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农文旅深度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推进,许多乡村积极培育打造乡村旅游新业态,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当地生态资源、农业资源、文化资源等优势,推动农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力。加强文化赋能和旅游带动,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丰富乡村旅游体验。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乡村是文化的载体,凝聚着丰厚的文化内容,是文化宝库。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人口向城镇集聚,农村地区一些老房子损毁,一些优秀传统生产生活风俗如传统耕作方式、传统手工艺、传统食品制作方式、传统音乐戏曲、传统游戏娱乐、民间传说故事等濒临失传甚至逐渐消失。对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要因地制宜、分门别类进行保护发展。在乡村建设过程中要避免大拆大建,要有呵护老屋、保护古建、留住乡愁的意识,对连片的或具有地域典型性和观赏性以及历史悠久、承载着人们浓浓乡愁记忆的老屋老宅要进行保留,以“绣花”功夫进行维护修缮,切实加强对优秀乡土建筑和历史文化环境的保护,努力实现人文与生态环境有机融合。此外,应尽量保留过去生产生活中使用到的各种用具实物。一些传说故事、音乐戏曲、仪式风俗等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加以保存记录。保护之外,还要积极传承和有效利用。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对一些传统耕作方式、生产生活习俗等进行展览展示,唤起人们的乡愁。不一定要专门建博物馆,可以发挥社会力量,利用餐馆、饭店、商场、社区公园等空间灵活进行展览展示。除了提供静态观赏的展出,围绕传统耕作、手工艺、食品制作等还可开发体验式项目。传说故事、音乐戏曲等不仅可作为旅游演艺的一部分,也可以嵌入到更多的旅游活动项目中,为游客提供新奇独特、互动感强的文化体验。当前,人们在旅游消费时更加注重多样化、个性化体验,正是乡村充分挖掘利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好时机。
积极融合现代化元素,促进乡村旅游升级。农村是向前发展的,在深入挖掘、充分保护、积极传承和有效利用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围绕农村居民和游客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创新乡村文化的表达方式,丰富乡村文化的内涵。首先要持续推动文化下乡,让更多专业人士对农村传统优秀文化进行艺术化再造和时尚化表达,提升农村居民的审美情趣,让本地居民发现家乡的美,同时吸引更多外地游客。当前农村地区有大量闲置房屋,经过改造就可能成为极具吸引力的特色民宿或旅游休闲空间,这方面已有许多成功案例。其次要大力提升农业农村的科技应用水平。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是旅游发展的两大动能,农村有广阔的生产生活空间,科技创新大有用武之地。如5G、机器人、虚拟现实技术等在乡村文化和旅游产品开发、服务提供、营销管理等方面都可以有很好的应用,要引导和支持更多科技企业、人员提升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中的科技“含量”。最后要充分结合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式。农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农文旅融合发展不能忽视农业这个根本。一方面,我国农耕文化博大精深,不仅有历史悠久的耕读传统,也有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赋予的科技和文化内涵,这些都可以成为游客体验和研学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农业生产也可以对接旅游市场、植入文化元素,扩大农产品销售,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
大力建设乡风文明,提升乡村旅游效益。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目的不只是获得更多经济收益,还应创造社会效益。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要提高农村居民的参与度,让本地村民在参与当地文旅项目的过程中,不仅提高收入还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扩大交往、充实生活。农村居民中不乏具有艺术天赋的人才,可以引导并支持他们在音乐、戏剧、美术等不同领域发展。要丰富农村居民的精神生活,这两年火爆“出圈”的村BA、村超、村晚等为何对外地游客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正是因为这些活动体现了当地居民对生活、对乡土的热爱,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感染了全国人民。要倡导文明旅游,引导游客爱护生态环境,尊重当地居民和当地风俗习惯,在领略田园风光的同时感悟文化、陶冶心灵。(光明日报)
(作者:宋子千,系中国旅游研究院首席战略研究员、政策与科教研究所所长)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一些“工二代”选择当蓝领,直言“里子”比“面子”更重要
- 东盟国家学生以直播为媒 讲中国故事促文化交流
- 低空经济蓬勃发展 到2035年市场规模有望达3.5万亿元
- 韩媒:韩国发生车辆冲撞事故 目前伤亡不明
- 安徽黄山日最大承载量调整为4万人
- 勤洗手还要会洗手
- “天府大巡游”在蓉城上演 世界非遗和谐共舞
- 大学生做UP主的喜与忧
- 各地多措并举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 成都警方通报“外卖员与小区物业人员发生肢体冲突”:3人受伤
- 多部门:至2035年,员工制成为家政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模式
- “爱Show东盟”中国—东盟青年故事汇活动启动
- 网红涌向联合国“开会”虚假精英人设注定翻车
- 中国多地“滚烫模式”催热避暑游
- 医保全国联网解决看病难题
- 2023年拉萨烟草部门查获涉烟违法案件116起
- 海南黎安国际教育园区迎新:学生对“大共享+小学院”充满期待
- 周年亩产1379.4公斤 隆回刷新湖南再生稻示范高产纪录
- 2025国考今起报名:拟招3.97万人 近七成专招应届生
- “深中”海底“牵手”:历时5年,深中通道海底隧道合龙
- 热门推荐
-
- (聚焦中国高质量发展)“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打造智能化、低碳化工业发展新名片
- 第二届RICE亚洲美食节在巴黎十三区登场
- 撞钟祈福 海内外游客沪上共迎新年
- 铸牢共同体中华一家亲丨冒雨参加一场浪漫的蒙古族婚礼,一起热舞!
- 中国长江非法捕捞高发频发态势得到有效遏制
- 2024沈阳鸡架美食文化节启幕 一场舌尖上的美食之旅
- 中国知名主播董宇辉从东方甄选离职
- “老头乐”,究竟该去还是留?
- 外媒:白宫称美国欢迎大熊猫重返美国
- 上海:有序吸引有条件的社会资本进入创业投资领域
- 城市发展大变局 400多城成立领导小组
- 有球迷冲入赛场致比赛暂停,现场观众:很不理智
- 推进旅游市场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海南三亚选择这样做
- 通胀降温,美股收涨,苹果市值突破3万亿美元
- 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呼声再起
- 全国总工会印发《女职工数字技能提升方案》
- 山东多措护航消费者权益 “放心消费”创建成共识
- “百万英才兴重庆”开启线上引才专区 联动全国40所高校
- 以“海昏侯”为媒 “沪赣CP”文旅合作启新篇
- 中新网评秦朗丢寒假作业事件:“新闻”段子化,这病得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