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最大规模保障性租赁住房入市 助力人才安居
福建省内体量最大的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泊寓院儿|厦门海湾社区19日正式投入运营。 杨伏山 摄
中新网厦门7月19日电 (记者 杨伏山)福建省内体量最大的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泊寓院儿|厦门海湾社区19日正式投入运营,首批入市4044套青年公寓,有效缓解厦门新市民、新青年住房问题。
该大型租赁社区由健康驿站化身而来:厦门高崎健康驿站今年1月完成作为入境人员集中隔离点的使命,恢复为保障性租赁住房,由万科集团旗下长租公寓品牌“泊寓”进行改造与运营。
作为福建省规模最大的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厦门海湾社区一期8栋4044套保障性租赁住房正式投入运营,此外,社区还配备了10000平方米社区商业及一所幼儿园。以高崎园区为中心,辐射厦门全市的青年人才,不断完善配套和服务,为厦门市青年人才提供高品质租住生活。
据了解,厦门海湾社区全期规划30万平方米,共计近8000间保障性租赁住房,预计于2025年全部建成投用,将为超10000名在厦奋斗青年提供“价格可负担、品质有提升”的租住服务,成为“万人青年社区”。
记者现场了解到,该项目除了提供建筑面积在29-40平方米的单间外,还配有一室一厅、两室一厅户型,满足不同年龄段人才的租房需求,生活设施齐全,可以“拎包入住”。
厦门泊寓负责人介绍说,今年6月,泊寓面向应届毕业生推出第七届“港湾计划”,先后走进华侨大学、集美大学等十余所高校,与学生面对面互动,为全市应届毕业生提供租金减免、租房权益等系列专项服务。
此外,还面向应届大学毕业生推出7-15天免费过渡居住,帮助毕业生应对求职、找房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在开展现场活动的同时,也通过线上途径向毕业生推送毕业季服务内容,惠及更多青年人才。
该社区第一批租户、从西南大学毕业后回到厦门的孔书告诉记者,她是通过学校的政策交流会了解到长租公寓的。“泊寓能拎包入住,尤其是‘港湾计划’特别适合我这样的应届毕业生,我想在确定好工作之后,再决定是否继续长租,这样更方便,也更安全。”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万科泊寓已服务全国34个城市,开业项目超400个,在运营房源超过17万间。在厦门,泊寓已布局四大行政区开业20家门店,开业房间数超12000间,其中,5000余间纳入保障性租赁住房体系,并先后与厦门市思明区、湖里区、集美区政府合作,泊寓前埔城市学院店、湖里区设计公社、湖里大道店认定为区级人才公寓。(完)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经济观察)多重不确定性或致金价再创新高
- “国民小吃”聚“沙”成塔的法治秘方
- 越南发生4.1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 跟踪出院患者两年 国内团队发现23种长新冠标志物
- 积极财政政策加力提效 促经济保民生
- 新春探访澳大利亚国际研究学院
- 高质量发展看中国丨“湿”意盎然的江淮生态画卷
- 【中国那些事儿】外媒:受意识形态蒙蔽 注定无视中国经济亮点
- 涪陵气田实施三层立体开发进一步提升采收率
- 俄称美国主导的国际联盟在叙利亚一天内12次违规飞行
- 加湿器能用来消毒吗? 专家:我劝你不要
- 山东推进优质医疗资源精准下沉 延伸“触角”便民就医
- 多国反对!日本福岛核污染水排海,不仅是核安全问题!
- 自然资源部发布第二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典型案例
- “金鸡影后”何赛飞做客华为见非凡品牌计划:在平常的生活中找到你的非凡
- (身边的变化)浙南有只“留守鸡”:10年留下300万元 守护山村“夕阳红”
- 美驻俄使馆警告:“极端分子”或密谋袭击莫斯科
- 红红火火过大年 天津文旅推出春节系列活动
- 开漳圣王文化纪行:固始探源
- 瑞幸咖啡与贵州茅台达成战略合作,联名推出酱香拿铁
- 热门推荐
-
- 从山东到贵州 2000公里寻亲找到“另一个自己”
- 叙利亚总统与伊朗外长会晤 重申叙打击极端组织决心
- 多措并举保障儿童就医需求 中国新冠病毒感染处于较低流行水平
- 工作人员霸占电脑拒给群众办证?海口市官方回应
- 台湾高雄一民宅起火 致3人死亡
- (乡村行·看振兴)江西安义土特产搭上电商顺风车 闯出红红火火致富路
- 中国驻日本大使吴江浩会见日本公明党党首山口那津男
- 新疆自贸试验区第十二师区块颁出首张道路旅客运输经营许可证
- 美官员:美国和乌克兰将签署安全协议!
- 荔枝之乡广州增城:借力互联网和文创 从“网红”变“长红”
- 北京中轴线文化探访路已经初步建设形成
- 突发!土耳其天然气管道爆炸起火 此前因地震摇晃
- 中国前五月累计发电装机容量同比增长14.1%
- 中国A股航运港口板块周一走强
- 服用网红“减肥药”冰毒检测竟呈阳性 一贩卖涉毒减肥药案告破
- 国际中文教育数智化发展研讨会在泰国举行
- 侨乡莆田千年民俗“爬龙船”庆端午
- “数字+”模式为贵州七星关区乡村振兴添智赋能
- 花钱进国企?原是“关系”圈套 起底求职骗局
- 专家:复合性全科医学人才成为人才培养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