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那些事儿】外媒:受意识形态蒙蔽 注定无视中国经济亮点
中国日报网9月11日电 今年以来,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中国经济承压前行,在某些西方媒体眼里, “中国经济见顶”论再次甚嚣尘上。
事实上,今年上半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5%。对比来看,这一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也是最快的。
英国伦敦经济与商业政策署原署长罗思义在接受中国日报专访时表示,综合过去四年来看,中国经济的整体表现胜过全球其他主要经济体。
过去四年,中国经济增速总和为19.2%,发达国家中增速最快的美国增速仅为7.5%。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速是美国的2.5倍。如果同欧元区比较,中国经济增速更是其6倍之多。
罗思义表示,西方媒体惯用统计数据中被认为是肮脏行为的套路,即只关注一种情况的一小部分,然后将其夸大。“在个别季度或个别月份,必然会有个别指标表明中国不是世界上表现最好的经济体。”
一度“看衰中国”的洛克菲勒国际集团董事长鲁奇尔·夏尔马在《金融时报》的文章中也不得不承认,中国经济复苏遇到了一些起伏,但是,西方“反华”情绪如此高涨,意识形态的蒙蔽阻碍了评论者看到任何积极的东西。
文章说,中国经济复苏的部分动力来源于中国的科技实力。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今年早些时候的一项研究显示,从人工智能到机器人的44 个科技领域中,中国在 37 个领域“令人震惊”地领先于美国。
今年,中国首次超越日本成为全球领先的汽车出口国,特别是电动汽车更是亮点中的亮点。
《华尔街日报》报道称,近几年,中国的电动汽车和电池行业正吸引投资者和人才纷纷涌入,并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
在中国去年销售的新车中,每四辆就有一辆是纯电动汽车或插电混动车。分析师预测,到2030年,电动汽车在中国新车销售中的占比将达到80%。
近几个月来,一些西方经济学家热衷于谈论中国经济可能的“日本化”。对此言论,日本央行前行长白川方明在日经新闻网刊文称,从表面上看,中国目前的情况与后泡沫时期的日本类似,这重新引发了人们对中国经济是否会遭受与日本同样命运的讨论。
作者认为,日中两国经济有其相似之处,例如都曾经历惊人的高速增长,面临从高速增长向稳定增长过渡的挑战。但是,结合日本增长放缓的具体原因来审视中国经济的前景,两种情况实有异同。中国处于有利地位,可以从日本的经历中吸取教训。
“最终,这将取决于中国如何应对房地产和人口问题,中国政府和社会迅速采取行动的意愿和能力至关重要。”(中国日报网)
相关推荐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上海推多项举措提升境外人士支付便利性
- 湖北省海关高级认证企业突破170家
- 今年前5月上海两大机场货运总量同比增长超15%
- 湖南凤凰老年大熊猫“龙昇”吃蛋糕喜过重阳
- 马来西亚海军两架直升机相撞
- 河南:争取3-5年全面建成养老金融服务体系
- 新疆伊犁:高质量发展下的“塞外江南”
- 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项目台风后抓紧复工复产
- 今年这些药品有望进医保
- 福州市正多措并举加大防疫物资市场供应量
- (乡村行·看振兴)端午艾飘香 广西“艾草村”激活致富密码
- 工业经济恢复向好
- 福建芳华越剧院携优秀剧目献演南京
- 俄罗斯音乐剧《安娜·卡列尼娜》中文版“驶抵”京城带来原味俄式美学
- 高标准释放新动能|四特酒助推品类标准化建设与高质量发展
- 今夏中国南方部分地区可能出现极端高温
- 金融业和信息服务业成北京两大支柱产业
- 澳门葡英文媒体访问团参访雄安新区
- 试驾锋兰达:体验全能战神的真实触感
- 重磅政策多箭齐发 A股大涨
- 热门推荐
-
- 把“绝活”传承下去才叫“绝活”
- 上海市银行业发布第六届进口博览会人民币跨境金融服务方案
- 记者探访!“假睫毛”下藏着真隐患
- 穿汉服品古乐 鄂台青年共赏中华传统文化之美
- 联合国官员:中国在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担负关键角色
- 【世界说】民调:通胀持续困扰美国民众 生活成本成美国人最关心的问题
- 2024年末天津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7358.43 亿元 同比增长6.37%
- “四不像”中华鬣羚现身广东象头山保护区
- 春节戏剧:天津剧场龙年新春献上精彩演出
- 西班牙推出新举措应对住房问题
- 西藏阿里地区消防救援支队联合多部门开展防灾减灾主题宣传
- 贵州首趟中老跨境货物列车汽车专列发车
- 《“百姓喜欢 坏人害怕”》中国记者推广短剧
- 暴雨致粤湘多趟列车晚点或停运 2万余名旅客紧急转运
- 北京将加大力度支持民营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 “品味中国年夜饭”烹饪课在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举办
- 韩国国会通过尹锡悦总统弹劾案
- (申城风景线)隐藏在徐家汇“复古”注音背后的海派文化源头
- 圆梦欧洲杯 | 比亚迪助力“足球少年 一路向前”誓师出征
- 受台风“泰利”外围气流影响 福建启动防暴雨Ⅳ级应急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