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振兴行动取得关键性突破
种业振兴行动取得关键性突破(经济新方位)
今年是我国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的第三年。2021年以来,农业农村部全面启动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创新攻关、企业扶优、基地提升、市场净化五大行动。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打好种业振兴行动这场翻身仗,必须进一步发挥制度优势,加快推动高水平种业科技自立自强,引导资源要素向种业企业聚集,实现种业全产业链现代化,推动我国种业高质量发展。
从“满足量”转向“提升质”
第十五届中国国际种业博览会暨第二十届全国种子信息交流与产品交易会9月在安徽省合肥市召开。节水抗旱稻、无限生长型黄果小番茄、适合制作爆米花的爆裂玉米……围绕当前农业生产用种和市场多样化需求,超350家种业企业带来看家品种。
从“满足量”到“提升质”,一系列良种诠释着大食物观。
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曾衍德介绍,种业振兴行动实施以来,各地各部门集中优势资源聚力攻坚,在种质资源保护、重大品种和关键技术创新、国家级种业基地布局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许多关键性突破和标志性成果。目前,全国新收集农作物、畜禽、水产种质资源53万余份,由216个农作物制种基地、300个种畜禽场站组成的良种繁育“国家队”,推动供种保障能力由70%提高到75%。
“全国种子双交会是新优品种的展示台,也是同台竞技的擂台场。”全国农技中心副主任刘信介绍,20年来,大会展示推广品种突破5000个,有力推动生产主推品种更新换代,助力农民增收致富,百姓餐桌更加多元。
丰富的种质资源是育种材料的重要来源。
“我国是种质资源大国,培育更多优良品种需要夯实源头基础。”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主任万建民介绍,近年来,我国种质资源鉴定逐渐从单环境、低通量、粗放型鉴定向多环境、重点性状、高通量精准转变,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体系日趋完善。
目前,农业农村部正组织开展48种农作物、7.6万份种质的精准鉴定。万建民建议,要进一步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加强种业基础研究;攻克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全基因组选择、人工智能设计等关键技术,实现自主可控。在此基础上,加快培育重大突破性新品种,把握种业发展主动权。
种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科技创新是种业发展的“牛鼻子”。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生物育种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现代种业已进入“常规育种+现代生物技术育种+信息化育种”的“4.0时代”。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教授盖钧镒提出,要加快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推动育种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
在浙江托普云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系列智能设备为科学育种提供全流程解决方案。“聚焦育种信息化、种子检验实验室数字化、制种基地现代化提升、数字种业综合监管实时化等多场景,为种业成果转化落地提供服务。”公司负责人陈曦说。
在酒泉奥凯种子机械公司,自主研制的自走式玉米抽雄机,一小时能完成上百亩作业面积。“与人工抽雄日均一亩地相比,不仅节省劳动力,而且抽雄率达到95%。”公司中原区销售经理何生伟介绍,通过大型智能化玉米剥皮、烘干、脱粒、仓储成套生产线,实现了“制种全程不落地”。
企业是集聚资源要素、推动种业振兴的重要力量。
当前,我国国家种业振兴企业阵型已初步构建,农业农村部从全国3万多家种业企业中推出69家农作物、86家畜禽、121家水产优势企业,形成种业振兴骨干力量。
从一粒种子到产业链构建,立足锻长板、补短板,各地加快推进种业企业育繁推一体化和全产业链发展。
安徽南陵县,每年春天成片盛开的紫云英“弋江籽”,已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芜湖青弋江种业有限公司选育推广的紫云英品种占全国市场的20%,总经理汪玮介绍,公司已建立稳定的紫云英原良种繁育基地。在南陵县,为进一步开展紫云英育种和全产业链技术推广,当地还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开展合作,建设“长三角紫云英产业研究院”。
应当看到,我国种业企业“多小散弱”的特征仍较明显。如何进一步加快资源集聚,健全现代种业科技创新体系?
