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疗治不了高血压 专家送你降压四锦囊
受不良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压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临床上出现越来越多年轻的高血压患者。专家提醒,进入40岁以后,哪怕没有症状,也要关注血压问题。如果夜尿增多,也有可能是血压问题哦!
同时,现代人讲究养生食疗,认为合理健康饮食对治病大有好处。如果是高血压,也能靠吃控制好血压吗?专家的意见是:“药不能停!”血压的管理不能只靠饮食,想要控制好血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科学服药、严密监控血压缺一不可。日常管理血压有哪些诀窍?不妨收好南医三院心血管内科周滔主任医师开出的降压四个锦囊。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周洁莹 通讯员游华玲
锦囊一:
降压药物+健康生活
周滔介绍说,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治疗高血压的基础,应长期坚持。而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戒烟戒酒、适当运动、心理平衡。是的,合理饮食很重要,重点是限制钠盐摄入、限制总热量和营养均衡,这可能也算是“食疗”,但却不能只靠它。健康的生活方式还包括控制体重,防范超重,已超重的肥胖者则要科学减肥。
但单纯健康生活,是远远不足以控制血压的。在此基础上,还需坚持血压监测及合理使用药物治疗。血压控制效果不理想,会损害心、脑、肾等重要器官,药物治疗恰恰能显著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临床数据显示,坚持服用降压药的患者,脑卒中、心力衰竭的发生率下降了50%;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下降了15%~30%。
总之,高血压治疗中,合理用药是血压达标的关键,健康生活方式则是基础,两者缺一不可,同时执行才能有效控制高血压。
锦囊二:
平稳降压,拒绝“过山车”
降压太快太猛可能“出大事”!周滔说,降压太猛,身体不能适应,会引起心、脑、肾等重要脏器供血不足、血流缓慢,引起脑卒中、心绞痛或肾功能减退。长年高血压的老人,如果降得太快极易发生脑梗,造成严重后果。
持续、平稳降压才是正确的降压法门。一般的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要用4~12周才是安全的,老年、冠脉或双侧颈动脉严重狭窄及耐受性差的患者,血压达标时间还应适当延长。
同时,血压也并非降得越低越好。因为血压过低会导致脑供血不足,增加脑缺血的风险。健康成年人的正常血压范围是:收缩压90~139mmHg,舒张压60~89mmHg,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目标值还得因人而异。普通高血压患者可以恢复到正常人的最高数值(140/90mmHg)为降压目标;若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肾病、冠心病,则建议控制在130/80mmHg;60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控制到150/90mmHg就可以了。
锦囊三:
务必监控清晨血压
周滔提醒,人体的血压存在昼夜节律,清晨是一天中血压最高的时段。很多高血压患者清晨血压不达标,有医院的心内科门诊曾调查过2000余名高血压患者,早晨7:00~10:00间测量血压,清晨血压不达标率高达54.6%,相当于10位高血压患者中就有5位患者清晨血压不达标。
实际上,管理好清晨血压,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控制了全天24小时血压。而清晨血压不控制的话,心脑血管疾病最易在这个时段“偷袭”。清晨时段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风险是其他时段的4倍,心血管死亡风险也比其他时段增加70%。
如何管好清晨血压呢?首先,要积极监测清晨血压。建议在起床后半小时到1小时内测量,最好通常在早上6:00~10:00之间、服药前、早饭前测量。
居家自测血压要记住“三要点”:
1.安静放松:取坐位,脚放平,血压计、上臂、心脏保持三点一线;
2.位置规范:袖带的下缘在肘窝的上方2.5cm处;
3.读数精准:视线与血压计刻度保持统一水平线,记录数值精确到个位数。
锦囊四:
长期坚持服用长效降压药
高血压患者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用降压药治疗,坚持服药可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周滔说,服药建议选长效降压药,其特点是半衰期多在24小时及以上,每天只需吃1次,降压疗效能覆盖24小时;由于其作用持久、平稳,可有效控制全天24小时血压和清晨血压,可减少服药次数、提高治疗依从性,更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最重要的是,绝对不能擅自停药或减量,以免造成血压波动。血压忽高忽低,最易发生脑卒中、心梗等急性心脑血管事件。
什么情况下可以减药停药?
