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价团频现强制消费,不全是导游惹的祸
阅读提示
导游强制购物消费现象频频出现,低价旅游团作诱饵,购物店、旅行社、导游、司机之间形成利益链。从更深层次看,旅游市场产业结构、从业模式、监管机制也是影响因素。
日前,一则“因没买东西导游不给办入住”的视频引起热议。发布者表示,旅游时因未买东西,大热天的,导游让游客在酒店外等几个小时再办入住。不少网友表示:“买不买是自己的事,不该被强迫。”
暑期以来,旅游热度持续高涨,而导游强制购物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导游强制购物为何屡禁不止?如何改善旅游市场环境?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实际行程与报名时的宣传不符
“4天去了4个购物点,每个购物点都是2~3个小时,待不够时间不让走。”湖南游客彭女士告诉记者,7月22日,她和朋友报名了8天7晚的云南双人游,报名时对方表示,全程只有两个购物点,而且不强制消费。
彭女士询问旅行社客服:“本来该去的景点为何换成了购物店?这和报名时介绍的行程并不相符。”对方表示:“行程本身没有安排多余购物,只是不同景点会换不同导游,每个导游会推销当地的特色,这是他们的个人行为。”
“导游态度强硬,说话也很难听,我们这个团好多人都被迫买了东西。”行程的第5天,感觉被坑的彭女士选择脱团。
事实上,彭女士的遭遇并非个例。据中国消费者协会8月2日发布的数据,2023年上半年,受理投诉中,旅游出行投诉增长显著,其中导游强行推销、强制购物问题屡次出现。
8月14日,内蒙古包头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发布通报,对内蒙古光明旅行社存在的违规行为作出停业整顿的依法处罚。约1个月前,游客张先生在内蒙古光明旅行社报名了5天4夜的内蒙古跟团游。然而,不仅实际体验很差,声称的纯玩团也在行程最后两天变成了购物行。
此外,张先生还遭遇了强制消费。“我给你们推荐好吃的特产,不要在其他地方买。”在别处买了特产的张先生被导游骂了一顿。最终,他又花200元从导游手里买了一袋牛肉干。
购物店、旅行社、导游等存在利益链
记者采访发现,导游强行推销、强制购物的现象多发生在低价旅游团中。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今年上半年消费维权舆情热点也显示,低价团强制购物涉及的消费维权问题较为突出。
“8天7晚双人游价格是1680元,当时我也困惑,怎么这么便宜?客服的解释是,属于政府扶持项目,有补贴,现在才知道是在欺骗消费者。”彭女士是在看云南旅游直播时,客服主动与其联系,推荐了该旅游项目。考虑到行程丰富,价格优惠,彭女士下了单。
中青旅遨游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牟佳琦表示,低价团产品往往把旅游景点、酒店等包装得很好,但故意隐藏购物店,对目的地不熟悉的旅游者,很难分辨产品品质。
在旅游业从业10余年的李立(化名)告诉记者,强制购物并非新鲜事,一直根治不了,究其原因,还是利益链问题。“购物店、旅行社、导游、司机之间有一条利益链,购物店需要旅行社拉客,旅行社以低价团的方式吸引游客,要把利润做出来,就得想办法让游客消费。”
李立表示,导游作为其中一环,必须要完成旅行社交给自己的任务,团消费多少,决定了导游能拿到多少收入,业绩差的难以生存。“很多导游没有基本工资,主要靠带团费,产品本身就是亏钱的,只能通过购物消费。此外,有些旅行社不在乎导游素养如何,只在乎是否能创收,有些黑导游甚至没有导游证。”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魏翔认为,强制购物屡禁不止,是由当下旅游市场产业结构、从业模式、监管机制等多种因素造成的。“目前的旅游模式以景点观光为主,没有转变成休闲度假模式。旅游淡季,导游无法常态化工作,因此都是非固定雇佣制,旅行社对其管理也较为松散。”
魏翔还指出,旅行社进入壁垒较低,导致不少小旅行社有投机心理,对游客只进行一次性交易,由此产生低价团、强制购物等乱象。此外,违法成本低,即使被吊销营业执照还能换个马甲卷土重来,也是重要原因。
加强中小旅行社监管,转变用人模式
