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制美饰 银辉耀苗乡
巧手制美饰 银辉耀苗乡(匠心)
“有衣无银,不成盛装”,银饰自古便是苗族必不可少的装饰品。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黄平县,每逢年节或喜庆活动,苗族姑娘们身穿民族服装,戴上款式丰富、造型精美的银饰,成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银饰在苗族人生活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按照苗族习俗,新生儿出生的第三天要“打三朝”,亲朋好友在这一天带着礼物前来祝贺,新生儿将会第一次收到银制的礼物,蕴含着美好的祝福。
此后,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不断为孩子购置银饰,以备嫁娶之用。“一年准备一点,等孩子长大成人,成套的银饰就有了。”黄平县史志办原主任潘世仁介绍,除了嫁娶,银饰也常用于各类节庆场合。苗族银饰以大、重、多为美,是财富的象征。
黄平县苗族银饰制作技艺十分发达,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目前全县共有银饰制作非遗传承人46名,69岁的杨正贵是唯一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杨正贵出生于银匠世家,家族的手艺传到他已是第五代。在杨正贵的记忆里,父亲坐在凳子上敲打银器的声音伴随了他整个童年。从12岁开始,他正式跟随父亲学习银饰制作。从小耳濡目染,杨正贵上手很快。“父亲做什么图案,我看一遍就能跟着做出来。有时遇到不会的,就向父亲请教。”杨正贵说,到了十七八岁,他便出师了,可以独自制作出闪亮的银饰。
1997年,杨正贵到黄平县城开了一家银饰加工店,成为家族里第一个全职银匠。靠着祖传的手艺和口碑,杨正贵在城里站稳了脚跟。
苗族银饰图案繁多,既有生活中的花鸟虫鱼,又有想象中的龙凤瑞兽,还有象征勇武的兵器,丰富的图案反映了苗族人的审美意趣和精神信仰。雕刻图案是杨正贵最擅长的工序。戴上银边眼镜,手拿锤子和錾子,他在小板凳上一坐就是大半天,精雕细刻,全神贯注。“雕刻需要专注,稍一走神就会出错。”经过多年磨炼,杨正贵的雕刻技艺已炉火纯青,他雕刻的花朵线条流畅,形态优美,立体感十足。
在苗族盛装中,头戴的银帽格外吸睛,苗族人称其为“凤冠”。“不同地区凤冠的造型不一样。黄平地区的银帽由一朵朵银花堆成半球形,顶部立着一只鸟,尾部有长长的银片流苏,称作凤尾,整体是一只鸟的造型。”潘世仁介绍,在贵州雷山、台江等地,银帽呈角状,有人认为这是牛角,但其实是鸟的一对翅膀,也体现了对鸟的崇拜。
制作黄平银帽非常考验匠人的技艺。银帽通常有四五斤重,经过铸炼、锤打、焊接、编结、打磨等30多道工序制作而成。“从早做到晚,需要两个月才能做完一顶银帽。”杨正贵说,制作银帽是他学艺路上的一道难关,刚开始做的帽子不圆。通过不断请教父亲、刻苦练习,杨正贵终于制作出一顶顶浑圆华美的银帽。2012年,杨正贵的银凤冠作品被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收藏。
“过去,银饰制作是家族手艺,主要通过家族内部一代代传承下来。”潘世仁说。
杨正贵的儿子杨华从小跟随他学艺,2003年便在黔东南州凯里市龙场镇独立经营银饰加工店,后来到北京从事珠宝设计、银饰镶嵌工作。2015年起,杨华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多次到高校学习深造。他熟练掌握了苗族传统银饰锻造技法,探索将蜡染、刺绣等苗族传统工艺与银饰相结合。2020年,杨华被评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
杨永智早年跟随堂哥杨正贵学习银饰制作,如今已在贵阳市开设了两家店铺,年收入20余万元。“除了传统的款式和花纹,还可以根据顾客的需求定制。城市里年轻人的需求是个性化的,只要拿出图来,我就能做。”杨永智说。
杨正贵也紧跟时代潮流,根据年轻人的喜好,定做传统与现代结合的银饰品,如银画、花丝手镯等。
如今,黄平银饰已成为当地一张耀眼的文化名片。
2017年,杨正贵远赴马耳他,参加“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暨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他带去的黄平苗族银饰作品得到外国朋友的赞赏。2022年,杨正贵参加贵州省“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购物节”展演活动,现场展示银饰制作技艺,吸引许多观众驻足。每逢苗族传统节日“四月八”,杨正贵会到黄平县飞云崖景区进行非遗展示。
