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背后的万亿航天产业
10月26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与“天宫”空间站成功对接,19时34分,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顺利打开“家门”,欢迎远道而来的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入驻“天宫”。
距离中国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成功已过去20年,从“神五”到“神十七”,中国人不断踏上飞天之路,也引领了太空经济和航天产业的加速升级。据业界初步统计,截至2022年,国内已注册并有效经营的商业航天企业数量超过400家,由中国航天产业所辐射出来的产业链规模已超万亿。如今,新的“升空”折射出我国航空产业的持续升级,也将持续引领商业航天进入下一次“升级”。
“神十七”成功发射
北京时间10月26日11时许,搭载神舟十七号的长征二号F遥十七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随后,神舟十七号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目前,神舟十七号已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为之后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提供更多条件。执行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由汤洪波、唐胜杰、江新林3名航天员组成,汤洪波担任指令长。乘组包括1名第二批航天员和2名第三批航天员,是空间站建造任务启动以来,平均年龄最小的航天员乘组。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在与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完成在轨轮换任务后,瞄准10月31日返回东风着陆场。
此外,神舟十七号在轨驻留期间,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将迎来天舟七号货运飞船、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的来访对接,计划于明年4月左右返回东风着陆场。
需要注意的是,神舟十七号的发射之年恰是中国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成功20周年。2003年10月,中国航天员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飞船,完成中国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根据此前报道,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第一步”——载人飞船阶段通过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顺利完成,天宫一号的发射和与神舟十号的交会对接属于“第二步”——空间实验室阶段,这些都为“第三步”——空间站建设做技术上的准备。2022年12月31日,“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得以郑重宣布,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所有任务全部完成。
市场规模将达2.8万亿元
从“神五”到“神十七”,中国人不断踏上飞天之路,也引领了太空经济和航天产业的加速升级。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曾在2018年表示,中国空间站“天宫”在信息、能源、动力技术以及运营费效比方面,可望超越国际空间站。“天宫”在轨运营阶段,其将开放设施吸引投资,开展商业化应用活动,促进太空旅游等太空经济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据《纽约时报》2022年的报道,我国天宫空间站项目的建造总成本不超过80亿美元。但另一边,根据英国路透社2017年的报道,国际空间站耗资则达到了1000亿美元,同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每年在空间站计划上的花费便会达到30亿美元。
相对较“小”的成本却依然能掘出航天商业化发展的“大”空间。从企业数量上看,根据业界初步统计,截至2022年,国内已注册并有效经营的商业航天企业数量超过400家,分布在北京、广东、陕西、江苏、上海等城市。从产业链看,我国商业航天产业链涵盖上游的火箭发射、卫星及地面设备研制,中游的卫星运营,以及下游的应用环节,传统应用场景包括通信、导航、遥感,新兴应用场景包括卫星互联网、太空旅行、太空采矿、深空探索等。
从规模上看,由中国航天产业所辐射出来的产业链规模已超万亿。据中国航天工业质量协会统计,2015-2020年商业航天市场规模由3764亿元增长至1020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2.09%,到了2021年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则约为12447亿元。泰伯智库预测,2023-2028年,商业航天产业将进入发展黄金期,2025年仅中国市场规模就将达2.8万亿元。
