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低配权益资产局面待解 “内外兼修”或为破局关键
本报记者 苏向杲 杨 洁
8月24日,中国证监会在召开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和部分大型银行保险机构主要负责人座谈会时提出,“养老金、保险资金和银行理财资金等中长期资金加快发展权益投资正当其时”。此前,证监会有关负责人亦提到,“引导和支持银行理财资金积极入市”。
监管层连续“喊话”银行理财资金入市的背后是,银行理财资金对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比例处于近4年的低位。目前,银行理财资金对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比例较低。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数据,截至今年6月末,银行理财资金对权益类资产的配置规模为0.9万亿元,配置比例仅3.25%。从趋势看,2019年末至2022年末,银行理财资金对权益类资产的配置占比分别为7.56%、4.75%、3.27%、3.14%,呈连年下降之势。
《证券日报》记者在与从业者交流中了解到,当下银行理财资金配置权益类资产也存在一些难点,包括投资者风险偏好较低、银行理财机构权益投资能力偏弱等。受访人士认为,推动银行理财资金入市,一方面需要监管部门给予更多政策支持,另一方面银行理财机构也需优化经营模式,加快提升权益投资能力。
增配权益资产实现双赢
权益类资产较低的配置比例,既不利于资本市场发展,也不利于银行理财机构自身发展,而增配权益类资产可实现“双赢”。
从权益市场的角度看,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银行理财资金加大权益类资产投资力度,能为A股市场带来增量资金,优化投资者结构,促进市场规范发展。此外,银行理财机构投资行为通常较为稳健,其提升权益资产配置比例,或进一步提升A股市场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
从银行理财机构的角度看,内蒙古银行研究发展部总经理杨海平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在低利率环境背景下,投资风险偏好趋于保守,银行理财机构的经营策略有两种选择:一是迎合投资者,加大低风险低波动产品的销售,但这样业务空间会收窄;二是引导投资者,适度加大权益投资比例,提升收益率弹性,推动公司实现差异化竞争。从当前看,适度布局权益类资产对银行理财机构来说是个好机会。
实际上,部分投资能力较强的银行理财机构已开始加大权益类资产投资力度,配置比例甚至远超行业平均水平。例如,截至今年上半年末,贝莱德建信理财对权益类资产的持仓规模为21.89亿元,配置比例达16.89%,而2022年末该比例更是高达27.63%。
此外,从部分中资银行理财子公司来看,截至今年6月末,苏银理财对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比例达6.69%;农银理财对权益类资产的配置占比达6.58%。截至2022年末,华夏理财存续理财产品投资权益类资产的比例也高达6.49%。
与此相反的是,不少银行理财机构的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从而拉低了行业整体配置水平。如,截至今年6月末,某理财公司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仅为0.64%。此外,不少未披露今年半年报的银行理财机构去年末的配置比例低于1%。
虽然银行理财机构对权益类资产的定义和统计口径有细微差异,但整体看,只有少数机构“高配”权益类资产。
仍有难题待解
从整体来看,银行理财整体对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较低,与相关机构的“基因”、投资者风险偏好等诸多因素有关。
一家股份制银行旗下的理财子公司高管表示,2018年资管新规颁布至今已有5年,但客户对于理财产品刚性兑付的惯性思维认知与理财产品净值上下波动之间的矛盾,客户多元化需求与理财产品同质化供给的矛盾,成为行业面临的双重挑战。
南银理财市场研究部总经理王强松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银行理财增配权益资产的难点之一便是(风险偏好较低)客户与权益市场高波动之间的差异。在经历了2022年两轮“集体破净”后,截至2023年6月末,持有低风险银行理财的投资者数量占比超过50%,较去年同期增加逾10个百分点,银行理财客户风险偏好进一步降低。
上述情况在理财公司的调研中得到进一步佐证。根据某理财公司2022年覆盖全国范围针对银行理财客户和理财经理的调研来看,当前,理财客户多数是商业银行的存款转移客户,整体表现为风险厌恶型,有42.55%的投资者表示当投资亏损时会赎回产品,有33.63%的投资者表示当产品收益波动加大时会赎回产品。
某商业银行相关业务人士在与记者交流中也谈到,“基于我们的观察,近年来客户更加注重产品风险,而不是一味追求高收益。这也带来了客户需求的变化:从非常关注收益到对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三者兼顾。”
除了风险偏好外,银行理财资金自身对权益投资也存在短板。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杜阳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银行理财长期深耕债券市场,对权益类资产配置研究相对较弱,布局权益类产品可能会出现净值波动加剧的情况。在风险管理方面,权益市场存在较大波动性和不确定性,而银行理财产品通常面向风险偏好较低的客户,需要在追求较高收益的同时,有效控制投资风险。
尤其是,去年银行理财市场在出现两次破净后,权益市场的高波动性放大了银行理财资金配置权益类资产的难度。
