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领域专家学者聚羊城 共探数字经济产业发展
论坛现场 王坚 摄
中新网广州5月31日电 (记者 王坚)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系统工程专家沈昌祥31日现身广州,在2023年岭南科学论坛系列活动——2023新一代人工智能赋能网络空间安全高端论坛暨AIGC创新应用&数字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下称“网络安全论坛”)上指出,打造安全可信人工智能新型产业生态体系,开启可信计算3.0时代,对于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十分重要。
当日,以“人工智能赋能网络空间安全”为主题的网络安全论坛在广州举行。该论坛旨在推进新一代人工智能在网络空间安全方面的研究与应用,以及实现网络安全技术的升级,加快网络空间安全的建设与发展。论坛现场,院士专家学者、业界精英共同探讨推进网络空间安全行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旨在搭建学术和产业的交流平台,为数字经济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沈昌祥在论坛主题报告中提到,随着海量数据的进一步集中和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信息安全成为大数据快速发展的瓶颈。主动免疫可信计算是一种运算同时进行安全防护的新计算模式,打造安全可信人工智能新型产业生态体系,开启可信计算3.0时代,抢占核心技术制高点。
在专家主题报告环节,除了沈昌祥,还有中山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广东省大数据分析与处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印鉴,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肖静华,广州市安全防范行业协会会长顾友良等专家学者带来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技术分享。
其中,印鉴为大家分享《ChatGPT类大语言模型的发展与关键技术》,通过融合图像、语音、视频等多种数据形式,可以实现更丰富、直观的人机交互体验。而在人机交互的智能化和个性化方面,聊天型大语言模型例如ChatGPT发挥着重要作用。
圆桌论坛环节以“新技术、新场景、新安防、新未来”为主题,聚焦网络安全与数据安全、多模态智能感知、生成式人工智能、交互式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技术、新一代人工智能赋能元宇宙场景应用等方面进行学术分享。
论坛现场,还举行了2022年广东省计算机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自然科学奖、论文奖颁奖仪式;并宣布成立新一代人机交互智能产业生态联盟。
据悉,该论坛由广东省科协和广东省科技厅指导,广东省计算机学会主办,广州市安全防范行业协会、广东科技新闻工作者协会等单位承办。(完)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文化中国行|朗利鼓藏节:民族文化深厚的盛典
- 西藏拉萨市墨竹工卡县发生4.0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 中国驻韩国大使馆举办庆祝建军96周年招待会
- 云南巍山:“调解+普法”,让普法更有人情味
- 光明说经济丨从两个稳定 看一揽子增量政策持续发力显效
- 产业振兴带动乡村富裕
- 一条街如何“盘活”一座城
- “数字世界”联合研究中心成立 特斯联与港科大(广州)携手共建
- 如何应对流感高发季?四大热点问题解答来了
- 大家为什么反感高调示爱
- 向海洋要食物,“中国饭碗”会有多丰富?建设“蓝色粮仓”我们这么干→
- 国家京剧院新编历史剧《女史赋》聚焦女史学家班昭
- “蓝色粮仓”挺进深远海
- 财经观察:新场景、新模式推动服务消费扩容升级
- 港媒:香港著名音乐家顾嘉辉去世 代表作有《上海滩》等
- 深圳至成都铁路快速直达班列顺利首发
- 泽连斯基回应是否会解除乌军总司令职务:这事关谁应当领导乌克兰
- 今年防晒衣市场有何新变化?防晒衣如何更防晒?
- 假期首日各地交通运输平稳有序
- 台风“泰利”今晚登陆华南 广东海南广西有强降水
- 热门推荐
-
- 国家卫健委:反腐已在医药行业形成广泛共识 集中整治正在稳步开展
- (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不加“科技与狠活” 这座内蒙古“小庙”靠中药材致富
- 中新健康丨专家:“手术可以治愈近视”是常见误区
- 福建强降雨已致4死2失踪 自然灾害救助Ⅲ级应急响应启动
- 中国在线旅游平台:假期中国多项旅游数据超疫情前水平
- 上海首个24小时公园图书馆“和平书院”开馆
- 中国“法布雷专病数据库”启动搭建 助力破解“难筛、难诊”
- 第十届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年会江西举行 聚焦文旅消费新路径
- 中国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管产品7月设立规模同环比“双增”
- 湖北:加快县域医院建设 让群众就近看得好病
- 国际识局:从安倍遇刺到李在明遇袭,日韩为何接连出现政治暴力事件?
- 为避免交通堵塞 律师请求让特朗普豁免出庭遭法官拒绝
- “新朋老友”收获满满,企业期待续写“进博故事”
- 朱元璋为他点赞,刘伯温写诗称颂,这位西夏人何以能与包拯并称“庐阳三贤”?| 升平四海同文轨之③
- 青海首个海关工作服务站挂牌成立
- 北京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儿童医院夜诊排到590多号
- 广西政协委员赖家益:呼吁电商主播维护“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商业环境
- 户外运动应做好什么准备——呼叫救援并非打个报警电话那么简单
- 东北地区首单飞机融资租赁业务落地辽宁大连
- 济南“未来之城”雏形显现 绿色低碳构建“无废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