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国新媒体大会观察:第二个十年,主流媒体融合如何再出发?
中新网长沙10月16日电 (记者 唐小晴)十余年来,媒体融合从行业探索上升为国家部署,从“相加”走向“相融”,从“相融”挺进“深融”。记者从在长沙举行的2024中国新媒体大会上了解到,融合的浪潮中,各主流媒体的突破口不同,表现形式越来越丰富、精品越来越多,媒体智能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无一例外都将内容创新作为“看家本领”和以“不变”应“万变”的重要法宝。
2024年,是媒体融合战略向第二个十年迈进的开端。展望下一个十年,媒体深融靠什么?
智慧深融
十年间,中国媒体生态风起云涌,浪潮迭起,动力强劲。媒体融合发展走过十年,以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演进,推动媒体融合进入媒体智能化快速发展新时代。
2024中国新媒体技术展上,众多“黑科技”集中亮相,展示了主流媒体融合纵深发展变化。
许多媒体人围在人民日报传播内容认知全国重点实验室展位的“人民审校”展示屏前,盯着这款内容风控平台将稿件中的错误一个个迅速“揪”出来。“这得益于人民日报20余年积累的人工审核案例及3000多万篇基础语料、17万余道问答语料。”工作人员介绍,人民日报正通过构建主流价值语料库训练相关大模型,让大模型在涉意识形态相关问题上答得上、答得准、答得好。
一台电脑、一个摄像头、一块绿幕,看起来十分简单。不过,当你站在绿幕前指定位置后,就出现在工作人员的电脑显示屏。根据你的喜好,工作人员再从数据库中调取一张月球场景,一张在“月球”上的虚拟场景照片生成。
“很方便,一键切换场景。”媒体技术国家实验室展区的蓝海创意云相关负责人顾余健说,数据库有2000多种场景,可满足不同行业场景需求和多元化应用,赋能直播创作。
全媒体时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给主流媒体带来崭新机遇和重大挑战。多位与会嘉宾认为,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的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为新时代的媒体深化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
不过,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传播领域掀起继互联网兴起后的又一轮重大变革。面向下一个十年,如何拥抱新技术,推动媒体纵深融合?也有声音质疑媒体人是不是要被AI取代?
不是每家媒体都要成为技术公司,也并非每个媒体人都要成为技术人才,而是实现内容与技术的“双向奔赴”或许是应对技术浪潮的明智之选。“面对新技术,应用速度和应用能力很关键。”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院长赵子忠认为。
内容为王
媒体的故事,总是从内容生产开始。内容永远是根本,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内容为王,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一直以来,内容创新与变革,无疑是媒体融合之路浓墨重彩的一章。
新媒体工作室推出的创新融合产品,激发了主流媒体的内容创新活力。2017年5月,中国青年网“青蜂侠”2017年5月上线,七年生产16万条自媒体资讯,总播放超1000亿次,凝聚4000多万高粘度青年粉丝。
“根据平台特点和粉丝特性,采用不同表达和呈现方式,供给多个传播平台,服务各类青年。”中国青年网“青蜂侠”工作室负责人王海说,7年来,在报社深度融合改革中,“青蜂侠”触摸到了“以青年影响青年,以青年引领青年”的本质。
“信息技术一日千里,传播方式瞬息万变。所谓风口、经验必将过去,但习惯性创新和‘无传播毋宁死’的意识,可能更有价值。”王海说。
谈及内容创新,有些媒体却被流量裹挟,或陷于“你有我也要有”的形式追求,走错了方向。长图、海报、H5、短视频,有些媒体什么形式流行就一拥而上。对所有产品不加区分的穿靴戴帽进行新媒体包装,形式炫酷、技术吓倒人,偏偏在内容上打动不了人。
“全媒体时代,媒体比拼的是大流量、传播率、点赞数;群众要的是更快、更深、更带感。我们说话的方式得改,文稿的调性得改,传播的视角得改!但有一点不能改:扎根基层不能改!”连续6年获中国新闻奖的浙江广电集团融媒体新闻中心主任助理、高级记者杨川源认为,真实、贴近、一手资源的“蹲点报道”就是站上融合传播主战场的“硬核武器”。
找准内容创新方向、提升内容创新能力,是主流媒体始终坚守的信念,也是安身立命之本。“内容创新与时代声音要双向奔赴、内容创新要与传播场景双向奔赴、内容创新要与技术变革的双向奔赴。”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主任刘晓鹏表示,主流媒体内容创新的重要规律就是要让内容适配用户的信息接收方式。
内容为王、守正创新,壮大主流舆论,做强主流媒体,释放权威声音,以高质量的内容扩展主阵地、增强引导力;推动内容变革,让优质内容更加具有年轻态、潮流范、共情性……这是与会嘉宾对第二个十年主流媒体融合的期待。
文化交流
