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遗址增活力 城市添魅力
在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中国与俄罗斯》杂志社社长奥列格·别列日内赫全程直播“古蜀3000年”,并与远在俄罗斯的网友实时互动;在成都都江堰景区,《发展中的摩尔多瓦》编辑阿纳托利·卡丘克感慨:“中国人善于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重视顺应自然、保护环境。”
近期,参加2024“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的欧亚媒体考察团走进四川,感受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实践。
金沙遗址擦亮文旅品牌
石虎、大金面具、十节青玉琮、太阳神鸟金饰……漫步玉石路,穿行乌木林,欧亚媒体考察团成员们与穿越千年时光的文物面对面,感受文化遗产与现代城市共生共融的独特魅力。“古蜀人是如何冶炼青铜器的?这太神奇了。”瑞典“新闻之声”总编辑托比昂·奥洛夫·萨瑟·萨瑟森第一次参观金沙遗址,金属冶炼技术令他印象深刻。
金沙遗址作为古蜀文明的代表之一,自2001年被发现以来,向世人展示了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古蜀文明的繁荣与辉煌。金沙遗址是继三星堆遗址之后,又一证明古蜀文明在中国历史上占重要地位的考古发现。
这样一颗历史文化遗产的明珠,如何焕发新的时代光彩?“金沙遗址博物馆坚持遗址与城市共生,传统与未来共融,探索出一条文化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结合的创新之路。”金沙遗址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07年对外开放以来,通过多元跨界合作,博物馆开展了“金沙太阳节”“夜游金沙”等活动,助力擦亮成都文旅品牌。
创办15年的“金沙太阳节”,入选“2023全国文化遗产旅游案例宣传展示活动”。将传统的静态文物展示与灯艺、花艺和演艺等形式结合,这个持续20天的年度活动吸引约50万人次观众,年收入1000余万元,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放大了遗址博物馆的文旅示范功能、国际文化交流功能、城市形象宣传功能。
同时,金沙遗址博物馆注重学术研究和交流合作。“近3年,我们完成了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7项,出版学术专著15部,发表专业论文110余篇。其中,《金沙遗址:祭祀区发掘报告》入选‘2022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金沙遗址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三星堆遗址联合金沙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推动下,两馆携手在意大利那不勒斯、罗马,中国香港等地举办古蜀文物精品巡回展览,并拓展出数字文物展、彩灯艺术展、花卉艺术展等多种展示形式。此外,博物馆还与美国、日本、法国、英国等地的10余家知名博物馆与学术机构签订合作共建协议,以古代文明研究、交流展览、人才培养为切入点,开展长期深入的合作,积极拓展“朋友圈”。
千年古堰依然保持青春
往金沙遗址的西北方向驱车1个多小时,就来到古蜀文化的代表之一——都江堰。跨越了2200多年,这一“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依然青春。
滔滔岷江,川流不息。跨过索桥,踏上鱼嘴,考察团成员驻足聆听人文与自然的交响。
“在过去,能够建造这样一座水利设施,真是令人惊奇。”俄罗斯塔斯社执行编辑叶夫根尼·扎多罗日内感慨,保护如此庞大的文化遗产,是一项很重要也很困难的工程,所有的修复和保护都需要大量付出。
作为当今世界上现存年代久远、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都江堰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厚重的人文底蕴,如今仍为成都平原经济区重点企业和城市生活提供用水,并为防洪、发电、养殖、种植、旅游、环保等提供保障。
古代“超级工程”最初如何造就?试试来都江堰景区体验“飞跃都江堰”3D项目,寻找答案。戴上VR眼镜,都江堰的壮美风景一览无余,同时,都江堰建成前岷江对成都平原的肆虐景象也逼真重现。讲解员介绍,岷江洪水含沙量高,治理非常困难,后来,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总结、提炼岷江治理经验,把目标锁定在凿山引水这一艰巨工程上,最终才形成既有分工又有相互配合的都江堰渠首三大主体工程。李冰之后,一代代人坚守、传承,成都平原变成“天府之国”。
文化遗产焕发时代光彩
作为全球为数不多的同时拥有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城市,都江堰如何焕发新活力?
