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聚千年》:用艺术形式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与共生铸就了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12月29日、30日,由中央民族歌舞团推出的大型原创民族音诗画《融聚千年》在中央民族歌舞团民族剧院连续上演。演出前夕,《中国新闻》报记者探班排练现场、与主创团队对话,揭开作品的背后故事和创作历程。
走出“舒适圈”
《融聚千年》中共有14个歌舞乐节目,还包括情景表演、音乐短剧。分为“古今共鸣”“万疆共美”“家园共筑”三个篇章,从文化艺术视角讲述“各民族文化相通,是中华民族铸就多元一体文明格局的文化基因”。
整场演出共90分钟,由一个“当代青年”引入。青年翻开那本名为“中国历史”的书,带领观众穿越历史,探寻中华文脉。在每一个节目里,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活过来”向其展现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
“本次演出不再是各种民族歌舞乐元素的叠加,而是从底层逻辑入手,真正讲明白各族群众在五千年里如何通过交往交流交融造就中国传统文化,向观众讲述这些美好的故事。”在总导演董雪海看来,这次演出让中央民族歌舞团的创作团队离开了“舒适圈”。
从创意产生到作品完成,《融聚千年》的主创团队花了一年时间。他们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多次赴各大博物馆观看展览、收集素材,与数十位文学、考古、文艺等方面的专家座谈,听取他们的建议。在开了100多次创作会,修改了50多次文案后,最终形成了目前演出的这版方案。
走出“舒适圈”的还有演员们。
“充分发挥歌舞团的民族特色,将民族特色器乐、舞蹈、唱腔等跨界融合呈现。”执行导演张惟说,“演员们在这场演出中体现了一专多能,舞蹈演员唱起来,声乐演员和器乐演员舞动起来、走动起来,在一种沉浸式的氛围中去呈现节目。”
以融合乐舞《盛世华彩》为例,该节目聚焦大唐盛世,将长安市井、宫廷霓裳羽衣、西域胡旋舞、龟兹乐舞等元素融为一体。“我们认真研究了唐代人的气质、体态,舞蹈的发力方式等,力求尽可能将其准确呈现。在有限的时间里,让观众走进大唐盛世,感受上元夜长安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歌舞盛宴。”该节目编导沙呷俊楠说。
历史与艺术的交响
《融聚千年》向诗词歌赋、历史故事深挖。
演出伊始,由当代青年翻开手中的书,引导观众进入历史长河。董雪海说,“观众看到的舞台上的画面,可能是书的内容,也可能是他脑海中的想象。”
这个“想象”从何而来?从中华民族各族群众共同写就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的灿烂中华文化而来。
在情景器乐合奏《川流云响》中,有8种民族乐器——壮族的马骨胡、彝族的月琴、苗族的芦笙和葫芦笙、侗族的牛腿琴,还有云南少数民族的叮琴、铓、巴乌。各种民族特色乐器互相融合,营造出一种“山水和鸣”的效果。
音乐短剧《一路生花》以“路”为主线,以男青年承载着爷爷的夙愿为视角,向着“青藏铁路、独龙江公路、大凉山5634慢火车、天山南北隧道”出发,通过在路途中的所见所闻,体现出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共同建设民族地区的成就。
“我们强调作品的柔性叙事能力,让观众在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共情的历史记忆、共通的人文情感中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本次演出的艺术总监、中央民族歌舞团团长王成刚表示。
音舞诗话《诗乐光华》选择“诗以言志”。从上千年的文字作品中寻找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本非易事。创作团队聚焦最核心的要素——“变化的是朝代、地区、民族和诗人,不变的是对于和平和国家统一的梦想”,选出了那些能够跨越时空、触动人心的诗句:
“塞上秋风鼓角,城头落日旌旗。少年鞍马适相宜。”“功业振乾坤,军尽欢娱,民亦安居。”……
这些诗句不仅描绘了历史上的壮阔场景,也表达了对国家繁荣、民族团结的永恒追求。通过这些诗词,观众能够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深度,同时也能够体会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价值。
做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讲述者