万建民认为,要贯通产业链和创新链,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种业集团。特别是鼓励优势科研院校和企业深度融合,以需求为导向,建立适应新形势的合作模式,形成高效组织体系。
农作物种子认证制度启动实施
“种子认证是以高质量种子为目标、强调过程管理的标准化质量保证体系,是实现由‘好品种’到‘好种子’的有效途径。”全国农技中心种子检验处处长金石桥表示。
我国农作物种子认证制度已启动实施。作为首批取得资质的种子认证实施主体,北京京农科检测认证公司今年承担玉米、小麦、蔬菜、高粱等作物约10万亩制种基地的种子认证。“通过亲本质量检测、基地核查、种子质量检测等认证环节,对种子生产全流程进行把关,全面提升认证企业的种子质量和管理水平。”公司负责人易红梅说。
近年来,随着新修改的种子法、畜牧法加快实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进一步健全,我国建立起实质性派生品种和种子认证制度,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专项整治和监管执法年活动深入开展,公检法等有关方面联合推出了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套牌侵权等违法行为的“组合拳”,为种业振兴营造了良好环境。
专家表示,总体来看,我国种业科技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在种质资源挖掘利用、前沿育种技术、重大新品种研发以及企业创新能力等种业创新领域,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打好种业振兴行动这场翻身仗,需要久久为功。
在挖掘优异种质资源方面,全面开展国家库(圃)种质资源精准鉴定,发布可供利用的农业种质资源目录,夯实育种创新资源基础。在推动大面积单产提升方面,统筹推进多层次育种创新联合攻关,加快选育一批高油高产大豆、短生育期油菜、耐盐碱作物等急需的突破性品种。在种业基地能力提升方面,深入推进南繁硅谷、甘肃玉米等育种制种基地建设,到2025年国家级种业基地供种保障率力争达到80%。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实施品种身份证管理,建立全链条全流程监管机制,持续优化种业市场环境。
本报记者 郁静娴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新疆疏附县农民“变身”无人机飞手:“真没想到,我可用无人机管理枣树”
- “中老班列-G60号”发车
- 从金宇澄到王家卫 《繁花》渐欲迷人眼
- 国铁南宁局开行“畅游大西北”旅游专列
- 助力可持续发展 10部图书获施普林格·自然“中国新发展奖”
- 乌菲齐美术馆馆长史艾克:希望用展览和艺术的魅力使不同国家的艺术家相聚
- 山东荣成越冬大天鹅“练飞”北迁
- 第二十六届海博会在福建石狮开幕 电商助力产业发展
- 中新健康丨世界脑健康日:大脑抗衰是保养第一步 睡前冥想放松大脑
- 超强台风“杜苏芮”直扑中国东南沿海 海洋灾害Ⅳ级应急响应启动
- 四川成南扩容项目跨成渝铁路双幅刚构桥顺利转体
- 跳出思维定式,博物馆还可以怎么做
- 联大通过决议敦促会员国遵守“奥林匹克休战”
- 宁夏固原马铃薯迎来丰收季 全产业链发展“链”出富民路
- 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
- 中国276个城市已建立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
- 5月中国非制造业延续平稳增长趋势
- 国航开通乌鲁木齐—莫斯科国际航线
- 网络名人带着粉丝“云游”伊犁 为伊犁“圈粉”千万
- (第六届进博会)外企进博共话中国机遇:与中国“双碳”目标同频共振
- 热门推荐
-
- 新疆北部有雨雪天气 新一轮冷空气即将来袭
- 美国宣布:取消针对中国赴美旅客新冠检测要求
- 台湾道教会参访团赴福建漳州进香交流
- 第四届亚热带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长沙举行
- 新疆昌吉州2023年“乐享假日·幸福昌吉”文旅活动周全面启动
- 第二十六届海博会在福建石狮开幕 电商助力产业发展
- 高原“蓝宝石”青海湖湖冰完全融化
- 应对返程高峰:三亚每日平均新增航班13班次
- 引江济淮安置区K地块项目全部封顶
- 平价店受追捧,平价消费赛道能长期走下去吗?
- 演影闹春 “京演1号厅”新春贺岁文化市集将于初一开启
- 美联储加息25个基点 鲍威尔称9月不会降息
- 上海出台《指导意见》规范设摊经营活动 严管与包容并行、继承与创新结合
- 畅通人岗匹配“高速路”
- 基金费率改革带来了什么
- 湖北襄阳考古发现汉唐墓葬群 出土文物两百余件
- 蔡崇信将出任阿里董事会主席
- 百度发布十大科技前沿发明 七个涉及大模型重构与创新
- 满洲里公路口岸今年进出境货运车辆突破10万辆次
- 北京8座地铁站配上翻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