新兴太空经济将迸发巨大能量
航天事业对于产业链发展的带动作用势不可挡。早在2013年,曾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的马兴瑞曾公开表示,航天科技又被称为“技术金矿”。“1美元的投入能产生7-12美元的回报。它对技术的拉动和对经济增长的带动,远远高于我们的想象。”马兴瑞还表示,“比如,发射一颗卫星,价值不仅是卫星研制、发射服务所带来的,还有运营服务和地面维护服务,这一链条带来的价值不可小视。”
仅卫星领域而言,航天技术的发展正在推动其产业链不断延伸。银河航天首席科学家张世杰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全球航天技术的一个明显趋势是应用需求正在从军事向民用消费级需求扩展,航天技术正在改变传统的信息采集和传递方式,如同传统卫星电视、卫星导航等大众应用,卫星遥感、卫星通信也逐步进入百姓生活。
“除了遥感卫星从测绘应用到为新闻采写提供服务,并扩展到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多个领域,低轨宽带通信卫星的发展也正在解决越来越多人的上网难题。”张世杰表示,“无论卫星还是火箭,航天产品的规模化批产将是趋势,推动航天设计与制造模式的变革,奠定航天产业化和商业化的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据估计,中国卫星通信行业市场规模将以8.4%的年复合增长率上升,将在2024年达到3447亿元人民币。并且,以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空间信息服务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将是太空经济主业,新兴太空经济业态将会迸发巨大的产业能量,围绕着航天技术会诞生一批新的企业,衍生出新的航天产业。
在航天事业尽显经济撬动力的同时,推动产业“升华”的难点、堵点同样需要引起注意。一位航空航天业内人士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民商航天处于的阶段还比较初级。“就我们公司来看,现在是完成技术上的从0到1,接下来才是商业层面的从0到1。”
不过,产业链上,企业们的探索正在持续进行。近日,华菱线缆总经理熊硕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航空航天产品对工艺和材料、产品交付都有极高的要求,练兵的作用非常强,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企业的技术储备和产品储备,“我们慢慢将在航空航天领域积累的应用心得进行技术转化,往民用方面进行推广”。
北京商报记者 方彬楠 冉黎黎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错过语言关键期 英语就学不好了?
- 多部门加大助企帮扶力度 着力解决小微经营主体实际困难
- 直击叙利亚灾区:救援物资紧缺 药物严重不足
- 1月16日北京西站G57次、G59次、G657次列车停运
- 韩媒:韩政府通过涉深度伪造淫秽影像法修正案
- 青海“六个中国第一”助推绿色算力
- 从“谋划”到“推进”,新一轮财税改革再进一步
- 中俄跨境索道建设抢抓入冬前施工黄金期
- 广州海珠宣布密接可居家隔离
- 我国经济景气水平回升 经济复苏态势有望持续巩固
- 外国留学生游“京津冀最美湿地”衡水湖 观百鸟翔集
- 深圳:医疗卫生机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全部留归单位 不上缴国库
- 人类究竟何时开始穿衣
- 广西组织高规格交易团参展进博会 邀客商共享开放型园区建设商机
- 核酸检测采样棉签是否含有荧光剂?国家卫健委回应
- 以色列与哈马斯互相指责对方阻碍停火谈判
- 台湾教师陈瑞松的漳州缘:“我循着祖先的足迹回家了”
- 国产支线客机正式开启“新疆之旅”
- 海口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人气旺
- 元旦假期中老铁路运送跨境旅客同比增长超33%
- 热门推荐
-
- 带读者重回历史现场 《红色气质》上海书展办读书分享会
- “中国法布雷病智慧诊疗项目”上海启动 提升早诊和规范化治疗水平
- 重庆首个西部金融数据平台上线
- 深圳国际综合物流枢纽中心项目二期盖上工程启动建设
- 形式隐蔽、名目巧立,多地揭批“新形象工程”
- 扬秦腔风华,传家国正音
- 沪上这家书店超600人当过“一日店长”
-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工作落实会议在浙江温州召开
- 前三季度新疆金融运行总体平稳
- 海上码头三度停运!美国对巴勒斯坦援助承诺被指“惨败”
- 河北升级重大气象灾害(暴雨)应急响应至Ⅰ级
- 北京推出132处公园赏花片区 丰富民众出游体验
- 亲子游、毕业游、避暑游等叠加,带动旅游业复苏
- 第135届广交会开幕,“中国第一展”迎风显韧性
- 视频生成器Sora让人喜忧交加
- 中新人物|曾舜晞:陡坡加把劲,缓坡不懈怠
- 德国巴登-符腾堡州枪击案嫌疑人已被逮捕
- 成都航空开通成都天府至乌鲁木齐航线
- 商务部:4月份中国外贸表现符合预期
- 如何做好上海重点区域、重点人群防控?专家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