作为国家级文艺院团,中央民族歌舞团越来越多地思考:如何用好文博考古资源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实,在舞台上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融聚千年》就是中央民族歌舞团的一次尝试。“我们希望台上所有演员不仅是一名专业演员,还是一名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讲述者。”王成刚说。
在《融聚千年》为期一年的创作、排练中,很多演员身上都有变化——都在突破自己,敢于张扬个性,敢于张口表达,对人物角色和表演有了更多个人见解。作为团长的王成刚对这种变化感到很欣喜:“他们在努力地把舞台人物讲述好。所有演员只要是在台上,在那个情境当中,他就一定是真情流露的。打动自己,然后打动别人。”
在《融聚千年》中,多处创作采用古今共鸣的方式,融合当代审美。
例如,歌曲《今时明月》,歌词采用中国古诗词中的人与月亮对话的方式,融合现代音乐;情景合唱《青春山河》有阿卡贝拉元素和rap,新民乐秀《绽放》中各族乐器共奏流行乐,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当“当代青年”的扮演者刘家熙向历史人物鞠躬的瞬间,全场掌声雷动。在这个寻找千年文明之来处的青年身上,每个人似乎都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当代青年不是特指我,而是我们,是我们所有人。”刘家熙在接受《中国新闻》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创造历史和文化的是那个时代的‘当代青年’,而如今,正是我们的当代。”(完)(《中国新闻》报 作者 尹李梅 报道)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供需两侧协同释放消费潜力
- 中通客车被预言涨停成真,交易所通报、企业回应
- LPR时隔9个月下调 30年房贷少还上万元
- 四川木里:“5·27”森林火灾成功扑灭 火场已移交地方看守
- 《“一带一路”手册》多语种图书发布
- 让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合同范本更“管用”
- 全球头部电商齐聚湖南跨交会 探寻发展机遇
- 2024年上海体育消费节成果发布:打造总价值超2.65亿元优质资源池
- 新疆喀什市新春首场大型招聘会开启 160家企业供给6000多个岗位
- 中国专家:第九版肺癌TNM分期收入更多中国病例
- 《长子》再度上演 温暖人生旅途
- 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 上半年减税降费退税超1.6万亿元
- 儿童意外枪击事件频发!美国一男子被2岁儿童开枪击中
- 沈铁开行今年首趟球迷高铁专列 助力球迷为球队现场加油助威
- 日本突发地震多地有震感 日媒:无需担心引发海啸
- 创近七年内新高 11月中国电商物流指数继续环比上升
- 外媒:巴黎在奥运会开幕式前夕加强安保部署
- 2024年春运期间,天津滨海机场累计运输旅客超236万人次
- 直面网络世界的个体命运和精神困境 《猎物》研讨会举办
- 两部门提早组织开展2024-2025年度全国受灾群众冬春救助工作
- 热门推荐
-
- 西藏大学《半个夜空》诗歌论坛成功举办
- 我国深海重载作业采矿车海试水深首次突破4000米
-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渭北小村“焕新记”:改善人居环境 建设和美乡村
- 国庆假期,健康提示看这里
- 浙大发布《2024年中国养老产业商学研究报告》关注“新老人”
- 第三届中非经贸博览会签约项目120个 金额103亿美元
- 张东昌:冲破黑暗的“追光者” 勇攀眼底学科珠峰
- 青稞小麦陆续成熟 西藏米林开启收割季
- 推动全球减贫进程,发达国家应承担责任
- 大连商品交易所上线期转现平台 满足多元化交易和避险需求
- 河南统筹超120亿元财政资金推进以旧换新
- 2023年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23.5%、31.9%
- 黑河市文博会在嫩江开幕 以高空跳伞促文旅融合
- 广州白云机场口岸今年出入境客流量同比增长近160%
- 2023年吉林省GDP同比增长6.3% 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大
- 孩子近视多少度就要配戴眼镜?出现哪些信号需警惕近视已经发生?
- “百年无极”展出梵高、莫兰迪等欧洲艺术大师62幅珍品
- 新修订《云南省土地管理条例》施行
- 重庆累计减免环境保护税超12亿元 助力建设“无废城市”
- 强震已致土叙两国超7900人死亡 联合国提供人道主义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