能网联汽车全球十大发展突破”发布
- 鸟巢恢复开放空中走廊俯瞰全景 每日预约量最大8000人
- 天津发布大清河洪水红色预警
- 黑龙江穆棱在京举办推介会 拓展产业合作发展
- 北京动物园大熊猫“古古”去世
- (新春走基层)春节不打烊 江西南昌撒拉族小伙的新春“免费餐”
- 美国得州炼油厂有毒物质泄漏 当地政府要求避难
- 中国疾控中心:整个流感流行季内都可接种流感疫苗
- 中国现代幽默画大展杭州举行
- 2023-2024年度中国国际商事仲裁报告及执行案例选编发布
- AI眼中的中国|湘见,这就是长沙味
- 住建部:214个城市已建立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