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文化探访路已经初步建设形成
《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实施,首次明确遗产区、缓冲区具体范围边界
中轴线文化探访路已经初步建设形成
记者从北京市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获悉,《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1月28日起正式公布实施。
北京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规划》是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必备材料之一,其公布实施将为有效保护管理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发挥“压舱石”作用,也标志着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
“申遗文本、保护管理规划和保护条例是并行开展的‘三驾马车’,三个文件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相关规划工作的负责人、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规划所所长叶楠说,通过保护管理规划,可以让我们进一步明确到底要怎样去保护和管理好遗产。
关注 1
保护区域合理划定为遗产区、缓冲区
针对北京中轴线遗产内涵多元、载体多样、空间多点的特点,《规划》统筹考虑遗产及其周边环境,将保护区域合理划定为遗产区、缓冲区,并首次明确了区域具体范围边界。
全长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北端为钟鼓楼,向南经过万宁桥、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正阳门、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至南端永定门;太庙和社稷坛、天坛和先农坛东西对称布局于两侧。依据《规划》,承载遗产价值的这15处构成要素,以及构成要素之间必要的连接区域,即为总面积约5.9平方公里的遗产区。
缓冲区覆盖面则更广,包含遗产区周边与北京中轴线形成和发展联系紧密的区域,总面积约45.4平方公里。
关注 2
将建立多条中轴线文化探访路
北京中轴线是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规划》充分考虑北京中轴线与老城相互依存、互为支撑的格局关系,强调以“城”的整体保护达成中轴线遗产环境的保护,推动实现区域功能优化、民生改善、环境提升等多重目标,进而实现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让正阳门文物建筑与雨燕和谐共存,使北京中轴线上20条景观视廊通达有序,留住居民的乡愁记忆和老城情怀。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规划》还重点提出,将建立以首都博物馆1个总展览为主的综合展示中心,配合各遗产要素专题展示中心、沿线特色文化驿站、多条文化探访路,串联成北京中轴线价值阐释与展示体系。目前,北京中轴线已初步建设形成中轴线文化探访路,钟鼓楼到永定门间步行可基本贯通,沿线还设有地铁8号线、铛铛车、北京观光1号和2号线大巴车等多种交通方式,可满足市民游客的各种参观体验需求。
关注 3
高标准建立遗产监测系统
当下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开辟了一条新路径。此次《规划》重点提出要高标准建立遗产监测系统,对遗产保存状况、自然和社会环境状况等方面进行监测,提升预防性保护管理水平;并建设遗产档案信息系统,开展重点问题研究,深化对北京中轴线、北京老城的理解与认识。目前北京中轴线遗产构成要素中的文物保护单位均已建立完善的文物“四有”档案。
《规划》还提出建立健全职责清晰、运行顺畅的遗产保护管理体系,形成国家、市、区三级的管理架构,以更好地协调促进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的衔接。同时,还对产权主体、本地居民、外来游客、专家学者及社会大众,分别制定鼓励与支持策略,提升全社会共同参与遗产保护效能,实现对遗产长期、有效的保护与管理。
人才培养是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关键。《规划》也明确指出将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积极补充遗产保护、历史研究、规划建设、文化创意、信息化等各相关领域专业人才,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及管理团队。
自2012年北京中轴线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以来,北京市一直高度重视中轴线的保护传承工作,并于2022年10月1日正式实施《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此次《规划》也正是对标世界遗产保护要求,为北京中轴线的保护管理提供方向策略和基础依据。
此次《规划》的出台对于进一步促进规范北京中轴线管理、加强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示范样本。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北京中轴线还将继续严格遵循《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坚持长期维护北京中轴线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促进历史文脉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不断增强社会公众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使“古都之脊”绽放时代新韵,使北京老城焕发勃勃生机。
新京报记者 展圣洁
相关推荐
中新健康周报|医疗领域全国共立案5.2万人;海尔生物并购上海莱士
中新健康 | 首儿所通州院区主体结构封顶 预计2027年投入使用
中新健康|北大医疗今年前三季度收入约39.3亿元 预计年内实现盈亏平衡
医保统筹支付、个人自付、个人自费分不清?看完你就明白了!
东北铁栏杆是甜的?打出溜滑也能受重伤?这些操作轻易别尝试
专访哈佛大学刘军:AI医疗是人类医生的助手而非对手
在冬季如何防滑?不慎跌倒,如何正确处理?
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守正创新,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有些食物让我们心情愉悦
“碎片化睡眠法”危害大不宜效仿
木薯糖水爆火,有人为啥喝“中毒”了
厚底雪地靴易摔伤或致筋膜炎 提醒:80%的人鞋都选错了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中国京津冀晋四地“牵手” 推进信用协同发展
- 微短剧如何“短而精”
- 扬州何园迎来140岁生日 近百位何家后人“回家”为故园祝寿
- 夏日文旅热力“上新” 各地启动夜游模式
- 沈阳市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区县行 助力企业协同创新发展
- (聚焦中国高质量发展)母亲河的归来故事:从干涸断流到兴产聚人
- “广东造”体育用品出口走俏
- 山西推进公园城市建设 新建居住区绿地占比不低于30%
- 濮阳市南乐县仓颉文化博物馆:字圣故里讲好汉字故事
- 【应急救援基层行】“红门卫士”乔巍然:忠诚铸就担当
- 国产带状疱疹疫苗在海南开启接种
- 第九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系列活动落幕
- 二十年来超2万名中国志愿者在泰国开展中文教育
- 吉林磐石警方破获地下钱庄案 涉案金额逾21亿元
- 7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1%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 美欧经贸争端的三大症结
- 多进行户外活动有助于延缓儿童近视
- 商务部:会有更多外企选择投资中国
- 小城草根文艺队见闻:银发族发光发热
- 世界气象组织:过去一周全球气温创新高 未来或现更极端高温
- 热门推荐
-
- (乡村行·看振兴)探索农文旅融合 江西南昌解锁乡村振兴“新密码”
- 报告:美国超6000万人使用大麻 1/3青少年需心理治疗
- 深圳龙华举办2024年“中国少年说”展演
- 上海成为中国首个固定资产投资破万亿元的一线城市
- (新春走基层)台湾柴烧制陶与杭州宋韵文化的“双向奔赴”
- 东西问丨刘文锁:吐鲁番西旁景教寺院遗址发现了什么样的亚里士多德作品?
- 爱情电影应该这样走出俗套
- 【透视】最新民调:仅10%美国民众充分信任银行业,多数人认为政府监管不到位
- 长沙推动汉文化数字化转型打造文旅新态势
- 全面展现苏轼书法艺术成就 《苏轼书法全集》图录特展亮相重庆
- 甘肃多维度建设“无废城市”
- 习近平的厦门故事:一部15年发展战略
- 纪念林徽因诞辰120周年 人文社推出《山河岁月:回望林徽因》
- 这个28岁的年轻人,或将成为法国总理?
- “对话达·芬奇——文艺复兴与东方美学艺术特展”今天在上博揭幕
- “数商兴农进湖北”活动探索农产品数字化之路
- 【世界说】英媒惊问:美国为何还在试图“理解”枪暴?
- 江苏加快海洋渔业转型升级 高水平建设“蓝色粮仓”
- 成都建圈强链优化产业生态
- 文化人上综艺舞台“烟火气”扑面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