在中国新媒体大会“融合创新智慧传播”技术应用论坛上,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院长赵子忠发布的《大模型深度赋能媒体智创融合——中国智能媒体创新发展报告(2023-2024)》指出,智能媒体作为信息传播新引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重塑世界,成为连接人类与信息、知识与智慧的桥梁。智能媒体不仅仅是技术的产物,它更是文化与价值观的载体。
由此窥见,在全球化和数字化的大潮中,智能媒体正成为推动文化交流、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从传统文化宝库中寻根探宝,推出《简牍探中华》《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典籍里的中国》等系列精品文化节目,以及“何以文明”全球巡展媒体活动,用前沿科技书写中华文化之美、追溯中华文明之源。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党组成员、副台长胡劲军说,要以“大象也要学会跳街舞”的精神风貌,深入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持续提升在新媒体领域的国内国际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充分彰显中国国家媒体的担当和作为。
当前,推动文化传播能力建设,对中华文化精神标识、价值内涵等的深度挖掘、关联分析和呈现展示至关重要。北京邮电大学打造了以彣芯、彣链、彣脑平台为代表的系列文化科技创新成果,在服务国产技术研发和文化资源数字化生产与传播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学校将进一步整合高校、文博、传媒机构等资源,通过产学研创新体系建设和文化资源开发复用,着力打造一批文化和科技融合消费新场景、服务新领域。”北京邮电大学校长徐坤说。(完)
相关推荐
黑龙江饶河再现野生东北虎足迹
四川内江市市中区发生3.2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海南将迎来春节前出岛车客高峰 各港口出岛秩序总体平稳
(新春走基层)“喜迎全运会 瑞蛇贺新春”新春庙会在广州举行
羊角把、牛角、十字扣,春运涨知识→小设计大用途
岁暮冰嬉 寒尽春生 这些“速度与激情”谁看了不想玩一把?
“家门口能挣钱,好日子有盼头”(新春走基层)
国家中医药局:九成以上三级妇幼保健院设置中医类临床科室
湖南零陵腊肉飘香年味浓 供销两旺助增收
春节临近 你的家乡举办哪些活动?一起来寻找年味儿→
新春走基层丨让每一盏车灯都安然明亮 他们是“魔鬼风口”的风雪护路人
中国将386.7万家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许可管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我和我的新时代》:人民纪录 记录人民
- 青海设立关爱帮扶基金让退役军人“难有所解”
- 财政部拟第一次续发行2024年记账式附息(二十二期)国债(3年期)
- 海内外代表汇聚山东潍坊 共享电子商务发展新机遇
- (新春走基层)甘肃榆中电商平台牵手城乡一“网”情深
- 甘肃兰州新区:连续未入住6个月以上的空置住宅可减半缴纳物业费
- 炒作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用意何在
- IMF称中国将引领全球经济增长
- 楼市限购政策调整趋势持续 杭州西安宣布全面取消
- “2024港澳视觉艺术双年展”在浙江杭州启幕
- 谁的“萝卜刀”
- 交通银行云南省分行原党委书记、行长李大军被开除党籍
- 普京:俄罗斯军人不会忘记自己的战友
- 大漠风情 越野狂欢 与罗布人村寨来一场诗意约会
- 网络文学在亚洲地区传播势头强劲
- “脱钩”?“去风险”?他们都说“不”(观象台)
- “2024釜山上海电影展”在韩举行
- 国家区域性公路交通应急装备物资(广西南宁)储备中心开建
- 新消费新美好,踏浪而来
- 春运即将启幕 广铁警方多措并举保护旅客平安回家
- 热门推荐
-
- 有调查报告称在泰旅行者热衷运用人工智能规划旅行
- 2025电视剧行业“开年第一会”,将聚焦哪些大事?
- 英国政府公布春季预算案 着重提振经济
- 8月中国70城房价同比跌幅略有扩大
- 《新时代,我在中国》新书上市 展现“他视角”下的中国故事
- 推动加强南南合作 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 浙江新安江水库开5孔泄洪闸泄洪
- “歌迷之城”太原公交实力宠粉:2024接送歌迷60余万人次
- 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院四方联盟在银川成立
- 新电商更注重提升用户体验
- 新疆塔里木河胡杨耀金秋 候鸟翩翩入画来
- 6月新疆外送电量破百亿
- 消费升级态势没有改变
- 聚焦亚洲内外资本流动 博鳌嘉宾为亚太地区投资发展凝聚共识
- 高校、医院等领域专家学者厦门探讨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
- 中国政府援助土耳其救灾物资抵达伊斯坦布尔机场
- 强制禁煤“一刀切”山西太原全面整改
- “瑞幸咖啡健康中国行”启动,引领咖啡健康生活方式
- 烘焙店应客户要求定制“光头强”蛋糕被诉侵权
- 直击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逾50个项目签约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