有受访机构坦言:“去年两轮集体破净让我们意识到,理财客户存款化和低风险偏好特征短期难以改变,需要产品管理人根据自身对市场的研判,择时发行差异化的权益类产品,今年我们加强低波量化产品开发,努力提高特色产品供给,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正是由于上述诸多变化,银行理财资金近4年的资产配置出现了一系列明显的趋势化特征:2019年末至2022年末,债券配置占比从59.72%持续下降至50.4%;现金及银行存款从2020年末(2019年末数据缺失)的9.05%大幅升至17.5%;非标投资从15.63%猛降至6.48%;权益类资产从7.56%持续降至3.14%。
今年上半年,银行理财资金对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比例略有回升,但增幅微弱,仅上涨0.11个百分点至3.25%。与此同时,为防范集中赎回引发流动性风险,银行理财机构对现金及银行存款配置比例大幅升至23.7%。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银行理财资金增配权益资产要面临市场波动引发集中赎回的压力。
业界呼吁“内外兼修”
虽然银行理财资金入市面临诸多难题,但这些难题并非没有化解之道。
综合受访人士观点来看,可从两方面着手推动破局:一是给予更多政策层面支持;二是相关机构要优化自身经营,提升投研能力,加大长期封闭型产品的发行等。
对于支持政策,王强松表示,首先,建议监管部门适当放宽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发行限制,促进长期资金投资银行理财产品,为我国资本市场带来新的增量资金。其次,进一步推动丰富银行理财市场的投资者类型,提高机构投资者占比,这有助于银行理财机构通过更稳定的负债资金提升权益市场的长期投资能力。再者,给予更多理财公司在衍生品市场的准入资格,降低产品净值波动,提升银行理财投资权益市场比重。
招银理财总裁吴涧兵在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上建议,逐步放开R4以上客群的面签要求,给予权益类产品更便利的购买条件,从而促进银行理财机构做好权益投资。
除了政策支持之外,银行理财机构也需要持续优化经营模式,提升投研能力。王强松表示,权益投资不能简单“压赛道、等风来”,而是要加强行业和个股研究,用优质标的穿越周期。
普益标准研究员霍怡静则建议,银行理财机构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多维度提升权益投资能力:一是参考对标公募基金、券商资管等资管机构的考核机制,吸引优秀人才;二是丰富权益投资策略,提升获取超额回报的能力;三是运用金融科技等手段做好权益产品投研支持及风险控制;四是平衡投资者与“+权益”产品之间的风险和收益期望,做好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证券日报)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大江时评:数字化赋能,让民生幸福“成色更足”
- 中国证监会同意瓶片期货注册
- 美农业部预计2025年菲肉类进口增加
- 罗湖海关查获一宗冰毒走私案件 涉案冰毒净重15.81克
- 成都发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 冀发展更多“小巨人”
- 新全球融资契约峰会拉开帷幕 两大焦点值得关注
- 韩国执政党党首称有必要尽快停止尹锡悦执行总统职务
- 美国怀俄明州发生枪击事件 已致1死2伤
- 邮储银行副行长徐学明:从三方面促进普惠金融绿色化
- 泽连斯基即将访美 除了拜登,他还要会见这些人……
- 芬兰议会表决通过该国加入北约的法案
- 江西加强重点领域立法 “小切口”“小快灵”破解深层次问题
- 南牡蒿素可抑制肝癌细胞活性
- 一场就业攻坚战:三年十万大学生留银川
- 暑期迎来“摘镜”热,手术能治愈近视吗?
- (新春走基层)陕西大荔:基层法院绘“枫”景 多元解纷纾民忧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一季度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95万亿元
- 夏天流行洞洞鞋 安全隐患要注意
-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日本文物在上海展出
- 尹锡悦弹劾审判首次公开辩论将于1月14日举行
- 热门推荐
-
- 纳米比亚总统:愿与中方一道推动两国关系向前发展
- 受地震影响 菲律宾南部金达沃省政府暂停办公
- 飞凡舒适科技日发布飞凡巴赫座舱明日篇
- 江南南部华南等地多降雨 北方有较大范围降雨过程
- 俄国防部:在莫斯科州上空摧毁乌克兰无人机
- 甘肃“三大高速公路新通道”项目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
- 春运以来昆明机场口岸日均出入境旅客1.1万人次
- 第五届河北省文创和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复赛成功举办
- 伊朗前卫生部长佩泽什基安在总统选举中获胜
- 中国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增至34项
- 广西健全乡村医疗服务体系 促医疗资源下沉基层
- 心脏病发作时用力咳嗽能救命?会导致病情加速恶化
- 业界人士研讨数智司法创新 推动AI在司法领域创新应用
- (聚焦中非合作)中国经验落地非洲 协力共创“无疟世界”
- 第二十届中国国际动漫节“金猴奖”揭晓
- 心腔内超声给患者多一个选择
- 上海外高桥口岸:上半年超16万辆出口新能源汽车经由海通码头“出海”
- 伊媒称成功打击袭击其驻叙使馆的以军基地
- 4月中国市场手机出货量增长28.8%
- 陕西洪涝灾害已致21.2万人受灾 直接经济损失17.9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