“我们立足于‘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积极推动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都江堰市文广体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以都江堰放水节为例,重要内容之一是拆除杩槎围堰、将岷江水重新引入渠道,这标志着成都平原新一年春灌的开启,也意味着千年古堰继续发挥作用。同时,放水节也传承着川西平原源远流长的习俗,通过创新文旅体验场景、联动推出精品旅游线路等,让市民游客身临其境地了解都江堰的水利文化。
“活”,是都江堰市不断挖掘文化遗产价值的一把钥匙。近年来,围绕“传承天府文脉”这一主题,都江堰市不断通过延续历史文脉和彰显文化底蕴守护好城市的“根”与“魂”。都江堰市整理出版了《都江堰市文物志》《都江堰市考古资料集》等10余部学术专著,在国内学术期刊发表研究文章30余篇;同时,不断深化与故宫博物院、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等机构的战略合作。
在对外交流合作上,都江堰市同样寻求“活”,以此扩大文化遗产传播力影响力——和中国文物学会、浙江卫视联合制作大型文化遗产真人秀节目《万里走单骑——遗产里的中国》中的都江堰篇。从“治”水到“智”水,从古老到现代,文化遗产持续焕发时代光彩。
(记者:温素威/刘依林、周斌参与采写)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送别黄婉秋:她是“永远的刘三姐”
- 京东12.12又好又便宜 爆款不止5折、万款厂货1元购
- 钱塘江开渔三个老饕带你识江鲜
- 首届中国研究生“文化中国”两创大赛在山东济南启动
- 太原海关查获濒危动物制品118件
- 北京今晚有雷阵雨和沙尘天气 明天风力较大局地伴有扬沙
- 广东调度骨干水库预泄腾库 应对超强台风“杜苏芮”
- 持续加力巩固经济恢复态势
- 全国大部晴朗干燥 南方多地较常年同期偏冷明显
- “发现最美铁路 探寻共和国印记”网络宣传活动启动
- 广东发布总林长令:用“长牙齿”硬措施保护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成果
- 篮球“明星”化身阅读推广官 探索体教融合新路径
- 韩媒:韩济州航空一波音737客机因起落架故障返航
- 书法何以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顶流”?
- 湖南东安“公益课堂”点亮乡村儿童“艺术梦”
- “你好 北京”在京外国人深度体验首都文化活动正式启动
- 汾酒国际化发展论坛聚智聚力 为中国白酒国际化贡献“清香力量”
- 广东推动珍稀濒危植物“始兴石斛”回归野外
- 报告:三季度北京甲级写字楼净吸纳量创年内新高
- 上海举办丰富多彩活动倡导“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 热门推荐
-
- 多米尼加首都爆炸致27死 将举行全国哀悼
- 法国将担任2024年服贸会主宾国
- 多家国际机构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
- 匈牙利钢琴音乐家阿莱克斯·西拉西专场音乐会福州举行
- 2023年中国(阿尔山)旅游大会开幕
- 去赏花、去踏青 “春游经济”热度持续攀升
- 百廿青啤香,盛夏尽酣畅 第33届青岛国际啤酒节盛大开幕
- 塔城80种展品亮相第四届辽宁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
- 我国铁路货运主要指标稳居世界首位 6月发送货物3.32亿吨
- 四川:清洁能源助力“四类地区”振兴
- 克宫:有关俄方下令杀害普里戈任的说法荒谬至极
- 平原县地震河北大部有震感 近期5级以上地震可能性不大
- 2023年(第五届)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召开,共议工业数字化转型
- 驻华使节走进河北:中国新能源发展“绿”意盎然
- 日本鸟岛附近海域发生6.0级地震 没有引发海啸风险
- 2024年前11个月宁夏国有企业利润总额超百亿元
- 未来三年国内旅游如何提升?这份文件给出答案
- 全国首家省级碳计量中心落户辽宁大连
- 宁夏启动第三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
- 西藏那曲尼玛县发生5.9级地震 暂无人员伤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