“低价团以欺骗消费者的方式,降低成本,并非市场良性竞争,而是劣币驱逐良币,导致市场混乱,因此必须予以打击。”魏翔说。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监督局印发通知,决定于7月24日至10月31日开展旅游市场秩序整治百日行动。不久前,云南省文旅厅联合公安、交通运输部门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市场巡查,从严查处旅行社和导游指定购物、擅自变更行程等行为。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表示,相关部门治理旅游乱象的决心,会在一定时间内对旅行社和相关企业起到震慑作用。但从长期来看,旅游市场环境的改善,还需多部门共同发力,跳出团体游模式,建立面向散客的旅游服务体系,推进散客服务主客共享。
在魏翔看来,整治的难点在于源头治理,而非事后监管和处罚。他建议,提高中小旅行社进入和退出壁垒,监测其运行周期并进行动态管理,对一些“僵尸企业”加大保证金收取,以免违规成本过低。同时,转变用人模式,将导游佣金制纳入讨论,让其没有强制购物的动机,还要利用数字手段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管理和监管,既要保证个人隐私,又能保证服务的客观性和公开性。此外,还应重视游客教育,尤其是老年人群体,帮助其增强旅游安全意识。
(工人日报 唐姝)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斐济群岛发生5.2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 台湾海峡中部发生3.5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 “盛世中华 何以中国”网上主题宣传在西安启动
- 印度一学校教室墙壁倒塌 造成多名学生跌落
- 暴雨蓝色预警:重庆四川贵州等地局地有大暴雨
- 首个由中企投资建设运营的海外国际机场试飞成功
- 报告:不同国家军事力量在南海海空相遇,绝大多数是专业和安全的
- 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统战赋能 “乌鸡”变“凤凰”
- 多元场景赋予年味“变”与“不变”
- 王熙凤的“玫瑰珮”
- 中国反垄断新规出台:知识产权行使范围也有“禁区”
- 普京与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通话
- 【光明时评】创新消费模式是释放消费潜能有力之举
- 读懂“高职就业虽好却不想让孩子上”的纠结
- 最高时速385公里!贵南高铁联调联试开展逐级提速试验
- 帮人买金条能轻松赚大钱?殊不知是为电信诈骗洗钱
- 玻利维亚发生未遂政变 多国谴责、联合国秘书长深表关切
- “中国天眼”发现脉冲星数量突破1000颗 取得多项重大成果
- 北京中轴线及相关历史文化类图书亮相“书香中国”上海周
- 盐城携手华为云打造“数据要素×盐城模式”,助力城市治理提质增效
- 热门推荐
-
- 浙江“非遗茶空间”代表聚杭州 探非遗茶文化传承发展
- 中国—东盟汽车产业合作日趋紧密
- 加拿大过去十年间人口贩运呈上升趋势
- “碳”路先行|“标准地”改革赋能高质量发展 山西临汾经济开发区有实招
- 上海: 六一国际儿童节游园会“云端”举行 小伙伴足不出户快乐相聚
- 外媒:以色列特拉维夫遭火箭弹袭击 哈马斯宣称负责
- 4.5万个、123万公里……农村公路网持续织密 铺就乡村振兴“快车道”
- 探访全国首家油菜博物馆:沉浸式感知油菜文化
- “大漠额吉”尼玛:跨越半个世纪的边疆守护
- 中文版歌剧《费加罗的婚姻》将再上演 旅外艺术家畅谈感想
- 江西开行首趟书香主题列车 打造“书香满车厢 悦读伴旅程”氛围
- 天津师范大学新能源动力电池材料9项发明专利转让落地
- 定日机场、上海机场时刻待命,全力做好应急抗震救灾运输各项保障任务
- 国家统计局: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1495亿元
- 辽宁大连普降小到中雪 高速封闭海上客运停航
- 湖南铁路迎返程客流最高峰 广铁集团加开375列夜间高铁
- 浙江临安乡村“相亲”记 七年乡村运营踏出共富路
- 让青少年做主演 音乐话剧《绘画改变人生》在舞台上推进美育
- 美数据中心与民争水引质疑 科技巨头成“喝水怪兽”
- 2000年前古DNA分析研究揭示:铁器时代英国凯尔特人为母系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