在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长期服药的情况下,每天坚持自测、记录血压,如果血压保持稳定超过3个月,可到心血管内科门诊咨询专科医生,在医生的指导下减药乃至停药。
准确自测记录血压这么做:临床上八成人的血压高峰是在清晨,下午3:00~5:00抵达另外一个峰值。准确测量、记录血压的方法,可以每日在两个高峰期和另一时段一共测量三次,去掉一次差异最大的数值,取另外两次的平均值记录下来。
周滔介绍,受不良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压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临床上已有越来越多年轻的高血压患者,比如年仅十几岁的肥胖患者就伴有高血压问题,40岁左右开始出现血压问题已经非常多见。
初期开始出现血压不稳的情况,可能并没有太过明显的头晕头痛等相关症状。普通人群要注意定期体检,一旦发现血压偏高,需立刻就诊咨询医生。如果发现夜起上厕所次数增多,也要警惕高血压问题。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推荐
中新健康周报|医疗领域全国共立案5.2万人;海尔生物并购上海莱士
中新健康 | 首儿所通州院区主体结构封顶 预计2027年投入使用
中新健康|北大医疗今年前三季度收入约39.3亿元 预计年内实现盈亏平衡
医保统筹支付、个人自付、个人自费分不清?看完你就明白了!
东北铁栏杆是甜的?打出溜滑也能受重伤?这些操作轻易别尝试
专访哈佛大学刘军:AI医疗是人类医生的助手而非对手
在冬季如何防滑?不慎跌倒,如何正确处理?
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守正创新,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有些食物让我们心情愉悦
“碎片化睡眠法”危害大不宜效仿
木薯糖水爆火,有人为啥喝“中毒”了
厚底雪地靴易摔伤或致筋膜炎 提醒:80%的人鞋都选错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江山如画丨山西河曲:秃岭披“绿装” 沟壑变桑田
- 黄河源头青海玛多突降暴雨 降水量破有记录以来日极值
- 以色列军方说34枚火箭弹从黎巴嫩射向以北部
- 冷空气将影响内蒙古东部和东北地区 新疆北部有强降雪
- 山西提高职工医保门诊统筹待遇 减轻医疗费用负担
- 山西太原:困境儿童“花式”庆 “六一”
- 青海省首个多尺度嵌套土壤水分遥感地面校验场建成
- 联合国报告谴责美国警察和司法部门普遍存在系统性种族主义问题
- 哈密巧做水资源配置“加减法”
- 俄国防部:乌军2023年多次向俄军使用美制化学武器
- 从“太二”到“怂” 九毛九何以成为最懂年轻人的餐饮集团?
- 持续整治涉企违规收费 中国加码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 唢呐声声尽展民俗乡韵 沈阳百年造化大集火爆开启年货节
- 国际最新研究:陨石或地球44亿年前火山爆发可能促进生命起源
- 我们为什么要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
- 汉魏洛阳城首次发现大型魏晋时期地下水道遗迹
- 《珠江委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体系》印发
- 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台发布大风蓝色预警信号
- 外媒:美国军方宣布已完成从尼日尔的撤军
- 北京石景山将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
- 热门推荐
-
- 十大方案定出路线图、责任书 山西太原开展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
- 上海外滩“烧脑版”City Walk来了 “按图索骥”认识不一样的建筑群
- 2024澜湄国际影像周启幕侧记:六国宾客江源互道“你好”
- 中新真探:不爱吃蔬菜能多吃水果代替吗?
- 立足产业优势走差异化道路——专家共话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 链接全球市场 “冻品之乡”速冻食品产销旺
- 《2023全球CEO调查暨并购交易市场展望》:并购需求接近创纪录水平
- 2023中国航空产业大会暨南昌飞行大会开幕 签约金额逾300亿元
- 岸田文雄回应众议院补选大败:不会解散众议院
- 首尔中国文化中心举办“品味中国”中餐体验教学活动
- 中国国家金融监管总局:鼓励保险资金积极参与灾后恢复重建
- 第三届河北省“西甜瓜选美大赛”在“羲皇圣里”河北新乐举办
- 《漫长的告白》:华语影坛久违的爱情片?
- 中新健康丨上海推进儿童友好医院建设 鼓励医疗机构成立家委会
- PFOS是个啥?一组AI海报看中国削减与淘汰PFOS成果
- 美俄勒冈州一轿车撞上货运列车 3人死亡,1人被直升机送医
- 第五届藏博会西藏签约项目合同60个 协议投资531.8亿元
- 美国明尼苏达州发生枪击事件 2名警察和1名消防员身亡
- 上海专家成功探索“一站式”极简左心耳封堵术 为房颤治疗上“双保险”
- 在比利时出生的这“三小只”即将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