这些年,杨正贵多次走进凯里学院、黄平民族中学等当地学校授课,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苗族传统工艺之美。2022年,杨正贵在自家店内设立非遗工作室,成为青少年研学的好去处。
在机器生产越来越普遍的当下,杨正贵仍坚持纯手工制作。“做银饰,不仅要会加工,还要有创意。”对杨正贵来说,创意在他的脑子里,通过手来实现,可以灵活变换,乐趣无穷。(人民日报海外版 陈隽逸)
相关推荐
电影《边海》演绎中越跨国恋情 将在全国上映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宏亮:加大扶持非遗项目单位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寻获——姚河塬遗址考古成果展”亮相宁夏彭阳博物馆
大寒·冬将尽天渐暖 “忙年”正当时丨文化中国行
官宣!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创新亮点 发布主持人阵容
山东“文创+”融合城市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出圈”海外
近50件珍贵文物亮相“古青州造像艺术特展” 呈现动人“青州微笑”
“大漠长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在四川广安开幕
首日销售突破1.7亿 6部新片争流春节档
“禅心妙韵”——星云大师书法作品展开幕
“85后导演”撑起“前春节档”
河北“回乡”主题美术展亮相 拉开“美术馆里过大年”序幕
- 最近发表
-
- 随机阅读
-
- 裸睡比穿睡衣睡更健康吗?
- “多彩计划”乡村彩绘第一期项目在北京密云竣工
- 一名中国游客在南非潜水时遇难 当地警方展开调查
- 国家药监局:应急附条件批准真实生物阿兹夫定片增加新冠肺炎治疗适应症注册申请
- “小联合国”里“闹”元宵 上海国际社区欢度中国年
- NASA公布小行星“贝努”样本影像及初步研究成果
- 国际最新研究称,月球南极有证据显示存在古代岩浆洋
- (文化新纪行)两月出土文物百余件/套 北京箭扣长城保护“考古先行”
- 浙大团队发明长效智能胰岛素 一次给药一周有效或成现实
- 文化赋能 让山海宁德成为广大游客的“诗和远方”
- 特朗普赢得美国2024年总统选举密苏里州共和党初选
- 焦点访谈|活起来 火起来:老街区 焕时代新貌
- 德国政府大幅下调2024年经济增长预期
- 福建省“文艺两新”人才漆艺作品展 助力漆艺文化传承
- 以色列空袭加沙地带和黎巴嫩的哈马斯目标
- “交领右衽”展风华 “国风古韵”沁长安
- 全国首个以地区冠名的东南预制菜产业发展指数(同安指数)厦门发布
- 青海古树名木保护:摸清“家底” 倡导全社会关注
- 高铁时代 谁还在坐大巴回家过年
- A股再现“天价离婚”
- 热门推荐
-
- 何以中国·寻根辽宁 | 查海遗址:玉龙故乡 文明发端
- 年夜饭预订告急 有人开始兼职当“私厨”
- 中秋国庆“回家游”带动“华人老家”山西临汾“经济火”
- 海南探索耕地“电子身份证(二维码)”机制
- 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馆举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招待会
- 德国内阁通过“新公民法”草案 拟简化入籍程序
- 2024成都世园会主会场三座“世园桥”即将亮相
- (新春走基层)台商父子打造茉莉花创意景点 春节假期火爆带动当地乡村振兴
- 央地合作助力新疆文艺建设 乌鲁木齐文化中心大剧院入列中演院线
- 华樽杯第十五届中国酒类品牌价值200研究报告发布
- 泰国政府实施新的行动计划支持草药研发和生产
- 日本2023财年预算再创新高 总额超114万亿日元
- 吉林推动安全感看得见 “主动警务”提升处置率
- (新春走基层)西安“道口夫妻”的第10个春运
- 避免“缠腰龙”袭扰 最好接种疫苗
- 914位村书记齐聚一堂 浙江如何解好乡村振兴必答题?
- 外媒:美国2024财年预算赤字超1.8万亿美元 创历史第三高
- 苏丹与伊朗宣布决定恢复外交关系
- 藏族患者在北京顺利完成手术 开启人生新篇章
- 北京优化调整公交专用车道通行措施8月31日起陆续实施